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莆田:释放“蓝色”潜力赋能海洋经济
2022-03-02 10:49:46来源:福建日报编辑:尹小兵责编:胡晓萌

莆田:释放“蓝色”潜力赋能海洋经济_fororder_b88fa50b-dbf2-4732-8882-e4c9468f7671

  位于湄洲湾秀屿港区的福建LNG接收站是全省首座液化天然气接收站。 丛文俊 摄

莆田:释放“蓝色”潜力赋能海洋经济_fororder_69212cd9-3da3-4c2d-b7fe-956a4f8a14a6

  秀屿港是莆田三大港区之一。 丛文俊 摄

  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做优海洋经济  

  今年初,莆田市成立12个重点产业发展暨招商工作专项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总链长,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担任各产业链链长及副链长,全方位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莆田市委、市政府结合开展“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坚持“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省党代会提出的“莆田要秉承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要求。

  据了解,莆田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为陆域面积的近3倍。当地海洋资源丰富、独特,成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目前,莆田市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达26.7%。

  发展至今,海洋经济的产值规模有了,但是整体开发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港口建设、海水养殖等产业链中低端环节,而临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港口之间存在无法适配等问题。因此,从总体上看,莆田海洋经济的产业链条还要延伸、结构仍需优化、竞争力有待提升。

  莆田市拥有湄洲湾、平海湾、兴化湾三大港湾,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和渔业资源,而且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集疏运体系。去年5月26日,罗屿港口40万吨级泊位建成投用,成功跻身全国可供最大货轮靠泊接卸的港口之列,为东南地区原材料供应开辟了全新的物流通道,也标志着福建省和莆田市开启大港时代。

  依托罗屿港口,莆田市可以主动作为,加大海洋经济招商力度,在临港区域布局选矿、冶炼等产业链下游项目,就近消化原材料,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渔业领域也需要引进适合的项目,进一步补齐强化深加工和精加工环节,向产业链顶端争取更高的附加值。

  招商引资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关键在于提升服务效能。相关部门须正视当前存在的现实困难,把重心下沉到一线,用心用情服务,尽快将问题转化为行动、政策和项目,在短时间内起到“点石成金”“立竿见影”的效果。

  莆田海洋经济提质增效是一个长期过程,既要久久为功、从长远计,更要只争朝夕、见诸行动。唯有增强效率意识、效能意识、效益意识,在求效、重效、问效上深度发力,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成果、获得硕果。

  笔者认为,下一步莆田市应该立足于港产城联动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瞄准港口物流、临海工业、海上牧场等现代海洋产业,全力打造东南大宗散货枢纽港、海丝产业集群工业港、世界妈祖文化旅游港。 (全媒体记者 林剑波)

  典型案例

  锚定深水大港推进港产城联动发展

  近日,由巴西远道而来的20万吨级巴拿马籍散货船“中钢光辉”轮缓缓靠泊在湄洲湾北岸东吴港区罗屿港口,减载6.6万吨铁矿石后,该批铁矿被继续转运至台湾地区。

  罗屿港口位于湄洲湾主航道上,天然水深条件优越,规划建设5万~40万吨级大中型干散货泊位15个,设计综合通过能力1.17亿吨,拥有目前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深水泊位和保税堆场。

  大港崛起,澎湃前行。数据显示,2021年,罗屿港累计完成吞吐量1310.03万吨,同比增长17.93%。今年1月份,罗屿港先后两次完成40万吨级超大型矿石船的靠泊接卸工作,全月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42.89万吨,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30.12%,刷新了建港以来单月吞吐量纪录,实现首月“开门红”。

  发力海洋经济,港口建设的步伐稳健而迅速。2月初,罗屿作业区8号、11号和12号泊位工程项目使用岸线先后获交通运输部批复。

  “8号泊位建设规模为30万吨级散货泊位,是罗屿作业区中期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提升罗屿港口大型船舶接卸能力,助推罗屿港口朝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福建省罗屿港口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邹晓川告诉记者,11号、12号泊位为15万吨级散货泊位,将与8号泊位同步建设,并预计于2025年投产。届时,罗屿作业区将完成“两卸三装 五泊联动”的中期建设布局,配合堆场的进一步扩容,港区整体装卸能力和效率得到极大提升,真正具备国内一流散货大港的综合竞争力。

  与罗屿作业区相邻的,是东吴港区东吴作业区。作为备受关注的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日前,哈纳斯莆田LNG接收站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建设,项目一期投资52.6亿元,设计年接收LNG能力565万吨,远期年接收总规模可达1000万吨。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安排,该项目将于今年中下旬开工,2025年竣工投产。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可为闽粤浙赣四省增加天然气年供应量130亿立方米,销售收入预计达300亿元。

  依托港口,拥抱开放,优质资源前后落地美丽港城。

  荔港大道东吴段两侧,高楼林立、塔吊繁忙,一栋栋崭新建筑拔地而起——妈祖质子重离子医院一期主体建筑封顶、宜泰达(口罩和石墨烯医疗)生产线项目口罩生产车间装修完毕、太阳树生物制药二期等8个项目签约落地……凭借港口和区位优势,莆田选址北岸经开区,打造全国首个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

