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重振百年鲤鱼文化 宁德鲤鱼溪旅游走出“孤独”

福建日报2018-09-14 11:13:26

  原标题:重振百年鲤鱼文化 鲤鱼溪旅游走出“孤独”

重振百年鲤鱼文化 宁德鲤鱼溪旅游走出“孤独”

  鲤鱼溪五弯六曲穿过浦源村。

重振百年鲤鱼文化 宁德鲤鱼溪旅游走出“孤独”

  周宁北路戏在郑氏宗祠上演,吸引众多游客观看。

重振百年鲤鱼文化 宁德鲤鱼溪旅游走出“孤独”

  每周六下午,鱼祭队伍给游客展示最传统的鱼祭仪式。

重振百年鲤鱼文化 宁德鲤鱼溪旅游走出“孤独”

  每周六下午,鱼祭队伍给游客展示最传统的鱼祭仪式。

  旅游不只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推动,发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就是寻找旅游景区的灵魂。

  位于周宁县城西五公里处的浦源村鲤鱼溪,发源于海拔1448米的紫云山麓,汇数十条山涧清泉奔流而下,峰回水转,至浦源村口水势顿减,五弯六曲穿村缓流而过。溪中遨游着色彩斑斓的大鲤鱼,“闻人声而至,见人影而聚”,温顺如驯,诚如“神鱼”,故而得名“鲤鱼溪”。

  当地的郑氏先祖按“洛书河图”和“八卦”布局,在长约500米的水域兴建村落,繁衍生息,孕育出具有800多年历史的鲤鱼文化。因种种原因,当地文化保护与传承一度懈怠,鲤鱼溪旅游从兴盛归于平静,这引发了当地村民和旅游部门的思考。周宁县决定从振兴鲤鱼文化着手,并对其进行保护和不断延伸,以此来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文化传承缺失 旅游渐冷

  走进周宁县浦源村,漫步鲤鱼溪,蜿蜒的溪流两侧,座座古民居,在清风中寂静,门前溪水含着古韵流淌,溪中一尾尾鲤鱼,划起片片涟漪。“闻人声而至,见人影而聚”,游客投食,溪中鲤鱼彩鳞闪烁,吞咽之声清晰可闻。

  浦源村有个动人的传说:鲤鱼仙姑救助郑氏先祖,郑氏后人对鲤鱼敬若神鱼,不捕不食,倍加珍爱,人鱼同乐,形成特异淳朴风情。2005年,这里的护鱼习俗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周宁鲤鱼溪的鱼冢、鱼葬、鱼祭文获得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三个世界唯一”和“世界年代最久远的鲤鱼溪”称号。

  依托独特“人鱼同乐”的鲤鱼文化,早在上世纪80年代,鲤鱼溪旅游就悄然兴起。翻开老相册,今年45岁的村民郑新鸿指着照片说,那时候景区游客很多,村里亭榭都坐满了人,溪旁众多游人用长线绑着光饼喂鱼,十分热闹。游客多了,村民们的收入也就增加了,浦源村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周宁上海商帮的兴起,一拨又一拨的浦源人投身商海,争当弄潮儿,浦源村常住人口由3000多人降到700多人,且多为妇孺老幼。

  “那时候,大家只想着走出山去,对传统文化无心传承。”郑新鸿说,由于村民们纷纷外出经商,村里只留下孤零零的几位老人维系着传统的鲤鱼文化。原来浦源村几乎个个男丁都会的护鱼武术,到了2007年,只剩下七八个老汉偶尔会“耍弄”一番;鱼祭活动也只在重大节假日演出,且鱼祭队伍老龄化严重,失去了以往的精气神。800多年的鲤鱼文化在渐渐沉寂,难显其独特光芒,这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到失望,景区游客也越来越少,最少时一天还不到10人。

  重燃鲤鱼文化 精彩纷呈

  鲤鱼溪“质”的变化,始于2016年。这年,周宁县提出打造“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作为全县龙头景区的鲤鱼溪,自然首当其冲。而对于鲤鱼溪来说,吸引游客的不光是自然风光和明清古民居,最重要的当属鲤鱼文化。

