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岭镇黄栀子丰收。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摄
东南网7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游松柏 蔡雪玲 李加进)宁德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种植环境,种植历史悠久。早在1989年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就显示,宁德市分布的中药材品种达278科1138种,其中,全国重点普查品种227种,素有“闽东药库”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宁德中药材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过30多年的耕耘,如今,全市中草药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成为促进闽东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这预示着中草药种植的发展空间巨大。
中草药种植平均收益是种粮的3到5倍,但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风险加剧。坐拥得天独厚优势,如何缔造一方富民传奇?近日,记者走访了宁德市蕉城区、福鼎市和柘荣县,对当地的中草药产业发展进行了实地调查。
蕉城畲药:能否为散户型药农提供借鉴?
蕉城区目前有中草药种植面积5000多亩。然而,当地尚未将中药材种植作为一个产业来统筹。如,2016年,蕉城区赤溪镇官岭村村民吴忠邦花5万元采购了百合的种子,当1000多公斤食用百合已到收成时节,却因交通不便,无人问津。同时,由于缺乏农技部门的技术指导,种植户也面临很大风险。如,蕉城区八都镇闽坑村占地300亩的“九丰一号”金银花种植示范基地,就存在种植、管理技术和销路的短板,不到3年就草草收场。
宁德青草药专家王道亨说,中草药散户型种植现象在闽东乃至全国都很普遍。这些农户种植的药材品种零散,基本种植单位一般都在5亩以下,不能形成产量优势,无法实现订单式生产。销售中药材仅靠“打游击”的药贩,根本没有价格话语权,在中药材市场激烈竞争中显得格外脆弱,亏损成了常态。
王道亨认为,蕉城农户在中草药种植中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种植跟风。如2011年,看到太子参价格暴涨到收购价每公斤380元,蕉城很多农户动辄投入几十万元,结果,2012年暴跌到每公斤100元,2013年跌到40元,2014年跌到30元。二是种植方式粗放,栽培技术欠缺,收购价格不高。
记者在蕉城区七都镇北山村却看到另一番景象。近日,北山村畲药陈列馆人头攒动,有“药王”之称的北山村村民蓝福禄正在为游客介绍畲药的药理。
北山畲村是蕉城区靠种植畲药致富的典型。村支书钟伏零介绍说,这里素有“山中无闲草,遍地皆灵药”之誉。为了摆脱贫困,村两委决定发展畲药种植。刚开始,种植出的畲药能卖出不错的价格。大批村民陆续加入后,很快就供过于求,价格不断下滑。以海芙蓉为例,行情不错时每公斤可以卖约30元,最低时不足9元。
村民们茫然无措。当地镇村干部和种植能人意识到,如果不引导产业规范化发展,形成畲药生态圈,刚刚起步的畲药产业可能一蹶不振。2013年底,北山村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注册“畲地人家”品牌,大量村民加入,随后,“中华畲药种植培育基地”成立。
有了基地,多个濒临失传的畲药品种培育成功。目前,北山村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规模已达500多亩,种植有50多个品种药材,年产值1000多万元。
“去年,合作社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中草药加工厂。今年3月,合作社与台湾一家公司签订了5年合约,每年将为该公司提供加工后的草药半成品50多吨。仅此一项,就将增收近300万元。”钟伏零介绍。
蕉城区农作站站长阮炳銮说,北山村畲药种植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是村民普遍掌握畲药种植技术,特别是拯救了一批濒临失传的畲药,实现人无我有,掌握了价格话语权。二是特色种植,村民利用优良环境,结合栽培传统习惯,确立了科学合理的种植布局,做到了人有我优。三是产业化程度高,形成集聚效应,升级了产销模式。北山村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多亩,使得一些稀缺的药材可以量产,同时,采取订单模式,药农和客户之间建立起了稳固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阮炳銮认为,北山村的成功经验,值得广大散户型药农借鉴。
黄栀子正在进行精深加工——榨油。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摄
福鼎黄栀子:能否复制白茶发展路径?
