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局服务大厅内不少市民在办理业务。(林铭鸿 摄)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何无痕)精准就业帮扶平台给失业人员“量身定制”推送就业信息、职称改革不断推进、社保经办业务越来越方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体现在一个个民生“小”坐标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的这五年,厦门市直面民生热点、焦点、难点,在民生工作上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一件接着一件办,一系列惠民政策令百姓感到温暖和振奋。
去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24%,比降0.23个百分点,控制在4%以内,继续保持较低水平;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3526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均290元,继续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12%,全国最低。
就业
全市新增就业人数
去年共18.69万人
邦以民为本,民安则邦固。而就业是民生之本,市委、市政府将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2018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8.69万人,完成2018年任务数16万人的116.81%。截至2018年12月末,全市用工登记企业9.79万家,登记用工总数204.9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6.56万人,同比增长3.31%。
近年来,厦门市加大人力资源源头开发力度,向职业院校、省外劳务输入基地和市外省内村居招聘网络、本市失业人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多渠道推送企业岗位需求信息,开展供需信息精准匹配对接和精准推送工作。开发并上线“企业用工实时查询”网络模块,指导有调剂意向的企业通过该平台登记或查询相关淡旺季用工调剂、村企合作、校企对接、再就业调剂等信息,盘活区域人力资源存量。
对本市户籍困难群体,我市以实名制管理服务为基础,把民生型帮扶与开发人力资源相结合,把理顺帮扶机制与尊重困难群体个人意愿相结合,提升就业帮扶成效。无论你的户籍地在哪儿,只要你曾在厦门工作,办理了失业登记,精准就业帮扶平台就可以用信息化技术,通过大数据、智能匹配,帮助有工作需求的你,快速找到最适合的工作,从而继续留在厦门,在这个“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工作、生活。近年来,我市发挥全国领先的强大就业数据优势,持续深入开展精准就业帮扶工作。对我市未就业人员进行入户走访调查,为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人员开展“112”就业服务,即至少进行一次上门走访,一次培训推荐,二次就业推荐,对重点就业困难人群开展送岗位上门。
同时,我市做好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转产就业工作。采取开发公益性岗位、送就业岗位到村、送创业项目入户、举办社区(村)专场招聘会等有效举措,促进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实现转产就业。
社保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全市超295万
近年来,我市在社保工作上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惠民惠企政策,优化和创新经办管理服务流程,着力打造“智慧社保”平台,大力推进经办服务的标准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切实提高了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可及性,进一步筑牢和谐民生之基。截至去年12月末,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95.88万人、225.2万人和224.5万人,分别同比增长8.07%、6.56%、6.35%。
“社保卡补卡,3分钟就办完了,还不用排队。”市民蔡先生在社保自助服务机完成补卡操作后,一脸满意地回家了。近年来,我市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多措并举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全方位、更便民的“智慧社保”经办服务平台,进一步促进经办服务提速增效,实实在在增加群众获得感。
目前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厅共受理社保各类公共服务事项30项,其中“一趟不用跑”事项11项,“最多跑一趟”事项19项。同时,推动社会保险综合柜员制,目前共24个社保事项可“一窗通办”。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事,市社保中心着力打造社区“15分钟便民服务圈”,实现市、区、街道、村(居)四级网络业务办理,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此外,我市不断创新服务措施,大力推行网上经办,让参保人员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社保公共服务。2017年,将依申请的权责事项部署到省网上办事大厅,实现服务事项星级管理,依申请的权责事项在省网办部署率为100%,四星及五星率为100%。2013年9月,市社保中心在全省率先开通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目前“厦门人社个人服务”微信“粉丝”已超过100万人。2013年10月,厦门社保App上线,两年后升级为厦门人社App。2017年起,社保业务陆续接入到“闽政通”App、厦门“市民卡”App、“i厦门”App、支付宝App,让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线下”建设打造“智慧社保”软实力,“线上”建设助力“智慧社保”信息化。多个“首创”频频出现:2004年12月,厦门12333热线在全省率先开通;2005年起,厦门市开始发放符合标准的社会保障卡,至今累计发放超过700万张;2012年1月,市社保中心在全省率先启用社保自助服务机,提供信息查询、业务经办等20多项自助服务,现每天在大厅通过自助服务终端办理社保事务的参保人员约850人次;2016年初,市社保中心又推出全省首创、全国领先的社保卡补卡自助办理,3分钟内即可自助完成;2018年市社保中心接入厦门“e政务”便民服务站,提供24小时服务,目前已接入14项社保业务。
