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来源:学习强国  |  2022-11-30 19:30:45

  一

  泉州地区的红砖厝主要分布于鲤城、晋江、石狮、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原同安以及金门等地。其与厦门、漳州等地的红砖厝并驾齐驱,共同构成了闻名中外的闽南红砖厝历史文化圈。

  所谓红砖厝,顾名思义就是以当地原产红砖为主要材料建造的传统民居等建筑。

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位于泉州晋江市梅岭街道的五店市红砖古厝建筑街区。(来源:人文晋江)

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五店市红砖古厝建筑街区一角(吴宝烨 摄)

  泉州各地民间红砖厝的外墙,除了整面墙都用一块块红砖砌起外,有的连窗户、门堵等处的圆雕、浮雕、透雕等装饰也都采用红砖为之。

  红砖厝的屋顶一般都以红瓦盖顶,红瓦分为板瓦、望瓦、筒瓦等。一般民居多使用板瓦和望瓦,宗祠、庙宇或达官富绅的“皇宫起”等大型建筑则使用筒瓦。

  红砖厝室内铺陈的地板,也是各种方形、长方形或八角形的红砖。这些红地砖厚约3至5厘米,吸水和渗透性俱佳,兼之烧造精良,是当地传统民居等建筑首选的铺地材料。

  泉州各地现存的红砖厝古民居等建筑,以清及近代为主。

  走在泉州古老的土地上,到处可见红砖砌墙、红瓦铺顶、燕尾飞檐、马背蜿蜒的红砖厝,多姿多彩,宛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因此有人说“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这几句话,是对泉州民间红砖厝建筑特色的形象表述。

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燕尾脊是闽南传统民居中最常使用的建筑形式,上翘的脊端飞扬挺拔、轻巧、俊逸,为屋顶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陈英杰 摄)

  红砖厝具有浓郁的闽南民间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又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审美情趣,不但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福建传统建筑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

  2008年入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就是以泉州旧城区和惠安等地的红砖厝为主要载体申报的。

  二

  以红砖厝为代表的泉州传统古民居等建筑,除了外表色彩艳丽的红砖、红瓦之外,其主要内涵还体现在营建法则和建筑装饰等方面。

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带有狮形人面图样的红砖垂珠。(陈英杰 摄)

  泉州红砖厝在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和室内外装饰等方面,无不彰显工匠们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对传统营造法则的认知。晋江五店市等地的大型红砖厝,或称“大落厝”或称“皇宫起”,此类建筑多为当时官宦富绅等社会高层人士拥有。

  从平面布局来看,以红砖厝为代表的泉州地区传统民居,一般以合院式为基本构架,主要有三合院、四合院两种形式。多数是悬山式五脊二落水的建筑,屋前有石铺的前庭大埕。无论是主体建筑,还是增建的护龙等附属建筑,它们都以大厝的厅堂为中轴线,以厅堂为中心组织空间,主次分明,一般以二进三开者居多,也有三进五开,每进用天井隔开并以回廊相连。秉承中国传统民居对称、严谨、封闭的传统。

  此类大厝往往建造精致,宽敞气派,装饰精美,其代表作还有清代杨阿苗宅和南安蔡氏古民居群等。

  杨阿苗宅位于鲤城区江南街道亭店社区,以清代旅居菲律宾华侨杨嘉种(别名阿苗)建造而得名,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

  杨阿苗宅三进五开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由中轴对称的四合院与两侧的护厝组成,共有五个庭院,俗称“五梅花天井”,建筑气派恢宏。

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五梅花天井”平面布局图(资料图片)

  杨阿苗宅的建筑材料以传统的红砖瓦、木、石和土灰为主,其精美的墙体和各类建筑物的装饰,兼之精雕细琢的石雕、砖雕和木雕等,使整体建筑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杨阿苗故居(资料图片)

  全宅外墙以雕琢细腻的白石为墙基,以色彩艳丽的红砖片为墙面,加上青石雕柱础和镶边的花纹装饰,是全宅的精华部分,极具闽南民间传统建筑特色。

  其墙面装饰,以各种不同的红砖片镶贴成各种美丽的图案或吉祥文字图案,极富艺术魅力和特色。至于宅院内各种圆雕、镂空、立体雕刻的青石雕刻饰件、柱础、门窗和墙面装饰等,亦是精雕细琢,技艺非凡。

  墙上和花窗嵌有青石平雕、浮雕、透雕的人物、山水和花鸟,还有历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苏轼、张瑞图等人诗词手迹的临摹等,都是经过精心雕琢,与精致的木雕、漆雕、砖雕、灰雕交相辉映,令人叹为观止。

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墙面的红砖拼贴和镶嵌等建筑风格,与欧洲起源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处理十分类似,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来源:泉州市鲤城区文化馆)

  杨阿苗宅的各种梁枋、斗拱、雀替等用材讲究,多用巨木。门窗、隔扇等多用楠木和樟木,窗花等的雕饰十分精细华美。这些建筑构件雕刻的山水人物和各种珍禽异兽,也极具艺术特色。

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梁架的木构件,柱头斗与梁通下的圆光(檩)、雀替、垂帘柱等亦皆浮雕或透雕。厅堂内粉彩画、描金画和木雕挂联,充分展示了闽南工匠娴熟的技艺。雕饰技艺为透雕、浮雕和平雕手法,处处散发传统人文气息。(来源:泉州市鲤城区文化馆)