从福鼎市区驱车十多分钟,就来到了闽浙边界贯岭镇,沿着山路前往茗洋村,道路两旁绿油油的栀子林连绵不绝,3个月后将是收获期。
福鼎黄栀子种植素有盛名,是专精、专注、专业的典范。据《福宁府志》记载,黄栀子在福鼎已有250多年的栽培历史。经过20多年的发展,福鼎全市16个乡镇、190多个村落、3万多户农户涉足栀子种植,种植面积逾6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40%,产量占国内药用栀子市场份额的60%以上,已成为国内栀子原料林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药用栀子产区和栀子果交易集散地。2013年,福鼎黄栀子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7年,福鼎被中国中药协会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列为栀子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2018年,福鼎市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栀子名市”的称号,是目前全国栀子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区。
茗洋村是闻名全国的黄栀子种植专业村,现有4000多亩的种植面积,黄栀子成了当地村民致富的坚强保障。
“黄栀子种植后3年初产,6年进入盛产,亩产栀子鲜果800公斤,投入产出比1∶5,按近5年市场平均价,农户鲜果收入4200元/亩,加上采摘鲜花,收入会更可观。”当地黄栀子生产科技研发带头人孔悦平说。
福鼎黄栀子产量能达到全国第一,孔悦平功不可没。2000年初,当全国一些地区快速大面积发展黄栀子种植的时候,时为福鼎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负责人的孔悦平,只身前往江西、四川、湖南、湖北、广西、浙江等栀子主产区考察,引进各省区的11个主栽品种到福鼎进行种源试验,同时对闽东、浙南的8个栽培无性系进行选优,进而研发出了“分关1号”品种。2013年1月,“分关1号”黄栀子获得福建省林木品种委员会颁发的良种证。
福鼎市黄栀子协会会长李如泽说,黄栀子属卫生部颁布的第一批药食两用资源,可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行业,市场前景广阔。然而,福鼎黄栀子产业尚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销售渠道单一,没有市场定价权。福鼎市受制于加工能力不足,没有规范化仓储设备,约70%鲜果长期被外地商贩掌控销售渠道,没有定价权,栀农收益不高且不稳定。二是管理制度缺失,初加工企业生产不规范。近年来,福鼎市已有栀子初加工企业150多家,但这些企业主要采用简易设备去皮取仁或者烘干待售,规模小、设备简陋、生产不规范。同时,由于当地没有规范管理,导致一些生产水平低、卫生条件差的初加工工厂遍地开花,败坏了行业整体形象。三是产业链不完整,精深加工企业发展难。栀子含生物活性物质多、用途广泛、产业链长,产品涉及不同行业和市场需求,只有全环节升级利用、全产业链增值,才能降低成本,谋求更大发展。福鼎市栀子精深加工行业由于起步晚、基础差,企业自身规模小、资金紧缺、宣传力度不足等原因,在新产品研发、品牌创建、营销包装等方面投入都不够,造成栀子产业链不完整、综合利用率低、产品的市场销路拓展乏力,企业生存发展难度较大。
福鼎市康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社长李法觉说,福鼎栀子至今没有专业市场,导致价格话语权旁落。此外,栀农迫切希望政府能拨地让合作社建免费仓储区,以免栀农被迫低价出售鲜果。
恒康生态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黄益来说:“目前,公司研发了栀子油、栀子鲜花纯露、栀子白茶等系列产品。2016年7月,公司的‘栀子油企业标准’获准在宁德食药监局备案;当年9月19日,获批栀子油《食品生产许可证》,这是全国目前为止唯一获批的栀子油生产许可证。我们希望,政府能像扶持白茶产业一样重视黄栀子产业。”
力捷讯工人正在检验太子参制品。 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摄
柘荣太子参:“老大”地位面临挑战?
