地方:

福州    厦门    泉州    漳州    三明    龙岩    南平    莆田    宁德    平潭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农博会·第二十一届海峡两岸花博会_fororder_福建1
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 服务福建高质量发展_fororder_福建

组图:52岁农民做竹蒸笼33年 用祖传手艺“守住舌尖美味”

2018-03-02 10:48:54|来源:人民网|编辑:颜学辉|责编:孟慧

  【福建好故事 列表】【滚动新闻】【地市 福州】(显示标题:52岁农民做竹蒸笼手艺33年“守住舌尖美味”)组图:52岁农民做竹蒸笼33年 用祖传手艺“守住舌尖美味”

  林顺龙在投入工作中。 陈烨玲 摄 

  人民网漳浦3月1日电 元宵临近,漳浦县盘陀镇产山埔顶村的村民林顺龙家里比以前热闹了。春节过完,隔壁钟爱古早味的老陈骑着自行车,把过节时蒸年糕的竹蒸笼送过来修理。对此,林顺龙是亦喜亦忧。

  林顺龙今年52岁,已经做竹蒸笼33年了,但他坦言“靠这个没法生活”,只是不希望手艺失传在坚持着。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铝制蒸笼的出现,原本家家户户使用的竹蒸笼难觅踪影了,制作竹蒸笼的老手艺和手艺人也日渐稀少。林顺龙19岁就跟爷爷学手艺。现在,为了不辜负祖传的手艺,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自己也成了爷爷辈的林顺龙白天干活、做蒸笼,晚上去县城当保安。

  竹蒸笼要做就要做好,不能砸了祖传的招牌,所以他坚持“做亏本生意”。采购毛竹等其他原材料要耗时费力,而剖篾条也是技术活,经常要加班加点,不小心还容易受伤。当然,做蒸笼更是技术活,不是一般人能学会的。他做的蒸笼质量好,价格也不低,还是有不少附近乡镇的人会慕名前来。但是,这个生意本身的市场容量有限,而他所获得的收入,也比不上农民出门打杂工的收益。他苦笑:这门手艺现在免费教都没人学了。要知道,当时他学做蒸笼时,祖辈的规矩还是“传内不传外”和“传男不传女”的。当年,虽然爷爷奶奶养育了五代人,只把手艺传给亲儿子和他两个人。上一代的传人觉得这手艺无法养家糊口,也荒废了。随着96岁的爷爷春节前过世,他成了当地唯一会这门手艺的人了。

  城里乡下使用的大多是铝制蒸笼,也有人为了“舌尖美味”坚持用竹蒸笼。林顺龙说,现代人生活条件好了,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相比金属蒸笼,竹蒸笼更原生态,蒸出的食物味道更好。而且,竹蒸笼透气性好,能够吸收多余的水分,蒸出来的糕点、包子馒头外观也更好看。他还提到,像闽南美味小吃“水粿”,用金属容器是无法蒸出来的。

  有部分人喜欢竹蒸笼蒸出食品的“儿时的味道”,但这种靠手工制作的工艺也面临挑战。竹蒸笼制作技术有壁垒,不是短时间能学会,而制作过程周期长,制作成本大且无法大批量生产。为了能传承民间手艺,林顺龙也考虑革新这门手艺,希望做一些小物件吸引年轻人,让手艺后继有人。(曾雅碧、陈烨玲)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