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让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
来源:闽东日报  |  2022-11-08 10:43:04

  原标题:让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

宁德:让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1108092848

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造福工程 (图片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清晨,一艘艘满载生蚝的渔船停靠在霞浦县三沙镇石头鼻村码头,数十名工人等待分拣;中午,一辆辆收割机有序穿梭在福鼎市粮食主产区稻田里,抢抓时节收割晚稻;傍晚,一个个金黄色的炮弹柿经精品包装后,从古田县利洋村销往全国各地……深秋的闽东乡村,处处都是好“丰”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断促融合、抓运营、强集体,将城市资源积极导入农村,激活乡村发展活力,筑牢乡村发展根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促融合 加速补齐农村短板弱项

  秋日的周宁县七步镇苏家山村色彩斑斓。蓝天白云下,七彩游乐园里游人如织,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苏家山村是周宁县远近闻名的“明星村”,2021年接待游客量32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2万元。说起苏家山村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苏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文达。

  2007年,周宁县大力实施“能人回归工程”。在上海打拼多年小有成就的苏文达毅然返乡创业,创办苏氏养殖有限公司,注册益民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立体农业,并广泛吸纳村民,共享发展红利。2016年,借周宁县全域旅游东风,苏家山村在有机茶基地周边打造拥有玻璃栈道、高空滑索、高空蹦极、丛林穿越等20多个项目的乡村“迪士尼乐园”,一跃成为当地网红村,吸引周边不少游客前来游玩。

  像苏家山村这样,引进人才振兴乡村的现象,在闽东乡村不断上演。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乡村人才集聚工程,落实吸纳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分赴农村一线,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2021年,我市共为大学生、农民工等返乡创业群体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65笔2.4亿元,建立14个创业孵化基地、1361个村建有标准化基层人社服务平台。实施乡村人才素质提升工程,评选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家,奖励各类乡土人才,开展乡村助学行动。实施乡村人才精准服务工程,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等“一书记三大员”1464人奔赴乡村一线,持续推进“十百千万”专家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全年组织1798人服务乡村振兴……

  此外,我市还着力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全面摸清农村生产要素,探索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平台,实现农村生产要素“确权—评估—登记—流转—处置”一站式闭环运行,推动生产要素流转有序。福鼎市建成全省首个农村生产要素流转服务中心,渔排养殖贷、海参白茶仓单质押贷款、茶园抵押贷款、茶企厂房托管贷款、古屋贷等立足农村生产要素融资流转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市农村生产要素融资47958户,余额69.9亿元。

  抓运营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每年11月是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赏“柿”好时节,一颗颗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格外喜庆,把古村落装扮一新,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游玩。

  “我们村现在是小有名气的网红村,每年能吸引超过30万游客前来‘打卡’游玩,并吸引200多名‘新村民’在此生活工作。” 龙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孝镇介绍。

  如今,龙潭村民宿、咖啡屋、乡村图书馆、油画室等文旅新业态随处可见。就在几年前,龙潭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偏远乡村,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村庄日益凋敝。2015年,屏南县大力探索文创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引进文创团队,激活古村落文创资源。现在的龙潭村,一幢幢老屋被改造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创空间,“新村民”在此安居乐业,外出村民纷纷返乡创业。

  眼下正是食用菌上市时节。在古田县鹤塘镇程际村,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明艳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海燕正组织工人采收、销售黄金菇。

  “目前,我们合作社正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发茶豆菌融合技术,努力开启特色产业致富之路。”余海燕介绍,茶豆菌融合是多种作物之间的一个循环生产,大豆秸秆和茶枝经过处理后,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材料。食用菌栽培后的菌渣又返园,起到一个绿色大循环、大融合的作用。

  明艳茶叶专业合作社创办于2012年。在科技加持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十年间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由单一茶叶生产经营转变为茶豆菌等多元融合发展,并注册了“闽之艳”茶叶、食用菌等系列商标7个,形成了茶叶、茶栽(茶有机副产物替代木屑栽培)食用菌、茶菌豆等优质高效生产、加工、研发及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我市不断出台措施,倾斜支持“老少边岛贫”振兴发展,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拓宽富民强村渠道,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2021年,累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4万人次、高素质农民培训1.5万人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增示范家庭农场130家、农民合作示范社222家。

  强集体 提升村级自身“造血”功能

  深秋的蕉城区石后乡上竹洋村,漫山竹海层峦叠翠,一望无垠,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竹香,宁德市森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里,工人们正在利用当地毛竹资源,制作各类竹制品。

  上竹洋村拥有毛竹4100多亩,以前山路坎坷难行,村民们“坐拥金山讨饭吃”,以种田、外出务工为生,收入单一,人均年收入千元左右。在乡政府的指导下,2020年,上竹洋村依托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对全村毛竹林进行整体流转承包,并引进森园农业企业开展村企合作共建,深度合作发展竹产业,规划集竹林开发培育、竹制品加工、林下养殖等为一体的竹产业园项目。

  “2021年,上竹洋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目前我们的各项经济指标逐年递增。”上竹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庆朕说。

  同样想方设法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的还有福鼎市白琳镇下炉村。今年下炉村多间闲置厂房顺利出租,预计可增加村财收入82万元。加上还有旧村委楼等可出租,该村一年村财收入有近百万元。

  乡村振兴,组织是保障。近年来,我市坚持抓班子、强堡垒、带队伍、夯基础,开展“学丽美、选能人,强班子、促振兴”行动和能人“回引、培养、选拔”“张榜招贤、揭榜挂帅”等活动,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返乡能人1400多名,大学生村党组织书记达1176人。同时,我市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强村”行动,市本级财政安排1260万元在262个村试点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各级筹集各类资金近亿元用于扶持集体经济发展。2021年,全年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达40%、50万元以上的村达21%。开展跨县跨乡村级党组织结对共建共促振兴等活动,筛选185个建制村开展党建结对共建,成立中心村党委(党总支)155个,推动100个“强村”带“弱村”,12个乡镇与浙江毗邻乡镇建立闽浙边界党建联盟,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区域化融合发展。(闽东日报记者 陈容)

编辑:陈洪亮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