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1月5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放眼望去,海峡两岸文博会上,满眼是高科技。
科技点亮生活,可文化终究还需要传承的。文博会上,还有那么一批老手艺人,执念传承手艺,保留我们最珍贵的、最引以为傲的。
采访中,导报记者发现,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心愿——希望有生之年把手艺传承得更久一些。
▲剪纸
剪纸:小小红纸 千刀不断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几十剪下去,牡丹鲤鱼,栩栩如生。
剪纸被誉为“无墨的中国画”,是巧夺天工的指尖艺术,讲究千刀不断,线线相连。
在浦城,剪纸亦被称为剪花,从事剪纸的妇女被称为剪花嫂或剪花婆。千百年来,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融入浦城传统岁月节令中,当地百姓操办婚嫁喜事,都要延请剪花嫂、剪花婆来剪裁花样,装点礼品、烘托喜庆的气氛。
“小时候看她们布置婚礼剪纸,很漂亮,我就开始跟着学。”年少时的耳濡目染,让剪纸在张薇心中扎下了根,一剪就是二十几年,“最简单的是喜字,13刀就能剪出来,四五张叠在一起剪。”
一把剪刀,玩转纸中乾坤,张薇也剪出了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过去走亲访友都拎着东西,上面贴着剪纸花。现在很少见了,传统方式渐渐隐退了。”张薇说。
心念及此,张薇和一群姐妹们在浦城成立了“剪花嫂剪纸坊”,在经营文创产品的同时,也做起了剪纸技艺的传承工作。“空余时间,我们会办公益的剪纸培训班,培养爱好剪纸艺术的年轻人,让更多的人从事剪纸,把这份技艺传承下去。”
▲衍纸
衍纸:卷、捏、贴 衍纸让画立起来
别人家的牡丹在画中,是平面的;她的牡丹,用纸“折”,花开富贵,像国画,却立于纸面。
文博会上,来自三明的郑小春带来了衍纸画《天香十二韵》,共12朵牡丹。郑小春将颜色丰艳的牡丹花造型与洁白的托盘相结合,仿佛令人置身一场天香盛宴。而牡丹,也是她最中意的创作主题。
郑小春告诉导报记者,衍纸是一种纸艺形式,选材通常用卡纸,通过卷、捏、拼贴等方式完成组合,作品特点是绿色环保。衍纸有很多种颜色,是彩色的纸条,长50多厘米,宽度不等,宽的1厘米,窄的只有0.3毫米。
虽说取料和制作方式简单,但完成一幅精妙的作品,美术功底至关重要。“一幅作品,专职做的话大约需要一个月,先要创作打底稿,然后再卷、捏、拼贴,通常要两三层,才能使作品‘立’起来。”郑小春说。
▲木活字印刷
木活字印刷:700年绝活“起死回生”
邱恒勇,20岁继承父业开始从事木活字雕刻印刷族谱,是宁化目前仅存的从事木活字手工技艺为主业的谱师。
祖先留给他的工具是6万多个有点磨损的字模、一把把大小不一的刻刀,和一个刻着“文林堂”堂号的木箱子。传授的木活字印刷手艺更为久远,从元代王祯创制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而其前身,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之一。
刻字、拣字、排版、校对、印刷、装订……木活字印刷工序复杂,很有讲究。他一边印刷,一边向导报记者解释,用木活字印刷,要特别注意刷墨,力度要匀称,轻重要适度,确保字体清晰。
2010年,活字印刷术几近失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闽赣两省交界的三明市宁化县,因客家人重视宗族、重修族谱的传统,这一手艺得以勉强延续。零星谱师游走在斑驳的祠堂、偏远的山村,继续从事古老的职业。
木活字印刷在宁化得以遗存并非偶然。邱恒勇说,“宁化是客家祖地。客家人注重敬祖穆宗,十分重视族谱的修订,目前宁化收集到完整系统的族谱就有70多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