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全力推进革命老区发展:不忘来时路 阔步新征程
来源:闽东日报  |  2022-05-11 10:27:15

宁德:不忘来时路 阔步新征程_fororder_p1_s

柘荣城郊乡岭边亭村 记者 王志凌 摄

  为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革命老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就,展现老区新风貌新变化新成就,今日起,本报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总栏目下开设“老区新貌”子栏目。敬请关注。

  闽东,埋藏着深厚的红色底蕴,是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

  1934年2月,在福安柏柱洋召开的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自此,在烽火连天的特殊年代里,山高林深路隘的闽东留下了一段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如今,在革命先烈先辈用鲜血铺就的底色上,一代代闽东儿女接过历史接力棒,在红土地上奋力续写时代华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目标任务,从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对老区苏区加大倾斜和帮扶力度,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

  春末夏初,气候宜人,位于深山中的寿宁县下党乡青山如黛,碧水潺潺。

  已年过古稀之年的王光朝老人最喜欢的时光就是坐在自己的“幸福茶馆”里,看日新月异的美丽村庄,品回味悠长的甘甜茶香。问及茶馆名字的由来,老人说:“幸福下党乡,难忘总书记。没有总书记当年来下党,没有国家的扶贫好政策,就没有现在的下党!”

  30多年前,地处偏远的下党乡是福建省唯一的“五无乡”: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人们的生产、生活全靠肩挑背驮,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下党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发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在绝壁上修路、在大山中谋发展。

  立足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旅游发力,下党持之以恒唱好“山歌”,不仅脱贫“摘帽”,还成为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红色旅游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186元增长至2021年的 20055元,整整翻了100余倍。2021年2月,下党乡党委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从“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到“鸾峰桥上沐春风,茶叶香里说丰年”,下党村的幸福变迁,印证了脱贫攻坚路程上的闽东之变。

  作为曾经的“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闽东老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尤为艰难。宁德9县(市、区)均为老区重点县,老区行政村达1896个,占总数的80%以上,老区人口达273.5万人。7.2万现行标准贫困人口、453个贫困村中,有老区乡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万名、革命老区贫困村401个。

  脱贫攻坚越“事艰”越要“有为”。为了让老区人民早日摆脱贫困,我市延续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实施“老区工作优先行动”,加大老区扶贫攻坚力度,全市各级各部门切实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工作要求,推动老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老区苏区致贫原因各有不同,有的基础设施落后,有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有的资源禀赋不足。为推动老区苏区实现全面振兴和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关于做好革命老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老区基点行政村乡村振兴的七条措施》等政策,加大对老区的扶持力度。仅“十三五”以来,我市财政统筹安排对老区各类补助资金规模就达427亿元,全面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进程。

  从战略思路的考量到各项政策的实施,再到“真金白银”的扶持,激发出了老区攻坚拔寨的无限潜能——2019年底,全市老区苏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万人,已全部实现脱贫退出,401个老区苏区建档立卡贫困村已实现全部退出“摘帽”;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282元。历经八十多年的沧桑,闽东老区再展新颜。

  从落后村庄到美丽家园

  从几千级陡峭台阶到4.5米宽的通村公路;从40多分钟的“爬山”之旅到仅5分多钟的畅通路程,对于岩后村的村民来说,已等待了数十年。

  岩后村位于屏南县双溪镇,地广人稀,山高路陡。上世纪30年代初,叶飞、阮英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长期在该村开展革命斗争,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因为岩后村地处5A级景区白水洋风景区内,所以从景区观光道到山顶村庄的最后3.2公里公路修建便成了大难题。”岩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达雄说。

  2020年3月,在多方努力下,岩后村通村公路动工。5个月后,通村公路主体工程完工,标志着我省最后一个无公路行政村、老区基点村终于通路,不仅彻底改变岩后村村民出行方式,还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和农产品销售。数代老区人民的梦想实现了。站在岩后村平坦宽敞的道路上,村民们笑容满面。

  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直接导致群众增收难。因此,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老区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我市通过统筹安排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强化资金保障等措施,进一步改善老区人民吃、住、行条件;另一方面,持续加强农村环境整治,通过实施“厕所革命”、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农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四行动等举措,建设美丽和谐乡村。

  截至目前,全市1896个老区行政村实现统一供电、供水、通电话,实现道路硬化;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1896个老区行政村农村垃圾治理任务已全部完成。累计投资1.4亿元,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工程,受益人口达19万人;161个革命老区基点行政村中的58个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老区乡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美丽乡村既要有“颜值”,更要有“内涵”。闽东红色遗址遗迹遍布,成为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的载体。为此,我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通过打造系列红色文化品牌,保护红色文化,珍存红色记忆,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在保护、升级、提质基础上,我市将红色与教育、观光、体验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批批党性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红色研学、红色文创和红色乡村建设,走出一条以红色文旅带动乡村振兴新路径。

  组织开展全市革命文物调查和核定公布工作,审核上报164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列入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开展全市红色文化遗存普查,登记各类红色文化遗存600余处;组织编制《宁德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实施20个革命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策划10大红色旅游主题精品线路……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红色文化,在交流互动中弘扬革命精神,唱响了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主旋律。

  从革命红土到发展热土

  在古田县大甲工业集中区,今年初动工的福建杉杉科技有限公司二期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之中,力争今年8月投产。全部投产后,可年产动力电池负极材料10万吨,年产值达20亿元。

  日前,工信部正式命名福安市湾坞不锈钢新材料产业园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不锈钢新材料示范基地,这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不锈钢产业示范基地。

  5月1日,华电集团首个抽水蓄能电站——周宁抽水蓄能电站3号机组总装完成,标志着3号机组由机电安装逐步向调试阶段转移,为该机组今年6月投产发电奠定坚实基础……

  岁月更替、斗转星移,如今徜徉在这片红土地上,我们真切感受着闽东的沧桑巨变,山海交响、激荡人心。

  昔日闽东,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小农经济“一统天下”,工业基础一片贫瘠,一度被称为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面对重重困境,闽东人民继承和发扬老区精神,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凝聚起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谱写经济社会发展新篇,携手绘就老区发展美景。

  特别是这10多年来,我市把产业强市摆在突出位置,用“金娃娃”引领产业脱胎换骨,用大产业支撑宁德赶超发展,引进落地青拓集团、时代新能源、上汽集团、东南铜业等“金娃娃”,培育形成了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同时,积极引导高端链条项目向山区延伸,不仅沿海县有千亿级别的产业龙头,山区县也有了百亿规模产值的产业项目,形成全市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超越的生动局面。

  除着力发展工业产业外,我市还下大力气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因地制宜推动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业、渔业、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8+1”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念好新时代“山海经”,更好地推动群众从脱贫走向致富。

  数据显示,2021年,宁德全市生产总值达3151.08亿元,经济总量由全省第八位一举跃升至第五位;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45.61亿元;四大主导产业产值达3681亿元,锂电新能源产业成为我市第二个千亿产业集群。2022年一季度,我市12项主要经济指标中7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其中6项指标增幅居全省第一,顺利实现“开门红”。

  老区不老,发展势头正好。在新的“赶考”路上,闽东儿女们正信心满满朝着新一轮的振兴发展大步迈出,奋力谱写新时代的“宁德篇章”。(记者 叶陈芬)

编辑:陈洪亮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