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宋明时期泉州“织染为天下最” 刺桐城里话华裳

泉州网2019-02-22 15:14:42

【文史列表】【泉州】【移动版】【Chinanews带图】宋明时期泉州“织染为天下最” 刺桐城里话华裳

  传统女装不少绣有人物和图像,描绘故事场景。

  泉州网讯 (记者谢伟端/文 陈小阳/图)泉州古今都与服装结缘,宋明时期,泉州缎、纱罗等大量销往世界各地。国外汉学家研究认为,英、法、德语中的“缎子”发音有可能就是源自“刺桐”(zaitun)的发音。而今,泉州纺织业依然辉煌,产品远销海内外。

  泉州服饰的古今魅力使其成为“金玉华裳——传统服饰臻萃展”的展览首站。2月14日至3月5日,该服饰展在泉州市博物馆展出。活动由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泉州市博物馆承办。

  展览期间,主办方还以“弘扬传统服饰文化”为主题,举办相关主题学术研讨会。传统服饰研究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展望我国纺织服饰文化的未来学术方向,拉近传统服饰元素与当代大众的联系等。同时对泉州现代纺织服装业的传承、创新及今后的发展建言献策。

【文史列表】【泉州】【移动版】【Chinanews带图】宋明时期泉州“织染为天下最” 刺桐城里话华裳

  清朝明黄色纳纱地十二章纹女龙袍,据说是慈禧所穿的女吉服龙袍,绣有日、月、星辰、山、龙、粉米等12个吉祥符号。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其丝绸生产、贸易兴盛一时。北宋宰相苏颂有诗“绮罗不减蜀吴春”盛赞泉州的丝织品可以与四川、杭州的丝织品相互媲美。当时泉州的绢品,被列为全国第八等,是著名的贡品和外销品。史书称泉州“织染为天下最”,一直到明代,泉州仍是福建的纺织织造中心。现泉州城内还有织染局遗址清白源井。泉州丝织品大量输出,不仅对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泉州的纺织业不仅有辉煌灿烂的历史,现代纺织服装业也在传承和创新传统工艺中不断发展,形成抽丝、织布、漂染及后整理、服装生产等完整的产业链,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创造出了一批享有盛誉的品牌。

  此次展出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精选的收藏家王金华先生所收藏服饰文物共计五十余件(套)。囊括三个民族满族、汉族、蒙古族服饰文物,展示我国多民族社会形态的历史风貌。

  中国传统服饰中展示的文化自信,以及历经时光考验的古典魅力,或将为泉州现代纺织服饰行业带来新的启发。

  从一个工人一天只能织一寸的“缂丝”,到绣有故事组图的女装,传统服饰工艺和文化并重

  细品古典衣裳的文化自信

【文史列表】【泉州】【移动版】【Chinanews带图】宋明时期泉州“织染为天下最” 刺桐城里话华裳

  传统服饰刺绣精美

  核心提示

  古代衣服上面的符号表达什么意思,又是用到了哪些技法?琳琅满目的饰品包含了怎样的精彩?观看“金玉华裳——传统服饰臻萃展”,细品其中的文化自信与古典时尚,或将为现代纺织服饰行业带来启发。 □泉州晚报记者 谢伟端/文 陈小阳/图

  “缂丝”织绣如雕琢镂刻 一人一天只能织一寸

  清朝服饰中采用了哪些技法,绣的东西又蕴含什么意思?在这次展览中,你能看出个大概。更吸引人眼球的是,里面还有慈禧穿过的衣服。

  在展馆内,记者看到了清朝满汉蒙三族服饰,它们又分便服、吉服等款式。

  收藏家王金华介绍,各族服装上都绣有吉祥的符号。比如汉族的服装,常绣有牡丹、佛手、石榴、寿桃、菊花等图案,其中牡丹代表富贵;佛手谐音“福寿”;石榴代表多子;菊花代表安居乐业;袖子上绣的如意,代表万事如意。有的满族女装上绣精美的猫蝶相扑图案。猫蝶就是耄耋的意思,代表长寿,上面的兰花代表高雅。但满汉的服装也有区别,满族是在马上起家的,满族吉服都有马蹄袖,而汉族的服饰却没有。

