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由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福州综合试验站举办的南方冬作区马铃薯田间考察观摩及工作交流会在福州召开。
参会人员在田间开展考察观摩
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相关岗站专家、农业农村部薯类专家指导组专家、全国科研院所及马铃薯企业代表等60余人,共同聚焦福建“稻后作+盐碱地”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探讨南方冬作区马铃薯高质量发展创新路径。
福建省是我国马铃薯南方冬作区的重要产区,其冬季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马铃薯淡季种植提供了独特优势。本次会议重点考察福州长乐区稻后作马铃薯种植模式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滨海盐碱地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福州综合试验站南方冬作区新品种展示区
长乐地处闽江入海口,土壤疏松透气、排水性良好,加之冬季温光资源充足,成为马铃薯生长的天然“温床”,是稻后作马铃薯种植典型代表区域。长乐区的马铃薯种植面积约5万亩,由于气候适宜,马铃薯的种植周期较短,种植时间为每年11月至次年1月,收获期为次年4-5月,收获时间正值北方马铃薯鲜薯淡季,可以抢得市场先机,使土豆成了“金豆”。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增加,长乐区的马铃薯种植面积有所扩大。
工人在技术展示示范区内采收马铃薯
与会专家实地观摩了长乐区稻后作马铃薯种植模式,主要观摩了稻后作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展示示范区、“闽薯12号”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展示示范区、新品种展示示范区。
福建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许国春说:“稻后作马铃薯种植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在水稻种完之后利用冬季稻闲田种马铃薯。冬天气温较低不适合水稻生长,但马铃薯是喜冷凉的作物,适合在冬季开展种植。该种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水旱轮作,病虫害少,为马铃薯生产提供了有利的土壤条件。”
参会人员对新鲜采收的稻后作马铃薯开展考察
近年来,在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的支持下,福州综合试验站依托长乐区利丰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集成品种优选、脱毒种薯、优化播期、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减量精准分施、病害预测预报、化学农药结合生物农药等单项关键技术,形成福建省稻后作马铃薯绿色高效丰产栽培技术,稻后作模式技术示范区平均亩产3052.0公斤,比常规技术增产9.44%。
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有效推动了长乐冬种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还助推平潭滨海盐碱地的特色农业发展。
平潭综合实验区耕地资源稀缺,盐碱化面积占比高达30%,传统作物种植效益低下,开发和发展滨海盐碱地马铃薯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有利于挖掘滨海盐碱地利用潜力,对推动平潭乃至福建沿海马铃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开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联合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局,对平潭综合实验区盐碱地进行初步改良及探索性利用。2023-2024年,福薯类科研团队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幸福洋片区盐碱地成功试种马铃薯,亩产突破预期,引发行业高度关注。2024年以来,科研团队进一步扩大试验规模,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幸福洋片区盐碱地建立“闽薯12号”盐碱地百亩示范片。
平潭综合实验区滨海盐碱地马铃薯新品种百亩示范片
3月21日下午,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了平潭综合实验区滨海盐碱地马铃薯新品种百亩示范片。福州综合试验站联合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中心,依托平潭县绿绿鑫蔬果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沙地马铃薯优质、丰产、高效栽培为目标,研发并集成创新了包括品种优选、排水降盐、合理灌溉、科学施肥等一整套盐碱地高效栽培技术,探索出一条在盐碱地种植马铃薯的可行路径。
专家对平潭盐碱地“闽薯12号”百亩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
观摩期间,专家对平潭盐碱地“闽薯12号”百亩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其中“闽薯12号”平均鲜薯亩产达3515.59公斤,比对照品种“沃土5号”亩增产942.84公斤,增产效果显著。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福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汤浩介绍,“闽薯12号”相比于“闽薯1号”有两方面的进步,一是产量性更高,“闽薯12号”萌芽整齐、生长平稳,光合效率提高,产量能够比“闽薯1号”多百分之十几到二十几;二是抗性强于“闽薯1号”,特别是对晚疫病的抗性较强,品种适应性强。
专家考察新鲜采收的沙地马铃薯
此次活动通过实地考察长乐区稻后作马铃薯种植模式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滨海盐碱地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与会专家充分了解了福建在冬种马铃薯产业中的技术突破与实践成果,为福建冬作马铃薯尤其是滨海盐碱地马铃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汤浩表示,希望在将来能够通过基因编辑等生物学更高境界的新技术手段,根据市场需求育出更多的品种,将福建马铃薯育种的基础打得更牢,让老百姓吃得更高兴、农民种植更有收益、国家粮食安全有更多的保障。(文/图/视频制作 吴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