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厦门    泉州    漳州    三明    龙岩    南平    莆田    宁德    平潭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农博会·第二十一届海峡两岸花博会_fororder_福建1
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 服务福建高质量发展_fororder_福建

福建商务部门多措并举 各地餐饮业陆续开放堂食

2020-03-10 09:07:22|来源:东南网|编辑:葛宁远|责编:李胜兰

福建商务部门多措并举 各地餐饮业陆续开放堂食

盒马鲜生茶亭店已开放堂食,有不少顾客在就餐。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东南网3月9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今日下午6点多,记者在福州茶亭的一家盒马鲜生看到,该店的堂食今日起对外开放,海鲜可在店内加工,有不少市民在里面用餐。随着各行各业逐渐复工复产,福建商务部门采取多项举措,目前,全省各地多家餐饮企业在前期推出线上订餐、线下送餐的基础上,已陆续开放堂食。

  记者在福州街头走访发现,不少沿街的餐饮店已经开始对外营业,有部分门店已接受市民进店用餐。盒马鲜生茶亭店内,有多名顾客在里面就餐,餐桌被分为单人区和双人区,并提示保持就餐距离,洗手台边上摆放着洗手液。主打沙县小吃的淳百味餐厅在福州市区有200家门店,目前也已开放堂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淳百味”每天都会对门店进行场地、设备、桌椅、门窗和餐具的全面消杀,店内还配备抗菌洗水液。员工全程佩戴口罩,客人进店必须体温正常,买单原则上不接受现金支付。

福建商务部门多措并举 各地餐饮业陆续开放堂食

福州街头不少餐厅已营业。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这两天,大丰收旗下的脆鱼、李家、渔家、蛙功夫、潮牛等品牌在福州的门店大部分都已经开始接待堂食顾客,要求顾客测体温佩戴口罩,并规定每桌就餐人数应少于3人,人数较多时建议分桌就餐。外卖订单均附上“外卖爱心卡”,记录餐品制作员、打包员、餐厅经理及送餐骑手体温状况、便于追踪。 “万寿桥” 门店减少桌椅摆放以加大就餐者之间的距离,引导顾客入座,每桌客人不超过3人,对到店堂食顾客逐一测量体温,做好顾客堂食记录登记。“福熹施鱼丸”要求“一人一桌、快速吃完请离店”。

  据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餐饮行业受到重大影响。为推动疫情防控期间餐饮消费和餐饮行业复工,省商务厅先后印发《商贸服务业从业人员健康防护手册》《关于进一步做好商贸服务业“外防输入”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并要求各地市商务部门结合餐饮企业特点和疫情防控的需要,积极采取多种举措,有序推动餐饮业复工复市。

  福州市商务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有序有力推动餐饮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和《福州市餐饮行业复工防控工作指引》,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引导开展团餐供应、实现运营转型和推动“无接触外卖月”线上销售等;督促指导餐饮企业在满足防疫要求前提下开放堂食服务。符合条件开放堂食服务的餐饮企业应主动向属地街镇申报备案,并在用餐场所的明显位置张贴公告和疫情防控警示海报,告知进店顾客需配合的注意事项,按时间顺序登记至少一名就餐客人的姓名和有效的联系方式。

  厦门市商务局积极作为,分别于2月3日在全国率先搭建“移动食堂”供配餐平台,打造首批10家“移动食堂”,为全市千余家企业提供团餐保障,于2月23日推动第二批“移动食堂”上线。目前,全市已有两批20家集体用餐应急供配单位上线“移动食堂”,覆盖全部六区,大大缓解了疫情期间上班族的吃饭难题。

  莆田市创新性推出“莆田餐巴”便民利民举措,友德酒店、蒲集味、老蒲鲜、蘑菇私房菜、拱辰厨师团等莆田多家餐饮企业抱团参与,采用线上订餐、线下自取,私人订制配送,现场体验等模式,既解决了企业复产工人、社区居民等用餐问题,又让餐饮企业“动起来”,实现多方共赢。针对“莆田餐巴”,莆田市餐饮烹饪协会制订一系列标准:员工上岗前须测量体温并做好登记,在岗期间一律佩戴口罩;餐车使用前后进行消杀;餐车上粘贴“间隔一米排队”提醒标志,餐车前设置排队防护栏,右进左出。

  龙岩市出台了《关于推动服务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恢复餐饮行业(含小餐饮店)正常营业,鼓励实行外带、外卖或配餐等方式供餐。设有堂食的餐饮服务单位要加大餐桌设置距离,餐桌距离应当保持1米以上。在疫情防控解除前,餐饮服务单位禁止接待大规模聚餐活动。用餐人员需戴口罩,坐下饮食才脱口罩,人员间距保持1米以上。

  3月5日,省餐饮文化促进会餐饮数字化专委会还上线“福州消费安心码”,协助餐饮企业建立用餐顾客的可追溯台账,解决线下人工统计的工作困难,并鼓励餐饮企业通过“福州消费安心码”为顾客提供无线接触点餐服务,减少堂食面对面存在的风险。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