【文史列表】【泉州】【移动版】【Chinanews带图】宋明时期泉州“织染为天下最” 刺桐城里话华裳

  项圈式蝴蝶纹长命锁

  记者发现,有几件服装采用了“缂丝”这种制作手法。王金华说,“缂丝”是织绣中的一种,也是中国独有的。一件衣服上有多少种颜色,就需要多少把小梭子同时进行。它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因此具有雕琢镂刻的效果。并且它的正反两面是一样的。古时,一个工人一天只能织一寸,所以旧时就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展馆中,一件清明黄色纳纱地十二章纹女龙袍特别引人关注,据称是慈禧所穿的女吉服龙袍。服装上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12个吉祥符号,称为十二章纹。王金华说,十二章纹只有帝王才能使用。这种章纹在尧舜禹的时候就有,但都是两章、三章,最多达到四章。真正把十二章纹都绣在龙袍上是到了清乾隆后期。

【文史列表】【泉州】【移动版】【Chinanews带图】宋明时期泉州“织染为天下最” 刺桐城里话华裳

  清代耳套

【文史列表】【泉州】【移动版】【Chinanews带图】宋明时期泉州“织染为天下最” 刺桐城里话华裳

  蒙古族头冠

  一件晚清女装 绣十个西厢记片段

  传统女装衣服不少绣有人物和图像,有的是单列几张图,有的却是一整组图,描述了整个故事。

  记者看到,一件清晚期的石青色缎绣郭子仪庆寿纹女褂,主料为石青色缎,团纹绣有郭子仪庆寿、郭暖夫妇上府拜寿赔礼的故事。

  还有一件清晚期的白色绸绣西厢记纹女袄,周身缘边由外向内依次饰有元青色缎滚边,白色缎绣人物山水园林纹饰边,以蝴蝶纹织带。主料为白色祥云蝙蝠纹提花绸,衣身绣十个西厢记故事团纹。这一组团纹大概讲述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崔相国之女莺莺,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 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下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喜出望外,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 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的丫鬟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后来莺莺听说张生病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相思难解,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莺莺怜惜张生,终于鼓起勇气,也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助下,二人瞒过崔老夫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应考。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得中状元。 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还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张生及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王金华说,清代女性从女红中得到教养,服装装饰多是如何恩爱丈夫、养儿育女、孝敬先辈、祈天赐福的表达。

【文史列表】【泉州】【移动版】【Chinanews带图】宋明时期泉州“织染为天下最” 刺桐城里话华裳

  晚清时期的红色缎地八团花蝶团纹女袍

【文史列表】【泉州】【移动版】【Chinanews带图】宋明时期泉州“织染为天下最” 刺桐城里话华裳

  晚清时期石青色缎绣郭子仪庆寿纹女褂

  旗头凤冠稳重文雅 鎏金点翠巧夺天工

  看过清宫剧,你一定见过女子们头上顶着的大拉翅,在展馆里,你能看到真实版的大拉翅。此外,电视剧里常见的汉族凤冠、蒙古族珊瑚头饰,也能看到。

  大家在看清宫剧的时候,最熟悉的就是旗头了吧,也就是所谓的“大拉翅”。在清宫剧里面,基本上每一部都个个顶着个大拉翅,不止皇后妃子公主格格们如此,就连丫鬟们也如此。这次展示的饰品中,也有一个石青色凤戏牡丹点翠绢花大拉翅,与之配套的是一个扁方饰品。石青色凤戏牡丹点翠绢花大拉翅由头板和头座组成,内衬金属骨架支撑,石青色缎面,缀绢花、点翠牡丹、凤凰和碧玺。扁方是用来固定大拉翅的头饰,采用鎏金、卷焊、镂空、点翠、镶嵌等工艺加工成器。每逢喜庆节日或接待贵客,满族妇女就戴上扁方,扁方两端的花纹露出来,有时还在扁方上缀挂丝线缨穗,这种宽大的扁方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鞋使她们走起路来行动有节,显得稳重、文雅,增添女性端庄秀美仪态。

  展品中,还有我们熟悉的汉族女子凤冠。一个晚清时期的银点翠七凤凤冠,长 27厘米,宽30厘米,通身点翠,镶嵌珍珠、珊瑚、白玉。冠顶龙门为正龙,左右分别有“官诰重封”“奉天诰命”语;冠体饰九凤及二龙戏珠,寓意“龙凤呈祥”。应该是诰命夫人所使用的。