  杨阿苗宅的营造技艺显示了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风格与精华,是闽南红砖厝的经典之作,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由当地华侨富商蔡启昌、蔡资深父子于清同治至宣统年间兴建。

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俯拍(资料图片)

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前油菜花。(王毅 摄)

  整个建筑群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东西总长二百多米,南北通宽一百多米,总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现存较为完整的宅院十六座,其宏大的规模为闽南地区所仅见。

  蔡氏古民居建筑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布局。正屋皆硬山屋顶,部分门厅、厢房作卷棚轩盖。通梁、圆光、束木、瓜筒和斗拱等构件丰韵饱满,这些都保留了闽南民居的传统建筑风格。

  以红砖堆砌起高大的墙体,以红砖墙衬托着红瓦、灰塑和各种精美的木石雕刻装饰,构成了闽南民间最大红砖厝建筑群的辉煌与气派。

  三

  红砖厝的建筑材料以砖、石、土、木为主,无论是出自本地的红砖和石料,还是来自外地的木材和泥灰,都淋漓尽致地运用在墙体的夯筑堆砌、梁架斗拱的构建和室内外的各种装饰上。

  正如清代《金门县志》所言:金门屋宇多从泉州,规制不大而体形坚固……墙以石垒砖砌。门户窗牖,率用坚木。屋瓦榱桷,必求缜密。

  泉州各地红砖厝传统建筑装饰,主要有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剪粘、陶塑、彩绘以及红砖拼花等种类。红砖厝的外部装饰主要集中在屋脊、脊坠和镜面墙等处。

  常见的屋脊有燕尾脊和马背脊两种形式。

  燕尾脊的正脊呈弧形曲线,两端起翘较高,尾部的线脚向外延伸,形如燕子的尾巴。

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燕尾脊上的灰塑狮头装饰物(陈英杰 摄)

  马背脊又称圆脊,其特征在于正脊与垂脊衔接处为突起的半圆形山墙,形似马鞍而得名。

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马背脊的软巾装饰图案(林尉文 供图)

  传统建筑的山墙顶部称脊坠,是众多红砖厝的重要装饰部位。脊坠的装饰往往仿照江南彩画的包巾,有软巾、硬巾之分。

  软巾的图案边缘呈弧形曲线,硬巾则是边缘为直线折成的斜角。题材则有蝙蝠、螭虎、花篮、如意、祥云等传统吉祥图案。

  正脊的装饰多采用灰塑或剪粘工艺,以高浮雕的技法塑制各种人物、花鸟虫鱼等图案,为屋顶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古厝屋檐下的鱼尾狮排水口。(彭燕珍 摄)

  泉州各地红砖厝的正面墙称为“镜面墙”,镜面墙由下而上依次分为柜台脚、裙堵、身堵和水车堵。水车堵是指墙上靠近屋檐处的一条水平装饰带,是闽南传统民居等建筑的重要装饰部位。

  工匠通常在水车堵的四周用砖做出线脚边框,框内灰塑、剪粘或彩陶塑造出花鸟虫鱼、亭台楼阁和人物博古等图案,多姿多彩,华丽美观。大型红砖厝的正大门,常在入口处内凹出一定的空间,民间俗称“塌寿”或“凹寿”。

  凹寿的正面称为“牌楼面”,其两侧的壁堵左右相对,所以也称为“对看堵”。其上多以砖雕、彩绘等技法,装饰天官赐福、二十四孝、渔樵耕读以及博古、花卉等传统图案。

  红砖厝的石雕装饰,主要体现在镜面墙和凹寿的柜台脚、群堵及柱础、门枕石、门簪等部位,采用线雕、浮雕、透雕等技法,雕工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闽南红砖雕(来源:中共南安市石井镇委员会)

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传统闽南砖雕《福禄寿喜》(来源:泉州网)

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传统闽南砖雕《马上富贵》(来源:泉州网)

  木雕大多集中在格扇门、梁架、托木、斗拱等室内或檐下部位,往往采用线雕、浮雕、透雕、圆雕等技法,雕刻出各种栩栩如生的花纹图案。

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檐下雕着泉州人喜爱的狮子(陈英杰 摄)

  剪粘是泉州等地民间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以灰塑为载体,再将剪裁好的瓷片粘贴其上,构成各种艳丽多彩的花纹图案,通常装饰在红砖厝的屋脊、水车堵等显要部位。

  红砖拼花或称砖雕,是泉州红砖厝常见的一种外墙砌筑装饰手法,主要用于民居正面的镜面墙。将各种形状的花砖,经组砌或砖片镶嵌等手法,拼凑出各式几何图案,民间俗称“拼花”或“砌花”。

  常见的图案有万字纹、古钱花、龟背纹以及“福”“寿”“囍”等吉祥字样。除此之外,泉州等地红砖厝“出砖入石”的墙体,以各种大小不一的石块嵌入墙体,也是造型奇特,引人瞩目。

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出砖入石”墙体,用红砖、石头和瓦砾三种材料交错堆叠方式砌筑的墙体,在闽南古厝中颇为常见。(林尉文 供图)

  红砖源自泥土,泥土散发芬芳。泉州传统红砖厝地域色彩鲜明的传统营造风格和建筑艺术,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也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历史遗产,值得人们悉心爱护和珍惜。(文 林尉文)

八闽文脉·创造 | 泉州红砖古厝里的闽南意蕴与非遗技艺

  闽南砖雕,转身变成茶托等美器。(来源:泉州网)

编辑:陈洪亮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