  “总结过去经验,要想做大做好鲤鱼溪旅游,就得深度挖掘鲤鱼文化,文化活起来,景区才有灵魂。”景区管委会负责人马晓明说,只有激发文化的内生动力,才能让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也只有充分给予民俗文化传承人广阔的空间,才能激发他们传承文化的无限热情。

  2017年年底,周宁县旅游局、鲤鱼溪景区管委会让村民对景区发展建言献策,郑新鸿毛遂自荐,想组织一批年轻人传承鱼祭仪式表演,得到各级领导大力支持。

  今年1月,郑新鸿带领年龄相仿的20多名村民一起成立了鲤鱼溪民俗保护协会。“县里出资6万元让我们重新添置演奏器材,并给予我们表演补助4万元。”郑新鸿说,如今每周六下午1点的鱼祭表演常态化,协会会员统一着装,沿溪而行,神情虔诚地朝鱼冢走去,进香、鞠躬、诵祭文、入葬……给游客展示最传统的鱼祭仪式。

  与此同时,护鱼武术也走进了校园。郑克移、郑大润、刘明爱和郑树生从小学习护鱼武术,至今已有60多年。郑大润和刘明爱表演“镗”,郑克移和郑树生表演“南拳”。在他们的指导下,浦源中心小学已有30多名学生基本掌握护鱼武术基础动作。

  鲤鱼文化重回视线,重绽光辉,随之,更多的传统文化被挖掘出来:“三月三”千米板凳龙,犹如一条彩色巨龙在鲤鱼溪舞起来;传统节日,举行千人宴,品美食、话家常,各种活动异彩纷呈。

  旅游溢出效应 辐射周边

  “鲤鱼文化具有包容性,所以我们把其他非遗添加进来,让鲤鱼文化更丰富多彩。”马晓明说,周宁县主动对接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投资逾1.5亿元,不仅全面整治鲤鱼溪水系、景区交通及环境,修缮古民居、沿溪店铺,还规划实施“四个一批”(推动一批建设项目,引进一批文创项目,扶持一批特色产业,复原一批传统民俗)33个。

  除了致力于让非遗项目“活”起来,周宁县还筑巢引凤,创造条件吸引一批文创青年入驻鲤鱼溪,为景区注入新元素。走进鲤鱼溪87号的鲤鱼溪画院,只见大厅里挂满了各式画作、印有鲤鱼溪美景图案的单肩帆布袋、扇子,让不少游客爱不释手。

  与鲤鱼溪画院一同入驻的还有“鲤鱼溪工坊”、周宁高山云雾茶茶馆、周宁高山农旅文化创意中心、闽越书画院、汉服租赁馆等。

  鲤鱼溪因文化而更加璀璨,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与周宁县政府签订共建鲤鱼溪国家级鱼文化主题公园协议,双方将在鲤鱼溪国家级鱼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增殖放流活动、建设鲤鱼文化博物馆、创建鲤鱼溪水产良种场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景区有文化有灵魂,游客纷至沓来。今年上半年,鲤鱼溪景区接待游客19.36万人次,同比增长8.2%,旅游收入达5808万元。“重游鲤鱼溪,发现这里有了大变化,美在风景,更美在人文,我要在这里好好住几天,充分感受这里的神奇与奥妙。”来自福州的游客林朝民这样说道。

  景区游客量的增长,还辐射带动了上洋、吴山底、潘山底等地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使村民走进了“绿色银行”。距离鲤鱼溪景区不到一公里的高盛蓝莓基地里,游客三三两两提着篮子采摘高山晚熟水果。截至上月末,今年该基地已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旅游收入100多万元,带动附近150多名群众就业增收。基地负责人郑乃寿把这些归结于景区的溢出效应:“旅游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福建日报 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黄起青 文/图)

阅读
 
编辑:颜学辉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