职称制度改革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去年,我市成熟人才调入数量首次突破4000人,达4834人、比增26.7%,调入人才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90%。2018年新引进技能人才709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09人。2018年全年共审核技能人才落户510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212人。
怎么样更好地涵养人才成长的沃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近年来,厦门市不断完善引进人才政策体系,营造更加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环境。职称,是衡量一个人专业技术水平和贡献的“尺子”,更与个人收入、福利、晋升等直接挂钩。近年来,厦门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发挥职称“指挥棒”的作用,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去年12月,29名台籍在厦医师拿到了一份特殊的认定书——这是福建省首次对在台已取得行业证照的台湾同胞进行专业技术资格认定。这29名台籍医师中,有28名来自厦门长庚医院,其中21人被认定具备主任医师职务任职资格相当水平,5人被认定具备副主任医师职务任职资格相当水平,2人被认定具备主治医师职务任职资格相当水平。
据了解,为创新职称认定机制,打通人才引进通道,去年10月24日,我市发布《关于在厦就业台湾人才申报认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有关事项的通告》,探索建立在厦台湾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机制。随即开展了在厦就业台湾人才申报认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工作,让台湾人才来厦工作新增可以通过直接认定、匹配认定方式获得同等待遇的途径,为两岸技术交流提供更为顺畅、便利的政策环境。
厦门市探索职称工作与行业管理相结合、与企业用人需求相结合、与企业用人标准相结合的新机制,2017年,在海沧区生物医药行业和自贸片区航空维修产业开展职称改革试点工作,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实现职称评价为人才培养和使用服务,为行业和企业发展服务。
2018年,我市又在物联网行业、输配电行业和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职称改革试点,基本形成了以用人单位、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主管部门联动的多元人才评价体系。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也谱写出创业创富的华美乐章,如今,厦门正日益成为群英荟萃的人才发展新高地。
亮点
案例
我市职称改革获点赞
2017年11月30日,《厦门市航空维修产业职称改革试点(厦门自贸片区)工作实施方案》发布实施,意味着自贸片区航空维修人才职称评定有了绿色通道。首次试点133人获得职称,通过率超八成。
这场全市范围的职称改革,有着来自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据介绍,我市主要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委托自贸试验区商会航空维修专委会负责职称的日常工作,首次以产业为单位在自贸试验区内开展职称评审;二是创新评委组成方式,大幅提升企业专家比例,由社会专家和本产业专家对申报者进行联合评审;三是对评审会评委的确定采取电脑随机抽取,并派人到自贸区对申报材料进行预审,对评审会全程监督。四是对评委和工作人员进行纪律宣讲,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
《工人日报》曾刊文点赞:“厦门航空维修产业职称改革从长期困扰航空维修人才的职称评定‘痛点’出发,多次调研,倾听职工心声,采纳职工建议,敢于且善于创新,扫除障碍,精准施策,开垦出一块成功的‘试验田’,对各地相关行业领域的改革具有启示意义。”
精准帮扶助他们找到工作
家住湖里区金安社区的高女士(化名)40多岁,初中文化,家里经济较困难,平常还需要给上中学的孩子做晚饭。她希望找个离家近的工作,可以兼顾家庭。
金安社区的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推荐她参加社区里的育婴师培训。经过培训,高女士顺利考取了高级育婴师证。之后,湖里区金安社区工作人员将她推荐给辖区一家幼儿园,从事生活老师一职。高女士对这份工作十分满意,她觉得这份工作不仅离家近,平常还有寒暑假,收入稳定,五险一金均有缴交。
同样是金安社区,居民小陈(化名)也是受益者之一。小陈30多岁,高中文化,家里经济较困难,平常需要照顾上小学的孩子。金安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调查,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与小陈沟通,决定协助她申请一个报刊亭。现在,小陈一个月至少有3000元的收入,还有灵活的时间照顾孩子,她对此非常满意。
数字
亮眼成绩单
截至2018年12月末,全市用工登记企业9.79万家,登记用工总数204.9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6.56万人,同比增长3.31%
截至目前,社会保障卡累计发放超过700万张,应用领域已覆盖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的多数业务以及卫生、图书馆、轮渡等部门
2018年新引进技能人才709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09人。2018年全年共审核技能人才落户510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2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