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周宁县泗桥乡溪口村:梦里老家的“浴火重生”
山野苍茫,水幽生清,行至周宁县泗桥乡溪口村,一条穿村而过的小溪,泛着诗意。每逢假日,往来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
谁能想到,这座人声鼎沸的小山村,二十多年前经历一场大火后,几近荒废。近年来,依托生态资源,溪口村主动融入周宁全域旅游发展大局,大力发展水上经济、清凉经济,开发多种旅游新业态,实现从“山区”到“景区”的转变,走上了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溪口村位于硋窑溪与龙亭溪水口汇合处,故名溪口。村子不大,依山傍水,清幽娴静,村民祖祖辈辈以种植水稻、土豆、茶叶等传统作物为生。
然而,一切的宁静在一场大火后荡然无存。“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一把火把家都烧没了。”忆起20年前发生的火灾,村民徐开各仍心有余悸。
时针回到2004年,时值四月,村民都在山上干农活,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无情吞噬了大半个村庄,35栋老宅付之一炬,致使147户547人无家可归。
“受灾人数占村总人口的80%,家当被烧得一干二净,就连家禽、牲畜、农作物也无一幸免。”溪口村老支书徐马鸿回忆道。
灾后重建,对于一个偏远山村来说谈何容易。那时候,溪口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是周宁县典型的贫困村。火灾发生后,大多数村民没有能力建新房,被迫拖家带口外出谋生,整个村庄几近荒废。
“灾后,全村80%的人到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打工、创业,我们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劳务强村。”徐马鸿说,在外漂泊久了,大家重建家园的心愈发强烈。
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溪口村抓住乡贤渴望重建家园的有利时机,启动新村计划,新村规划面积60亩,建设住宅楼房及配套休闲娱乐设施。5000元、10000元……溪口村村两委发出号召,在外乡贤纷纷响应,很快就筹集到15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
政策帮扶叠加村民努力,让溪口村实现了“浴火重生”。2012年,溪口造福工程被列为周宁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建设重点项目,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户型、统一建设的原则整村推进。2015年被列为省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同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旅游扶贫试点村名单。
溪口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徐景辉介绍:5年间,溪口村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62栋新房,村内“三通一平”,防洪堤及拦水坝工程、安全饮用水工程等都已完工,并配套建设溪坪生态景观公园,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村新貌新产业。溪口村地处“华东第一高山人工湖——芹山湖”下游,借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2013年,着眼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溪口村回引乡贤,投资2000万元开发溪口峡谷漂流,村集体以资产资源入股,变“输血”为“造血”,增加村财收入,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挖掘好生态资源,仅依靠漂流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和整合资源。”徐景辉坦言。
找准方向,说干就干。依托联村党委、串联片区资源,溪口村整合资金500余万元,推动溪口湿地公园提升,修建休闲广场、烧烤娱乐区、浅水踩踏区、露营区等,旅游业态进一步丰富,景区吸引力不断增强。去年,溪口村村财收入56.3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6万元。
每年夏天,溪口村热闹非凡。游客们在体验峡谷漂流的同时,还能在溪口湿地公园露营、烧烤、体验水上项目,尽享夏日清凉。
“自去年纵三线周宁浦源至纯池段公路通车后,打破交通瓶颈,从溪口村开车到周宁县城只需20分钟,旅游越发红火,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多。”徐景辉高兴地说,今年春节假期,溪口村日均接待游客近5000人次。
生动的人间烟火,气韵悠长的传统文化,梦里老家,浴火重生。离乡的乡亲也看到了商机,返乡经营民宿、土菜馆,卖土特产,吃上了“旅游饭”。“现在,我摆摊卖烤肠、水枪,旺季一天也有几百元的收入,生活真是越过越好了。”村民肖志柳说道。
林中小火车、霍比特屋、花廊……今年,在原有湿地公园项目的基础上,泗桥乡投入300余万元,推进溪口村农旅融合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我们将打造‘水韵溪口’高山休闲文旅基地,让游客‘请得来、留得住、还想来、带人来’。” 对于溪口村的发展,徐景辉信心十足。(记者 张文奎 通讯员 魏知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