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杭做大做强县属国企,以此引领和撬动民营企业发展,形成全链条千亿产业集群,同时拓展新赛道,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山区国企改革的上杭实践
上杭白砂科创谷
位于上杭蛟洋工业区的常青新能源电池包拆解车间
德尔科技电解车间
紫金铜箔公司生产车间
紫金锂元研发楼
上杭蛟洋新材料产业园
核心提示
提起龙岩上杭县,金铜矿和紫金矿业一度是外界对当地产业的第一印象。
在不久前发布的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凭借卓越的业绩和强劲的发展势头,紫金矿业连续4年上榜,今年居第364位,较去年上升了9位。紫金矿业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业绩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营收1504亿元,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增长46.4%。
上杭依托资源但不依赖资源,依托紫金却不只有紫金,通过主动转型,大力发展制造业、新兴产业。经过30载辛勤耕耘,上杭打造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公有制经济发展道路,做大做强县属国企,以此引领和撬动民营企业发展,推动要素聚变,实现产业裂变,为上杭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股份制改革谋出路
紫金矿业是从紫金山金铜矿山起步。在企业发展初期,上杭当地在人才支撑、人才引进、资金周转、企业利润留成等方面实行“一企一策”“放水养鱼”,为紫金矿业做大做强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
上杭率先在龙岩市范围内开始了县域“三资”运作的尝试和探索。1992年9月,上杭引进陈景河担任上杭县矿产公司总经理,1993年着手将“上杭县矿产公司”改组为“福建省上杭县紫金矿业总公司”。
对紫金山的开发就从1993年开始。到1999年的7年时间里,紫金矿业将一座原先被认为低品位没有开采价值的小型金矿做成中国最大最赚钱的单体黄金金矿。
股份制改革正是这场国企改革的核心。
“没有股份制改革就没有紫金的今天!”回忆起紫金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紫金股份制改革亲历者之一黄连池感慨道。
由于紫金山开采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上杭县财政拿不出资金,通过股份制改革募集资金成为唯一出路。
1997年6月,当时任上杭县体改委主任的黄连池带领工作组到紫金矿业帮助体制改革。经过研究,第一次提出了企业改制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成立有职工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第二步,建立有社会法人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步,上市。
彼时,中国国企改制的浪潮也冲击着上杭县这个小县城。党的十五大掀开了国企大规模改制的序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浪潮在中国大地上奔涌,到1998年,不少企业完成了产权改造。
1998年12月30日,紫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工商登记,紫金职工占股10%,矿区周边4个乡镇占股4%,国有股占86%。其中,4%的周边乡镇股份,让周边乡村分享紫金矿业发展的同时,也取得周边乡村的支持。
2000年8月26日,福建省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3年12月,紫金在香港H股上市,融资13亿元;2008年4月,紫金在上海A股上市,融资近100亿元。股份制改革让紫金拥有了通畅的融资渠道,依托强劲的现金流和优质资产,公司多处收购矿山,矿产资源大幅提升。
简政放权激发企业活力
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紫金发展至今的关键因素之一。
股份制改革后,紫金实现了政企分开,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上杭县政府是监管者,是服务者,而不是对企业经营大包大揽的独断者。
上杭县财政局局长郭东亮说:“作为紫金矿业的大股东,上杭县充分授权,主要把方向、管干部、守底线,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不代替企业做事务性决策。”
坚持“管大放活”,激发国有企业自主权,是上杭对紫金的管理原则。
“按照市场化机制发展国有企业,既保持国有企业的规范性,又具备民营企业的高效灵活。”郭东亮介绍,上杭县只提供指导性意见建议,除重大事项需报县委县政府研究外,公司董事会及管理层根据市场和企业实际情况作出决策和实施举措。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公司日常决策和经营均由董事会决定。”郭东亮表示。
