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产量6万吨 产值18亿 连江缢蛏迎来近10年最好收成
村民捧起肥美的缢蛏,喜笑颜开。(连融媒供图)
又到8月蛏肥时。眼下,在全国海洋大县连江,2.3万亩缢蛏喜获丰收,预计总产量达6万吨,总产值达18亿元,为近10年来最好收成。
福州市连江县浦口镇中麻村南面海域滩涂上有1000多亩缢蛏,连日来村民们每天与潮水赛跑,下海抢收。在缢蛏养殖区,潮水刚好完全退去,露出广阔的蛏田,村民们弯腰弓背,挥动着小锄头,挖开厚约40厘米的泥土,捡起一粒粒缢蛏放入筐中。
“今年缢蛏迎来大丰收,售价也比往年高,每公斤30元左右。”中麻村村民张友盛告诉记者,每年3月种蛏苗,采收期从7月持续到9月,8月是缢蛏最肥美的时候,市场需求量很大,不仅供应给本地市场,还远销上海、广州等地市场。2024年,他养殖了15亩缢蛏,除掉成本后能赚近60万元。
丰收的喜悦还在连江县晓澳镇道澳村蔓延。滩涂上,蛏农们辛勤忙碌着。海岸边,购买者早早在此等待收购最鲜美的缢蛏。“每年都会有很多客户预订我们的缢蛏,一上岸就被抢购一空。”蛏农老林介绍,道澳村的缢蛏品质好、味道鲜,深受市场青睐。
“今年是近10年来连江缢蛏产量最多的一年,增产达30%,预计总产量可达6万吨。”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水技站工程师王为刚介绍,连江县养殖缢蛏历史悠久,主要在晓澳镇、浦口镇、琯头镇以及马鼻镇的浅海滩涂。8月是缢蛏采收旺季,一天的上市量可达五六百吨,多的时候能够达到七八百吨。
据介绍,以前,村民们主要以传统方式在靠近岸边的中、高潮区域进行小范围的缢蛏养殖,不但分散,而且产量少,效益也不高。近年来,在部门的技术指导下,村民们不断创新养殖方式,引进新品种和机械化耕海设备,在海边低潮区域开拓蛏田,形成一片片集中养殖缢蛏的景象,养出来的缢蛏个头大、肉肥、汁甜,口感独特,“连江缢蛏”名气与日俱增。
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实现藏粮于海,让技术释放更多乘数效应,水产种业“连江芯”不断涌现。近日,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宋林生教授率领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深入连江,调研考察主养贝类的育苗、养殖、加工、流通及市场等产业发展情况。专家组对连江贝类产业发展给予高度肯定,并针对贝类苗种病害防控、新品种与种质创新、贝类产业总体形势与全产业链提质等给出了创新性的发展建议。
“有了‘国家队’的支持和指导,我们有信心持续做大做强连江水产,计划2024年10月大规模养殖‘蓬莱红3号’扇贝,为渔民增收致富提供新路径。”王为刚说。
连江贝类产业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为海洋经济赋能添彩。连江鲍鱼产量占全国的1/3;培育了缢蛏、绿盘鲍、三倍体牡蛎等优质贝类水产种业“连江芯”;积极探索以贝类、藻类等为代表的碳汇渔业,顺利完成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颁发全国首张蓝色碳票。(记者 林文婧 通讯员 吴其法 林巧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