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柘荣:湾里畲韵
来源:闽东日报  |  2023-05-22 09:58:56

  原标题:湾里畲韵

福建柘荣:湾里畲韵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30522094450

畬村湾里 刘寿福 摄

福建柘荣:湾里畲韵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30522094527

情歌对唱 张亦峰 摄

福建柘荣:湾里畲韵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30522094543

畲族茶文化 袁福清 摄

福建柘荣:湾里畲韵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30522094601

好客畲寨 袁福清 摄

  柳城四月,仲春与暮春交替间,乍暖还寒,一些草木将绿未绿,一些花朵将绽未绽。湾里四月,陌上,那一剪轻寒,已阻挡不住玫瑰花的葳蕤和澎湃。

  农历三月初三,我们来到湾里村,参加畲族“三月三”节庆活动。初入村口,微风拂过,阵阵芳香扑鼻,沁人心脾。阳光雨露滋润下的百亩玫瑰基地娉婷袅娜,扶疏摇曳,暗香盈袖。畅游玫瑰花海,侧耳倾听,全是花儿轻轻绽放的声音,那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感悟,来自生命蓬勃的光芒。

  “三月三”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意义堪比春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这一天,畲族村寨张灯结彩,旌旗猎猎,锣鼓喧天,身着节日盛装的畲族同胞潮水般涌来,祭祖先、拜谷神、吃乌饭,载歌载舞,盛况空前。“三月三”节庆活动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传承畲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作用重大。

  湾里地处柘荣县楮坪乡西北部,位于闽浙两省三县五乡交汇处,系纯畲族建制村,也是闽东境内保留较为完整的吴姓畲村,2008年被评为宁德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湾里原名湾池,因村内山湾有三个泉水池而得名。在畲语中,池和里同音,后改称湾里。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其肇基始祖由福安市社口镇承天后坑迁此开基立业。

  近年来,湾里紧扣“特色立村、旅游兴村、文化活村”理念,以“激情山哈,浪漫湾里”为特色主题,持续举行“三月三”畲族文化旅游节。通过“一台春日好戏”“一席美食盛宴”“一场民俗互动”,将畲族特色民俗文化展示、欣赏、互动、体验融为一体。游客们听畲歌悠扬、看畲舞曼妙、享畲食美味、寻畲服魅力、叹畲药神奇、赏畲乡风情,可观、可玩、可品,别具生趣,流连忘返。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浓缩了畲族文化传承的精髓与底蕴,是最生动、最丰富、最传统的人文景观,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畲字来历甚古,意为刀耕火耘。《诗·周颂》就有“如何新畲”一说,即如何耕耘或开垦荒地。哈,畲语为客,山哈,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畲族源于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故自称山哈,原系南方游牧民族,后迁至闽、浙、赣等地逐渐过渡到农耕生活。1956年12月,国务院认定畲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确定族称为畲族。千百年来,畲族有音无字,主要通过山歌这种口头文学形式,完成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历史传承。他们以天地为舞台,用山风水流作伴奏,晨曦里低吟,晚霞中浅唱,无人不歌,无言不歌。不论日常劳作、探亲访友,还是佳节庆典、婚丧嫁娶,都会以歌代言、以歌叙事、以歌抒情、以歌咏志。作为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主要活动形式,山歌是畲族精神的积淀、智慧的结晶,是畲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2006年5月20日,畲族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湾里,那一曲曲跳跃着快乐音符的古老畲歌,踏着时光年轮,乘着梦想翅膀,带着灼灼深情,洗尽岁月铅华,缓缓流进人们心里。特别是“采茶歌”,生动地诠释畲族人民筚路蓝缕的风雨沧桑,彰显畲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品格,描绘畲族人民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创造力。

  畲族先民长期徙倚于清溪茂林之间,他们“只望青山而去”“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就是对他们生存的详细描述,于是与茶相遇,同茶结缘。在漫长的栽茶、采茶、制茶、饮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起独具特色的畲族茶文化。湾里制茶工艺始于清代早期,他们尤其擅长制作香茶,俗称畲家茶,即在茶叶中加入芳香植物山苍子,常喝此茶不仅可以解渴,还具有祛暑除湿、温肾健胃、祛痧解毒、行气散结等保健功效。

  湾里的“蝴蝶舞”更是艳绝。蝴蝶在畲族同胞眼里,象征着美丽、爱情、自由。每到春天,成群结队、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畲乡翩翩起舞,畲族同胞对蝴蝶的美便有了更深的感悟。吴祥庆是湾里最著名的舞者,他模拟蝴蝶翻飞的动作,精心创作了优雅飘逸的蝴蝶舞,这是湾里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与其他畲族舞蹈相比,蝴蝶舞更为抒情、更为柔美,舞出了欢快与热情,更舞出畲族人民对自然敬畏、对生命尊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008年,吴祥庆93岁那年,由他引领的蝴蝶舞,经福建省文化厅推荐,被成功收录《中国舞蹈大全》一书。

  临近中午,清新的空气中,氤氲着淡淡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村党支部书记雷伏生介绍,“三月三”亦为畲族的“乌饭节”,有“一家蒸乌饭,十家飘清香”之誉。乌饭对畲族意义非凡。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畲军抗击官兵围剿,被困山中,断粮多日,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连战皆捷,突出重围。次年三月初三,为纪念抗击胜利,雷万兴吩咐兵士出营采摘乌稔果。此时,正值春天,乌稔尚未开花,兵士就采来乌稔叶,洗净、捣烂、取汁,与糯米一起浸染、炊煮,结果糯米饭乌黑发红,油光锃亮,色味俱佳,雷万兴大喜,取名乌饭,下令大量制作。从此,每逢“三月三”,畲族同胞除了载歌载舞,都要做乌饭、吃乌饭,渐渐的相沿成俗。乌饭不仅是一项存在于畲族人民岁月深处的民族记忆,世代相传的一份精神象征,也在闽东一些县市流行,成为节气时令中广受欢迎的重要食物。特别是在柘荣民间,同畲族一样,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乌饭,每年祭祀,一道乌饭必不可少。湾里制作的乌饭“黑、亮、晶、香”,口感软糯,好评如潮,每年节庆活动期间,连同其他特色产品被抢购一空。2011年,闽东畲族乌饭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也是福建省唯一列入中国民族餐饮委员会推荐的民族特色餐饮美食。

  由于远离城关,偏居一隅,湾里的旅游资源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得益于系列节庆活动,湾里先后建成畲韵竹门楼、鼓石亭、醉花台、听荷轩、歌趣榭、树屋、竹楼、文化广场、畲族博物馆、玫瑰观光园等景观设施,致力发展畲族茶叶、畲族美食、畲族医药、畲族银器、畲族刺绣等,做足畲族特色,做强畲族产业,积极探索打造精品畲村,其原汁原味的畲族风韵备受青睐。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终于声名鹊起,成为游客慕名前往的“网红打卡地”,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绿色发展之路。

  语言赓续着历史文脉,彰显着文明递嬗,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民族文化的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畲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集聚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畲语传播体量缩小,代际传承中断,将永久性失去族群记忆。雷伏生告诉我们,包括他本人在内的村民平常都是用当地汉族方言交流,能流利地用畲语进行日常交流的村民所剩无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畲语列为“极度濒危语言”。

  记录留住千年畲语乡音迫在眉睫,传承保护畲族优秀文化刻不容缓!(谢恩宁)

编辑:姚鹿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