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上午,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鄢家花厅内坐满了福州文史爱好者和热心书友,福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一级作家施晓宇带领大家一起领略了一次福州风土人情“深度游”,共同回忆老福州的景象,共品闽都的传统与文化传承文化,从了解城市开始。
城郭似橄榄 地名有来由
“要说福州文化,应该先从福州的地形特征说起。”施晓宇虽然祖籍江苏泰州,但在福州出生和长大,对闽都的一草一木都颇为熟悉。
乌塔和白塔双塔相映。陈建国/摄
他以一张福州老照片拉开了当天讲座展示的序幕。照片上,清晰可见福州的乌塔白塔两两相望,乌山郁郁葱葱,在一片古老的建筑中尤显夺目,远处更有群山叠翠。
这张岁月的留痕,迅速勾起在场很多听众的回忆。施晓宇说,飞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城中景象早已“改头换面”,但福州依然保存着环山临海的地形特征。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指的是福州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北有北峰,而主城区以东21公里外的马尾港,可以看见滚滚的东海波涛。
绿意盎然福州城。叶义斌/摄
“这种地形特征,恰似本地盛产、人人都知晓的一种水果——橄榄。”施晓宇说,整个福州城两头小中间大,东西短而南北长,这枚“橄榄”还被丰饶的闽江拦腰一分为二。除了闽江,福州城内内河密布,地名独特。
从古至今,福州就是著名的水乡,城内水系发达,河沟港汊纵横交错。仅城区就有107条内河,如白马河、晋安河、华林河、安泰河等。清人创作的《闽水谣》曾这样形容福州的水乡生活:“城中到处水河沟,垂柳人家夹岸幽。每爱水边凉意满,日斜来上酒家楼。”
闽江两岸。叶义斌/摄
除了歌谣,一些书籍对福州的独特地名也多有记述。如徐天胎出版的《福建民国史稿》中,附录的《福建民国史料摘抄》即《七闽现代骨董录》中记载,福州民间曾把福州地名串编起来,作为“进京路引”的一段:青圃蓝圃慢慢行,乌龙过江三角埕。黄山城门乡下路,后琯直达白湖亭。下渡红墙十锦庙,梅坞过岭仓前桥……
施晓宇说,福州的很多古街巷名称也大有来由,背后藏有美好的传说。如《闽都别记》中记载着钱塘巷“池塘生钱”的故事,鼓西路与北大路交叉路口流传着渡鸡口“铁拐李度化一只鸡”的故事,都印证福州城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多包容 语言“活化石”
“福州的文化特色,若用八个字来概括,可说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施晓宇认为,福建人多为北方移民后裔,福州人骨子里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但由于地处东南沿海,还长期受到海洋文化的熏染。生存环境属于闽越故地,所以福州文化也融合进了闽越文化的特色。他说,在福州,几乎所有的外来文化都不曾与当时的本土文化发生冲突,从而使得本土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南后街举行福州非遗项目展演,图为佾舞展示
历史上,福州由南向北的官道上,络绎不绝的是进京赶考的莘莘学子。资料显示,自隋朝至清朝,全国考中进士达到千人以上的县份有18个,福建就占了4个。仅宋、明、清三个朝代,福州籍进士就多达3632人,位居全国各州府前列。这是一个让福州乡亲足可傲人的数字。
福州文化的包容特色,在南北交融的语言上也颇能体现。施晓宇说,福州话是闽东方言的代表。福州自建城起,2200多年处于东南一隅,当地语言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许多“活化石”。
比如,福州话至今把“锅”称作“鼎”,把“筷”称作“箸”,把“屋”称作“厝”,把“站”称作“企”,把“蛋”称作“卵”,把“狗”称作“犬”,把“狗叫”称作“犬吠”,把“回家”称作“转厝”,把“洗脸”称作“洗面”……这些文字和词语,都带有浓烈的中原古汉语意味。
行远必自迩 传统要珍重
讲座现场,施晓宇还原了福州话的语言特色,还时不时穿插一两句耳熟能详的方言。他示范动词“搭”和量词“头”的广泛而有趣的使用,引起了在座“老福州”们的共鸣和笑声。
对于很多年轻一代已经不会讲福州话的现象,施晓宇开玩笑说,在座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带孙辈的时候,与其教“虾油味”十足的不标准普通话,不如教孩子们正宗的福州话,营造更浓的方言语境。
晋安区琯尾街东门农贸市场内,买菜还能现学几句福州话
“了解我们生活的地方,了解城市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一部分。”施晓宇说,他非常赞同《中庸》 里所说的“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人只有知道自己打哪来,了解身处的环境,才能行得更远”。
本次讲座由福州文学院主办,是福州市文联“榕城书香 经典悦读”读书月系列活动之一。很多书友现场聆听后十分感慨,表示虽然生活在福州,但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很多细节和历史,还是第一次了解。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州举办,作为闽都文化的研究者,施晓宇认为,大会的举办无疑是推广、保护传统文化的良机。正如他在讲座中谈到的古地名古街巷,都需要好好保护和传承,更多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内涵,包括福州内河上的古桥,也都急需维修和保护。
脱胎漆器制作。叶义斌/摄
“脱胎漆器、油纸伞、牛角梳等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与发展,福州评话、伬唱、闽剧的传承与发展,也都值得重视。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能让更多人理解和珍视这座城市,同时借迎接世遗大会的契机,更好地推动历史文脉的保护与传承。”施晓宇动情地说。(记者 李艳)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