紫金严格实施上市公司管理制度,按市场化经营,提升了决策的自由度和效率。收购西藏巨龙铜业时,紫金与许多大型国有企业一同竞争,但其他竞争对手内部流程审批缓慢,而紫金经由董事会决策后便马上付定金,完成收购。
但政企分离并非放任企业野蛮生长,而是“放管服”相统一。目前,上杭县政府仍是紫金的第一大股东,国有资本对紫金重大发展事项有所把控。
上杭县政府先后委派了6位国有产权代表进入紫金,严格落实国有产权代表报告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国有产权代表座谈会,报告紫金近期的重大经营事项,反馈需要县委县政府、各部门协调的事项。针对国有产权代表需要报告或备案的事项,上杭县也做了清晰规定,除涉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资产股权变动、重大人事变动等事项需要请示外,大部分经营决策活动只需事前报告或事后备案,紧急事项甚至可以口头报告。
对紫金的简政放权,一直在路上。去年,上杭县修订了《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产权代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把原来任何境外投资都需报批修改为金额大于20亿元需报批;境内单笔投资、收购或出售资产金额由原来大于5亿元需报批修改为大于30亿元。
在畅通的沟通机制下,即使是重大的请示性事项,上杭县委县政府的办理流程也十分快速。今年6月,紫金就H股再融资提请上杭县委县政府,通过该事项需要召开3场会议,由于此前已有沟通,3场会议在提请当日便全部召开完毕。
郭东亮说:“通常情况下,走完这些程序可能需要大半个月,而我们只花了一天,有效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龙头引领千亿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上杭因国企而兴,也深知国有资本、优势产业在过去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
上杭的特色资源,是紫金山金铜矿。上层是金矿,下层是铜矿,紫金山也被形象地称为“铜娃娃戴着金帽子”,是当地人的致富“金娃娃”。
背靠紫金山,发展靠紫金。过去一段历史时期,伴随着紫金矿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上杭对紫金矿业的财政依赖也随之上升,一度达到80%。
一座山引领一个产业,紫金矿业将龙头作用不断深化拓展,不仅自身发展壮大,还引领一个产业的崛起。
30多年来,上杭县紧抓这一特色资源,以紫金山为龙头,大力发展矿产冶金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出从资源开发到冶炼产品、精深加工,再向终端应用产品衍生的较为完整的千亿级金铜产业集群,成为全省千亿产业集群和闽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
如何巩固优势产业?
上杭县鼓励紫金矿业在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同时,加大本土投资,立足上杭产业基础,发挥龙头效应,参与“建链、延链、强链、补链”工程,进一步完善金铜、新材料的产业链条,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为县域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近日,走进位于上杭蛟洋工业区的紫金铜业生产车间,只见一捆捆阴极铜整齐摆放,等待发往全国各地。2009年,紫金矿业成立紫金铜业公司,主要生产阴极铜、黄金、白银、硫酸及一些稀贵金属。
园区以紫金铜业40万吨铜冶炼项目为龙头,拓展延伸金铜冶炼、铜精深加工、稀贵金属3条产业链,推动金铜产业往精细化、高端化发展。
蛟洋工业区管委会一楼大厅的电子屏幕上,循环产业链的“树状图”清晰可见。蛟洋新材料产业园负责人蓝俊详细介绍了园区如何“循环”起来,打造出3条产业链:一是依托紫金铜业年产40万吨阴极铜、20吨黄金和400吨白银等资源,发展铜及贵金属加工产业链;二是依托年产100万吨硫酸资源,引入贵州瓮福集团磷精矿和周边萤石矿资源,发展锂电新材料和半导体新材料产业链;三是依托紫金铜业年产60万吨含铁尾渣、1万吨固体危废和瓮福紫金150万吨磷石膏等资源,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和有价物质回收产业。
“这些相互关联的产业,形成了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蓝俊表示,目前园区企业上下协作,满负荷运行,资源利用上实现了“吃干榨尽”、变废为宝。蛟洋工业区的“循环”实践,也为其赢得了省级循环经济园区、省第二批绿色园区的荣誉称号,成为我省循环经济园区发展的标杆。
在紫金铜业的带动下,金铜产业在上杭不断延伸。目前,上杭金铜产业链引进下游非紫金企业81家,其中规上企业45家,形成全链条千亿产业集群。
向新而行产业裂变