  蒙古女贵族的头饰同样颇有看点,一件镶嵌珊瑚累丝银头饰,采用累丝、镶嵌、焊接等工艺加工成器,镶嵌珊瑚。乍一看,与《康熙王朝》电视剧里孝庄太后戴的头饰很相似。

【文史列表】【泉州】【移动版】【Chinanews带图】宋明时期泉州“织染为天下最” 刺桐城里话华裳

  石青色凤戏牡丹点翠绢花大拉翅

【文史列表】【泉州】【移动版】【Chinanews带图】宋明时期泉州“织染为天下最” 刺桐城里话华裳

  晚清时期的扁方

  从传统服饰文化中 汲取产业创新养分

  展览期间,参加“弘扬传统服饰文化”主题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展望纺织服饰文化的未来学术方向,并就泉州现代纺织服装业的传承、创新及今后发展进行交流。

  中国服饰展示文化自信

  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学会会长、纺织考古学家、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王亚蓉教授说,服饰作为国家形象和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象征,代表了这一国家服饰文化的发展与工艺的水平。在重大活动中,各国都曾以不同的形式,展示本国的服饰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装留存不易,我们所能看到的每一件都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缩影,今天的我们看到它们觉得美好,是因为它们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美好与自信。服饰不仅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每个国民审美价值的体现,作为炎黄子孙,传承传统服饰文化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希望大家更热爱传统服饰文化,更愿意穿中国衣,做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同时,希望中国设计师团队,多表现中国服饰文化的魅力。

【文史列表】【泉州】【移动版】【Chinanews带图】宋明时期泉州“织染为天下最” 刺桐城里话华裳

  白色绸绣西厢记纹女袄

【文史列表】【泉州】【移动版】【Chinanews带图】宋明时期泉州“织染为天下最” 刺桐城里话华裳

  清代银点翠套簪

  可持续时尚应以文化为基底

  台湾辅仁大学织品服装学院院长蔡淑梨教授在研讨会上分享了《永续时尚新思维》的报告。她认为,可持续时尚应该以文化艺术为基底,以设计为工具,以科技为载体,具体从设计与技术、大数据与沟通、经营与管理、文化与资产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时尚企业应将经济发展与环境负担联系起来,从传统时尚转向为有机和可生物降解方式的可持续时尚。消费方面要了解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积极鼓励他们做出新的选择或新的消费模式。

【文史列表】【泉州】【移动版】【Chinanews带图】宋明时期泉州“织染为天下最” 刺桐城里话华裳

  清代的熨斗

【文史列表】【泉州】【移动版】【Chinanews带图】宋明时期泉州“织染为天下最” 刺桐城里话华裳

  黄色缂丝墩兰纹氅衣

  泉州古今都与服装结缘

  “福建在宋、明时期,已成为中国丝绸的重要生产地,泉州缎、纱罗等大量销往世界各地。”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介绍,根据外国汉学家研究解说,英、法、德语中的“缎子”发音当源自“刺桐”(zaitun)的发音,古泉州“刺桐”成了中国“缎子”的代名词。时至今日,泉州纺织业依然辉煌,产品远销海内外。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陈惠平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跨越浩瀚的海洋,以商贸为纽带,把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泉州是这条绵亘万里的东西方商贸要道上鼎盛时期最为繁华的东方大港,其丝绸生产、贸易兴盛一时。唐代开元寺檀越主黄守恭定居泉州后,督率家人僮仆植桑养蚕,靠着纺织业,成为富甲一方、乐善好施的长者,开元寺内现存有一棵1300多年的桑树。当时泉州的绢品,被列为全国第八等,并被作为上贡品,宋代泉州的丝织品被北宋宰相苏颂称赞为“绮罗不减蜀吴春”。南宋时期,泉州丝织品已远销至今日本、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印度、斯里兰卡、坦桑尼亚等地。元代著名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记载,“此地织造的锦缎和绸缎,也以刺桐命名。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刺桐城极扼要,生产绸缎,较汗沙(杭州)、汗八里(北京)二城所产者为优”;“中国国王送给莫哈默德·苏丹花缎五百匹,其中百匹是在刺桐织造,百匹系在汗沙(杭州)织造”。史书称泉州“织染为天下最”,延续到明代,泉州仍是福建的纺织织造中心,现泉州城内还有织染局遗址清白源井,因该井以清冽善染著名。泉州丝织品大量输出,不仅对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泉州的纺织业不仅有辉煌灿烂的历史,现代纺织服装业也在传承和创新传统工艺中不断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从抽丝、织布、漂染及后整理到服装生产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成为一大支柱产业,创造出了一批享有盛誉的品牌。随着市场化不断推进,泉州依托民资发达、侨资充裕、理念活跃、机制灵活等比较优势,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开创了一条以本土企业为主体、利用外部资源发展产业的特色之路。

  □泉州晚报记者 谢伟端

阅读
 
编辑:尹小兵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