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期间,在泉州中心市区中山路举办非遗演出,市民、游客“零距离”接触泉州非遗瑰宝。(陈英杰 摄)
近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00个先进集体名单公布,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名列其中。
据了解,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是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由文化和旅游部评选表彰。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此殊荣,进一步展现了泉州在非遗传承与弘扬上的卓越成效。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3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26个,其中,6项非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遗36项,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5人,省级128人,市级472人,形成了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校园传承等传承模式。此外,泉州还拥有非遗工坊184家,全省领先。全市共建有非遗馆12个、全市非遗传习所370个、非遗展示点1000个。
多年来,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专业推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持续开展闽南文化(泉州)生态保护区建设和非遗活态保护传承,先后起草、推动出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泉州市实施方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市行动方案(2021—2025)》《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全力推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区域性、整体性保护。完善《泉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泉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定(暂行)管理办法》等,进一步推进依法保护非遗工作,不断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推进非遗活化传承,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通过数字化等手段强化非遗传承保护。运用录音、录像及文字记录等方式,将濒危非遗项目的表演、技艺展示过程等记录下来,抢救征集其珍贵实物和资料,整理分类,并建立翔实的档案或数据库,做好资料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启动濒危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采集,口述史及慕课拍摄项目,对濒危非遗项目进行图像拍摄制作及推广,同时采取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年轻化表达,培育了新的文化消费。
探索“非遗+N”模式,促进非遗保护与文旅经济发展双赢。通过“+文创”“+旅游”“+民宿”“+研学”“+演出”“+健康”“+法律”等跨界融合模式,探索非遗活态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多种载体和形式,推进非遗进古城、进酒店、进车站、进景区等,打造了西街、五店市、蟳埔等一批火爆旅游景区和网红打卡点,运用非遗工艺推出的兔年“簪花兔”、龙年“龙生九子”等艺术装置、文创成果,引爆旅游市场。改造工艺美术厂、红旗坊等非遗工坊,传承非遗的传习所及体验工坊遍布古城街巷。泉州文旅小分队赴北京、哈尔滨和欧洲等地展示宣介泉州非遗,极大地活跃了非遗活化传承的社会氛围。
此外,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持续促进非遗生产型项目的转化,注重培养非遗电商人才,举办各种非遗购物节,做大做强特色经济,让非遗产业有前景、有奔头,非遗文创走进百姓家。
系列举措让泉州非遗“活”起来、“火”起来,走向了世界舞台。蟳埔民俗文化村凭借蟳埔女簪花围习俗火出圈,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簪花热潮,直接带动蟳埔成为旅游热点,引爆泉州文旅市场。每年举办元宵泉州灯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等精品活动,每两年举办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重要活动,构建国内国际非遗交流平台。2024年恢复举办泉州民俗踩街活动,吸引超30万人次到场观看。2024年春节元宵灯会展出花灯超2000盏,为历届最多,进一步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了泉州非遗魅力。(融媒体记者张君琳 通讯员许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