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厦门    泉州    漳州    三明    龙岩    南平    莆田    宁德    平潭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农博会·第二十一届海峡两岸花博会_fororder_福建1
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 服务福建高质量发展_fororder_福建

桥文化让泉州更有得瞧

2019-03-22 16:27:22|来源:泉州网|编辑:尹小兵|责编:葛宁远

  泉州网讯 (记者吴拏云 文/图)2019年是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建成960周年。这座古桥初建成时“垒址于渊,酬水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堪称跨世纪的杰作。宋嘉祐四年(1059年)12月,泉郡太守蔡襄在大桥落成的酒宴上,压抑住内心的狂喜,以雄浑端正的笔调书就《万安桥记》,并勒碑于桥头。纵使千载时光婆娑,也难掩这一鎏金时刻,洛阳桥从此成了泉州倒映于历史之中的一道“飞虹”。

【焦点图】【泉州】【移动版】【Chinanews带图】桥文化让泉州更有得瞧

  蔡襄塑像屹立于洛阳桥桥头

  泉州地处东南一隅,依山傍海,境内山峦连绵,沟壑纵横,加之港湾迂回曲折,这样的地理环境客观上造就了地域多桥的特色。据泉州地方志载,隋唐泉州就有建造桥梁,但数量极少,形式也较简单。随着社会发展、商品贸易的进一步繁荣,进入宋代之后,泉州港日渐崛起,泉州海外贸易取得了世所瞩目的发展,这也带动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到元丰年间(1078—1085年),泉州人口已超100万,成为全国人口超20万户的八大州郡之一。南宋初期,伴随着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泉州更是一跃而成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城,中外使节、传教士、旅行家在这里络绎往来,推动了泉州交通的迅猛发展。泉州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建造了大批技术水平高、坚固耐用的桥梁。明人王世懋的《闽部疏》称:“闽中桥梁甲天下,虽山坳佃间,皆以巨石梁之。”而“泉州桥梁甲闽中”,南宋的安平桥竟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称呼。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光永春一县就建造了22座桥梁,泉州各地总计建造35座,这在当时可谓是一项惊人成就。民间俗称的“泉州十大名桥”——洛阳桥、安平桥(五里桥)、石笋桥、东洋桥、玉澜桥、海岸长桥、金鸡桥、顺济桥、凤屿盘光桥、下辇桥,全部诞生于宋元时期。它们不仅有宏大的桥梁规制,而且拥有先进的造桥工艺,诸如筏型基础、睡木沉基、种蛎固基法、浮运悬机架桥等建造工艺,迄今为人所津津乐道,也令游客叹为观止。

  后世在有宋一代的基础之上,继续推动桥文化的发展,致使泉州桥梁呈现千姿百态的奇丽景象。据《泉州桥文化》一书载,宋之前泉州有桥梁12座,宋时则有159座,元代32座,明代100座,清代120座,民国2座,朝代不详184座。由于各种原因,上述古桥有的毁于战乱,有的祀于山火,有的因年代久远而坍塌,有的因交通拓改而被拆除,迄今仍保存较好的尚有100余座。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十一·津梁志》载曰:“我晋洛阳一桥为宇内推,而安平西桥虽居其亚,长且过之。他如笋江、顺济,皆能于洪波巨浪之中,截险阻而奠康庄。”为民众截险阻、奠康庄成了泉州古代桥梁最突出的贡献,这也使得古桥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历代以来,铺路修桥被普遍视为行善积德、功德无量的公益“众筹”事业。古时修一座桥,往往“倾城倾巷”,有人出钱、有人出工,“聚万民之力而毕”,这便让桥梁文化成了民间公益文化的一个缩影。如今许多泉州姓氏族人都可在各类桥梁碑刻之中,找到各自祖先参与桥梁建设的历史印痕,这种追溯,有着难以言尽的精神感召力。人与桥的形神俱连,自古而来于血脉之间搭建的这种公益精神桥梁,让泉州桥文化承载了诸般历史人文信息与密码,也赋予了泉州桥文化更广阔的格局、更厚重的分量。

  来泉州,别忘看古桥。那些桥以父辈似的刚毅,纵贯千载风雨,“车马安驱,蛟龙退避”,真雄观也!

  洛阳桥、安平桥、石笋桥、金鸡桥、顺济桥等名桥,以及历代名人留下的桥铭、碑记、诗词、楹联,描绘出古刺桐城的繁华

  名人名桥尽显古郡风韵

【焦点图】【泉州】【移动版】【Chinanews带图】桥文化让泉州更有得瞧

  “西川甘雨”碑记述了知府方克祈雨传说

  核心提示

  完备的交通设施,是城市走向繁华昌盛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古代而言,航运舶输固然重要,车水马龙的陆路交通,更是社会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千百年来,泉州人前赴后继地修桥筑路,用勤劳与智慧为每座桥缔造非凡的灵魂。而历代名人踱行于众桥之间,或诗咏,或吟赋,或纪事,或留迹,更为古桥注入独特的历史记忆。泉州名人名桥,缱绻而成不朽的人文画卷。

  □记者 吴拏云 文/图

【焦点图】【泉州】【移动版】【Chinanews带图】桥文化让泉州更有得瞧

  郑芝龙曾重修水心亭

  欧阳詹的千古吟啸

  明末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曾说:“泉州府依山为险,滨海为雄,北奠吴会之藩篱,西连岭粤之唇齿。一有不虞,不惟八闽数州同忧共患而已。”自古以来,泉州扼守闽地要冲,先民急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也从一个方面推动了古代泉州桥梁道路的大量兴建。由唐至清,泉州在山川潆洄之地修建的桥梁不下数百座,而这其中,为民众所惦念不忘的名桥,同样数不胜数,譬如洛阳桥、安平桥(五里桥)、石笋桥、金鸡桥、顺济桥等等。索桥凌空、拱桥涵影,描摹这些古桥的过往,同样也可描绘出古刺桐城的繁华往昔,特别是名人元素闪烁其间,更为这瑰丽画面增添了惊鸿的一笔。

  吟啸桥,始建于唐,位于今天的晋江梅岭街道双沟社区内。据万历《泉州府志》载:“吟啸桥,在三十都白石。九十九溪之水出清洋陂,历大桥及沿江斗门,经此达烟浦埭,抵溜石六里陂入海。唐日映禅师架为梁。”日映禅师(另一说为日辉禅师)在唐代建造此桥,初为木梁桥。五代时有重修。北宋咸平年间(998—1001年)改建成石墩石梁桥。据说,该桥因“欧阳詹尝吟啸于此”,故得其名。

  欧阳詹,字行周,晋江潘湖欧厝人,后随母迁南安诗山。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与当时著名的文士贾稜、韩愈、李观、崔群等同登金榜,时称“龙虎榜”,欧阳詹是榜眼。欧阳詹为泉郡登进士第一人。他的金榜题名对福建儒学风气的振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据悉,“(欧阳)詹少时,读书龙头岭”,这龙头岭就位于吟啸桥西北的紫帽山侧。每次欧阳詹从老家潘湖村,步行到龙头岭读书,吟啸桥都是他的必经之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开闽文宗”,就把桥命名为“吟啸桥”了。明代晋江才子庄一俊曾诗咏此桥曰:“欧子考盘处,潘湖是故村。偶寻山水迹,乘兴到桥门。逝者空怀古,鸥来欲断魂。平田野望阔,吾此驻黄昏。”在吟啸桥头还立有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所镌的《重修吟啸桥记》碑。千年古桥与开闽文宗的邂逅,铸就了吟啸桥的不朽之名。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