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老建筑”团队在福州仓山梁厝研究碑刻(摄影 程阳)
国际在线福建频道消息(江丽峡):“在我看来,我们是合理举措的倡导者。”说这句话时,薛纪天正坐在西湖畔大梦书屋的一个书房内,身后,是他七年多来收藏的六百多本文史书籍。而他口中的“我们”,正是他2011年成立的“福州老建筑”团队—— 一群志趣相投的“老建筑迷”。薛纪天则是“福州老建筑”团队的组建人。
“福州老建筑”团队由最初游览式地参观老建筑,再到成立开放性的公益网站“福州老建筑百科”,后来又多次为保护老建筑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七年多来,“福州老建筑”团队逐渐从一个“兴趣群”,发展为在文物保护圈有一定的知名度与权威性的民间志愿者团队。
团队里的成员年龄、职位各异,却都有各自的专长,现在的“福州老建筑”团队,俨然是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保护福州老建筑的“民间智囊团”。
谈及团队的专业性,作为文保志愿者、“福州老建筑群”的群主、“福州老建筑百科”的管理员薛纪天坦言:“我们要把‘走过场’的公众参与,做成实际。”
“福州老建筑”团队在福州仓山林浦研究石桥(摄影 程阳)
做记录“城市记忆”的人,建立福州老建筑资料库
“老建筑背后承载着很多历史和故事,是一个城市记忆的见证。”薛纪天说。而在他看来,“福州老建筑”团队就是一群记录“城市记忆”的人。
2011年2月,在那个社交APP方兴未艾的年代,薛纪天建立了“福州老建筑”QQ群。包括薛纪天在内的几个对福州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组织网友,进行了“逛仓山老洋房”的同城活动。从小就生长在仓山的薛纪天,主动承担起了带队的角色。那年,他正读大三。
有着多次演讲经历的薛纪天,回答问题时总能滔滔不绝,而当谈起早年“逛仓山老洋房”的经历时,他难得地放慢了语速,脸上洋溢着笑容。
“我们十几个网友约着,在福建师大斜对面的晓风书屋集合。”他依稀记得,当时他们制定了两个路线方案:一个是往福师大校园里参观,另一个是从马厂街-马厂后街-对湖路-麦园路-乐群路一路走去,参观沿路的老建筑。每到一处老建筑,薛纪天都会停下来,像个导游般向大家介绍一番。一行人将拍摄的照片发到群里,讨论交流心得。
“但是在游览的过程中发现,这些老建筑的信息还是会有很多空白点,资料上记载内容与实地情况还是会有一些出入。”薛纪天说,遇到信息不足的老建筑,他们便会尝试询问附近的原住民,或是查找地方志,有些人甚至会在国外图书馆的数据库中搜寻资料。
为了更加系统地记录和保存老建筑的资料,同年,“福州老建筑”团队的成员、当时还是同济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博士生的林轶南提议——创建一个公开的、公益性的网站,于是,“福州老建筑百科网”应运而生。
网站力求专业化,因此,“福州老建筑百科网”虽是由用户产生内容,但是内容都会经过专家团队的层层审核,并由管理员进行资料的实时更新。网页上的词条有按年代分类的,也有按文化遗产的类型、等级分类的。除此之外,网站还开设了“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功能,实现线上的位置查询。
对一些已经损毁的古建筑,该网站也会特别列出其状态。对于这一点,薛纪天这样解释:“一个老建筑在现实的土地上消失了,但我们可以在网上建一个档案,便于人们做研究。而且这些档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纪念。”
最初对于资料和数据的严谨考究的态度,也一直影响着“福州老建筑”团队的发展。
福州上下杭正在修缮中的古建筑永德会馆(摄影 江丽峡)
倡议保护古建筑“不走过场”,用实际行动带动更多人参与
“福州老建筑”团队像是为分散各地的老建筑迷们提供了一个聚集地,不断有人加入其中,团队中有教师、公务员、学生……“我们当中年龄最大的有70岁,最小的刚进群时才上小学五年级。”薛纪天自豪地介绍道。
在团队壮大的同时,“福州老建筑”团队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变大,在福州历次的文物保护事件中,几乎都有他们的影子。
2015年6月15日,《苍霞历史建筑群保护规划》开始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福州老建筑”团队协作完成了10条意见与建议,其内容涉及民间古庙的保留、适当恢复部分内河、合理控制路面高度、恢复部分铺路石、保留建筑上的古代刻字等方面。