柘荣素有“中国太子参之乡”的美誉,太子参种植面积约4.2万亩,年产量4800多吨。“柘荣太子参”是全国闻名道地药材,掌控着全国太子参市场价格走势,让7万名柘荣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盛夏的柘荣,参农们又迎来了采收时节,“我种了3亩太子参,预计可以收获600公斤干品,现在干品价格每公斤100元左右。”在柘荣县富溪镇富溪村,村民邓德森说道。
柘荣是闽东唯一将中药材种植作为产业来统筹发展的县。但是,当全国越来越多地方把种植太子参作为农民致富手段,柘荣的“老大”地位开始面临挑战。
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是贵州施秉县。施秉县的牛大场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种太子参,如今推广到全县。相比柘荣太子参,施秉县太子参种植有着规模化、规范化的优势。柘荣县地处山区,地势高低不平,耕地面积块多、面小、分布零散,不适合规模化种植。福建西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应卫峰认为,柘荣太子参的优势在于品质。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柘荣产太子参以块根肥大和有效成分高著称,可以满足生物医药精深加工的原材料需求。此外,品质的优势还有赖于高超的种植技术,柘荣从清末就开始种植太子参,种植能手频出。
柘荣始终把太子参种苗研发当作推动产业发展的不二之选。在“柘参1号”“柘参2号”两个品种出现种质退化现象后,2012年,在柘荣县政府牵头下,由省农科院、柘荣县农业局、福建西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建立了太子参种质资源圃,对种业创新课题进行研究。在原来品种的基础上,经过2年多努力,柘参3号横空出世,于2014年通过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2015年,太子参脱毒育苗技术取得省农作物品种认定书,这也是目前最先进的太子参育种技术。
宅中乡后垄村的参农叶秀铃说,种自家留种的太子参,每亩收干品只有100多公斤,种植柘参3号,每亩干品达到200多公斤。
“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公司在柘参3号的基础上,去年又研发出了4号。”应卫峰说,经试种,4号亩产干品基本都在250公斤左右,产量很稳定,品质更好,块根更大,药效也更佳。等通过国家相关部门论证后,就可以推广种植。
应卫峰还说,2017年,受国家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公司与福建中医药研究所合作开展太子参国家标准项目研究,今年年底就会完成。届时,全国各地的太子参将以柘荣太子参品质参数为标准。
2002年,柘荣县先后建设了太子参专业市场和太子参物流园区,上海、安徽、浙江等地客商纷纷在此设立经销点。如今,太子参专业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太子参集散地,年中药材交易量达8000多吨,常年药材(药品)交易额10亿元。这里的太子参价格,成了全国太子参价格的风向标。
柘荣县还十分重视太子参的精深加工。这些年,柘荣先后引进了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有限公司、中食集团、今古通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
“今年一季度,复方太子参颗粒销量迅猛增长,首次突破200万袋。预计全年可销售3000万袋左右,年销售额有望突破1亿元。”力捷迅药业销售部经理王平说。
目前,复方太子参颗粒年消耗太子参原材料850吨,占全县太子参总产量的17%。“力捷迅与海诚、天仁等4家供应商签订了合作协议。随着产能的提高,太子参原材料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王平说。
记者在柘荣县药业发展局了解到,落户在柘荣的药企,消耗了太子参近三分之一的年产量。
记者手记
闽东中药材种植期待扶持
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根据宁德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宁德市将成为全省最大的中药材产业基地和我国南方地区特色中药材产业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0万亩,总产量6.38万吨,总产值10.86亿元。
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中药材种植、加工等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以柘荣为例,其太子参产业就是在政府几十年如一日的支持呵护下,才初步形成了融种植、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的产业格局。
在蕉城和福鼎,许多业内人士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宁德市闽东畲族青草药发展协会强烈呼吁,应在蕉城区设立一个闽东畲族中草药交易市场。协会负责人说,蕉城区一度是江西、浙江、湖北、福建的中草药集散地,有一批中草药营销人员队伍。然而,由于长期没有专业交易市场,导致在中草药的交易中,时常出现哄抬价格和互相压价现象,慢慢地,客商流失,蕉城区的集散地地位随之失去。现在,宁德市要振兴中药材产业,建立专业交易市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硬件”。在福鼎,黄栀子企业更是期盼当地政府能像重视白茶产业一样重视黄栀子产业。一位企业家说,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福鼎白茶产业脱颖而出,造福了20多万名茶农;如果政府重视,黄栀子也具备复制白茶奇迹的条件,这将造福更多福鼎农民。
眼下,随着“健康中国”的提出,人们逐渐转向以养生为主的防、养、治相结合的医疗模式,这意味着闽东的中草药产业面临更多的机遇。
为此,笔者建议如下:
相关部门应该按照“十三五”规划,加强对各地的地形地貌、生态条件、资源特点的研究,结合产区药农栽培传统习惯,因地制宜,确定科学合理的中草药布局,积极探索和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
通过与药厂、商家建立供求关系,发展基地化种植,实行订单种植、合同种植。
鼓励中药材加工企业引进先进设备,规范化生产中药饮片,积极研究开发药膳、药浴、药饮和药容等功能型保健产品。
积极探索改革土地流转制度,鼓励支持药农组建合作社、农庄、药农联盟等各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济组织;鼓励和支持荒山、林地等土地向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流转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