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三明泰宁大源村:有“魅”不在“年”高 千年古村旅游掘金迎新生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19-02-14 18:21:04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一个闽西北古民居与新建的徽派建筑相映成趣的村庄呈现眼前,在缥缈的云雾里仿若仙境_副本_副本

  大源村中,闽西北古民居与新建的徽派建筑相映成趣,村子在缥缈的云雾里仿若仙境。王礼林 摄

  国际在线福建频道报道(王礼林):锣鼓欢天,鞭炮齐鸣,伴随着阵阵鼓点,十几位头戴各种面具的舞者,时而集体转圈,时而对打,跳出各种神秘的舞步。三明市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村民林忠应就在舞者队列中,他在跳舞期间,俨然忘记自己已年近半百。“傩舞既能健身,又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林忠应笑着说:“我们要传承好傩舞文化,以后不仅跳给村民看,还要跳给来这里的游客看,让他们领略我们这个千年古村的魅力。”2月13日,2019年福建省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采访团走近三明市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感受这座文化古村在新时代焕发的新风采。

  刚到村口,只见一条清澈的小溪奔流而过,一座名为“镇安桥”的古廊桥横跨溪上。远处,一个闽西北古民居与新建的徽派建筑相映成趣的村庄呈现眼前,在缥缈的云雾里仿若仙境,这座村子就是大源村。过桥后,可以看到一条古驿道穿过村中,蜿蜒北去。进入村中,新建的公园便映入眼帘,凉亭下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到处大红灯笼高挂,不时有炊烟升腾,映衬得山村更加宁静安详。

 古朴、安宁正是大源村的魅力所在。大源村海拔800多米,东邻南平邵武、西毗三明建宁、北出江西黎川,联结着闽赣两省的三县一市。村庄始建于唐末宋初,已有上千年“村龄”。五代末期,这里是福建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之一,在明清时期更是出闽入赣的中转站。

  由于大源村地处深山,村民一直以务农为主。上世纪,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山笋加工。后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逐步转型升级,山笋罐头逐渐退出了百姓饭桌,村民收入也因此大大降低,越来越多的村民前往外地打工谋生,大源村成为了“空心村”。

  乡村振兴迫在眉睫。乡村两级干部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旅游业。“大源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这里的古建筑群落、傩舞文化和‘赤膊龙灯’表演,都是发展旅游的好项目。”新桥乡乡长严荣焱介绍,大源村在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头戴各种面具的十几位舞者,时而集体转圈时而对打,跳出各种神秘的舞步_副本_副本

    大源村的傩舞表演。 王礼林 摄

  据介绍,大源村分三姓聚居,分别为严氏上大源(福塘坊)、戴氏下大源(鹿林坊)和林氏椒窠三个自然村,虽然人数仅有数百,但是村子自古以来人文鼎盛,村里留下了众多古迹,至今古色古香。目前,村中有桥梁亭阁、庙宇宗祠等古建筑30余处。

  为保护古迹,新侨乡党委、乡政府聘请了专业团队,制定了《大源古村部保护与开发的整体规划》,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先后投入500余万元专项资金修缮了戴氏官厅、文昌阁、魁星楼、古驿道等部分古建筑。

  以明清时期泰宁四大豪宅之一的戴氏官厅为例,戴氏官厅曾经迎接过圣旨捷报,宅内的一砖一瓦都记录着地方文化和人文情怀。2016年,政府启动戴氏官厅整体修缮工程,尽力做到“原生态”保护,以保留壮美的古代建筑和传统民俗。

  同时,大源村积极挖掘傩舞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促使其成为该村新的旅游亮点。这一几近失传的民俗表演形式,在新时代不但获得新生,更是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唱新歌”。

  2015年,大源傩农家乐合作社正式成立,鼓励非遗表演队员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目前该合作社有会员35户,床位有76张,年接待游客万余人次。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大大提高了大源村的知名度。

  除了傩舞,大源村还拥有另外一个省级非遗项目,那就是始于宋代的“赤膊龙灯”。据了解,上下大源各一条“龙灯”,“龙头”“龙尾”精雕而成,“龙身”则是由上百块木板制成,插上特制的蜡烛和线香。在正月时节,夜色朦胧中,燃烧着火焰的“长龙”在田野游动,十分壮观。

  从2017年开始,“古傩大源”闹元宵、“静心泰宁·多彩新桥”摄影大赛、“大源傩”民俗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常态化举办,大源村传统文化品牌渐渐打响。

  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得益于幸福家园、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大源村的环境也越来越美,大源村的年轻人渐渐回乡发展,过年返乡的人数更是明显增加。今年38岁的村民严大庆见证了大源村的变迁,他说:“现在生活在农村也有满满的幸福感,一点都不输城里人。”对于未来,严大庆充满了信心。

阅读
 
编辑:尹小兵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