日前,记者走进上杭白砂科创谷紫金锂元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和研发室内呈现一片繁忙景象。“今年上半年的产销量便已达到去年全年总和,我们正着力于产品质量提升以及深化与优质客户的合作。”公司总工程师张映辉说。
2021年,紫金成立紫金锂元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紫金锂元”),主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储能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提供上游材料,正式进军新能源产业。
“作为省重点项目,紫金锂元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创造了当年开工投产的‘上杭速度’,达产后年产2万吨正极材料,产值30亿元,全部建成后规模可达10万吨,产值超150亿元。”白砂科创谷负责人郭丽蓉说,白砂科创谷以紫金锂元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为牵引,正着力打造上杭经济新引擎。
不仅为下游企业提供生产材料,紫金锂元还对下游客户的废旧电池进行回收利用,使上杭本土拥有了一条锂矿开采、冶炼、加工、回收的自主循环产业链。
“我们坚持社会化建设模式,由县属国企兴杭国投的全资子公司开发建设,后期引入专业团队共同运营,并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金,推动资本人才产业深度融合。”郭丽蓉说,预计5至10年,科创谷将打造锂电、半导体等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链条,“未来上杭的新动能在科创谷”。
紫金山金铜矿曾经是“中国第一大金矿”,目前金矿资源已开采完毕,主要开采铜矿。虽然紫金山面临资源衰竭问题,但是上杭经济增速连续六年排名龙岩第一。
在资源衰竭期能够实现经济“加速跑”,这与上杭县居安思危,前瞻性布局以锂电池材料、半导体材料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产业,全力开辟新赛道密不可分。
早在6年前,上杭就前瞻性布局新材料领域,吉利、巴斯夫、宁德时代、传化、贵州磷化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产业项目陆续聚集,推动上杭经济华丽转身,2022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243亿元,近3年年均增速超过50%,成为发展主要引擎。
锂电新材料、半导体新材料、循环产业正红红火火,近两年上杭县又悄然开始布局储能产业,谋求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新赛道的拓展,同样离不开另一家国企闽西兴杭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上杭发挥国资优势,成立全省少有的县级基金聚集区,自挂牌成立以来已有26家私募股权公司进驻,资金规模达115.4亿元,带动一批优质企业落户上杭。
“我们持续加大在金铜和锂电、半导体等新材料产业的投资,放眼全国,把更多好项目引入上杭。”兴杭国投副总经理林聪介绍,未来公司将以打造产业资本投资平台为核心发展战略,不断拓展和加强上杭核心产业、新兴产业的广度与深度。
在上杭“三点一线”工业走廊,紫金矿业、兴杭国投等县属国有企业采用“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主导建设金铜新材料循环产业园、新材料科创谷,引来了一大批上下游企业。
2023年,紫金矿业市值约4700亿元,其中国有股市值超1000亿元,实现了国有资产裂变式增值。截至5月底,集团总部及上杭本土权属企业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7750个,间接创造就业岗位2万个。
上杭依托资源但不依赖资源,依托紫金却不只有紫金,通过主动转型,大力发展制造业、新兴产业,上杭对紫金山金铜矿的财政依赖下降至6.5%,对紫金矿业集团的财政依赖下降到如今的40%左右。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上杭县规模以上金铜产业企业实现产值624.5亿元,同比增长8.4%;今年前5月,全县23家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实现产值106.8亿元,同比增长7.2%,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发展势头良好。
“我们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力支持紫金矿业和兴杭国投等县属国企做大做强,以此引领和撬动民营企业发展,推动要素聚变,实现产业裂变。”上杭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戴敏 徐士媛 罗小春 通讯员 林斯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