该建议随后在澎湃新闻上公开发表,一时间引发社会公众广泛关注。
薛纪天还透露,其实早在2014年,“福州老建筑”团队在实地走访中发现苍霞历史建筑群征迁过程中有历史建筑正要被拆。团队通过媒体等多种渠道呼吁,拆迁被叫停,险些被误拆的历史建筑被保住了。
薛纪天还认为,面对公众参与,“福州老建筑”团队要落到实处地去做些事,要把“走过场”的公众参与,做成实际。“你只有实际去做了,才能知道一个事情该如何更好地解决。”
多年来,“福州老建筑”团队为诸如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等多个地段的保护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团队的呼吁下,福州各区吸取教训,陆续开始给文物挂文物牌、在征迁地给保留建筑挂保留牌,明确身份,避免误拆。
就这样,“福州老建筑”团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成民间保护福州古厝的重要力量,并不断壮大。七年来,团队的成员已由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如今的上千人。
薛纪天在一个线下分享会上(摄影 孙韬)
让情怀“入世”追求实事求是,让心态“出世”平和看待失败
不被泛滥的情感支配,而是基于现实情况,让情怀“入世”,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也是“福州老建筑”团队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原因之一。
但与“入世”的情怀不同的是,现在的薛纪天反倒有了“出世”的人生观。和许多公益性的志愿团队一样,他们提出的建议有时不会被重视。七年来,“福州老建筑”团队保护的案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可谓喜忧参半。
“失败的经历也不少。”薛纪天说,诸如乌塔脚下被夷为平地的蓝宅花厅,光禄坊安泰河玉山涧河沿被拆毁的文物登记点老佛殿,长乐区级文保单位营前新街被拆毁部分建筑……
但相较于早期的“愤青”状态,薛纪天表示自己现在会更加平和地看待这些事。“不同的老建筑,它们的保存状态、即将面临的处境都是不同的。”“福州老建筑”团队会优先关注近期面临征迁的旧屋区,看看其中是否存在有价值的老建筑、这些老建筑是否能够得到保留;除此之外,一些有价值的老建筑可能未被有关部门普查纳入保留名单,他们也会在经过求证后,呼吁保留。“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原地保留老建筑,在实在无法原地保留的情况下,才会建议异地迁建的方法。”他说。
“福州老建筑”团队的成立源于大家对福州老厝的热爱,这些成员很多并非专业从事古建筑保护工作,却不同程度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去。之所以能坚持下来,薛纪天认为是这些年来大家心中萌发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一直牵引着大家。“有时候也觉得挺累的,有些力不从心。”他叹气道,“但我们依然会尽力而为。”
薛纪天说:“我们是理性的一群人,不是破坏者,而是这个城市的建设者。”在他看来,城市需要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努力让更多人认识到城市中哪些东西是有价值的、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还是要去呼吁的,你不呼吁没有人会在意。”薛纪天看着书架上的六百多本文史书籍,若有所思。
采访结束后的几天,薛纪天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一条标题为《“三街一坊”,连江打造最具人文的温麻历史街区》的文章,并评论道:“从准备进行征迁(拆除)到认定要保留的建筑、做历史街区。给连江点赞。”文章所说的街区内有二十多座明清建筑,从面临拆除转为保留修缮,这些建筑的命运因为“福州老建筑”团队的呼吁获得了转机。
薛纪天在他的文史书房里(摄影 江丽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