  近年来,突出临港产业、生物医药、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北岸经开区明确提出“东城西港”“一轴、两翼、三组团”空间布局,坚持港产城融合并进、一体发展。2022年,北岸经开区围绕重点产业链,计划实施重点项目67个,总投资约1240.8亿元,其中省重点项目5个,总投资约240.8亿元。 (全媒体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谢乙景)

  深描蓝绿底色构建海上“绿水青山”  

  寒潮去,春意萌发。站在岸线上远眺南日海域,浩瀚的海洋生机盎然,宛若一个巨大的蓝色粮仓。

  秀屿区南日岛是福建省第一离岸大岛,海域面积广阔,拥有良好的天然海域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优势。2018年底,南日岛海域获批成为我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什么是海洋牧场?“通俗来说,狭义上的海洋牧场概念就是将人工鱼礁投放至海底,让海洋生物有良好的栖息环境,从而可以安身繁衍,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的养护。”秀屿区水技站高级工程师欧俊新告诉记者,南日岛人工鱼礁工程分两个片区共七期建设,总投资4600万元,使用海域面积7.24平方公里,一至七期建设任务已于2020年7月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

  一桶桶鲜活的鱼苗被搬上渔船,到达指定位置,将它们全部放流入海。而在南日海域的海底,7.39万空方的人工鱼礁将给这些鱼苗一个全新的家园。“几年间,数千万尾的石斑鱼、黄鳍鲷、黑鲷以及双线紫蛤、鲍鱼等种苗先后被投入海洋牧场。”欧俊新表示,经相关单位效果评估,南日岛海洋牧场鱼礁区生物密度增大,多样性水平明显提高,幼鱼幼体得到有效庇护,社会和生态效益初步显现。

  “科技范”十足,“低碳风”正劲。南日岛附近海面上,高耸的风机矗立,巨大的白色叶片随风鼓动,转化出源源不断的电能向内陆输送。瞄准“风口”,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福建公司南日岛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落地,该项目每年可提供绿色清洁电能14亿千瓦时,减少化石燃料标准煤消耗45万吨,节水4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气体140万吨。

  去年3月,龙源福建公司与秀屿区政府签订了深海网箱养殖融合漂浮式海上风机示范项目框架协议,共建我国首个风渔融合示范项目。按照项目进度,今年下半年,双方将在南日岛海域建设一台漂浮式海上风机,同时以风机浮体平台作为养殖基地进行海上立体养殖,实现“以电养鱼、以渔养电”。“该项目的实施既解决了渔民群众失海再就业问题,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海上风电区融合环保养殖模式,推动全区海洋产业结构向中高端攀升,打造沿海绿色产业经济带。”秀屿区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吴惠雄表示。

  在南日岛东岱海域,连片的新型塑胶渔排整齐排列,黄蓝相间,十分亮眼。

  耕耘海洋牧场,“海田”整治是基础。“去年底,南日岛东岱湾景观型生态休闲渔业发展项目(二期)建设完成,2727口新型塑胶渔排取代了原有的木质渔排‘服役’海上牧场。相对于传统养殖设施,新型塑胶渔排具有面积大、延展性好、抗风浪、使用年限长、养殖成活率高等优点,既能减少海洋污染,又能为渔民增收。”莆田市南日海洋集团副总经理林捷告诉记者,今年内,集团计划完成2000口全塑胶渔排升级改造,并投放4个深水抗风浪网箱,助推当地海洋经济发展向生态型、可持续型转变。(全媒体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林珊)

  声音

  拓展新增量,提升港产城联动能级

  综观世界经济、城市发展趋势是向海、向湾发展,湾区集聚了全球60%的经济总量、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从宏观、中观层面的区域发展格局演变审视,无论是“融北接南”连接我国、福建沿海经济带,还是“承东启西”打造服务中西部的出海大通道,莆田未来发展格局的突破,优势在“海”,潜力在“海”,希望也在“海”。推进港产城联动,事关莆田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要着眼未来发展趋势把握好港产联动、港城联动、港产城联动的关系。

  从城市看,城市是港产联动的依托,莆田城市跨溪南进框架已拉开,“美丽莆田”未来要向海湾演进,坚定打造现代化滨海城市。要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既要吸引人才,也要大力集聚人口人力,增强城市对产业和港口的支撑。

  从产业看,莆田海域面积是陆域面积的近3倍,沿溪环湾、向海拓展,发展海洋经济,从陆域经济为主向湾区经济转型是必然要求。港产城联动的根本在产业,“十四五”要前瞻谋划重构莆田产业发展格局,重塑产业布局、重塑产业体系、重塑产业载体、重塑产业生态。

  从港口看,挑战与机遇并存,莆田港口发展要突出做好增量文章。在现有定位基础上争取更大空间,发挥散货运输优势的同时,在对接国家能源战略、双碳战略、一带一路建设、RCEP实施、两岸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中主动谋划、抢抓莆田港口的机遇,以调整优化港口货物结构为突破口,拓展港口经济增量。这也将为吸引莆田人经济回归、转化为莆田经济创造机会和空间。

  “十四五”,是莆田港产城联动的重要时期,要发力打造临港经济新引擎,拓展新增量,提升港产城联动能级。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庆昌)

  相关链接

  莆田因港而立、依海而兴,海洋是莆田最大的优势和最鲜明的特色。依托天然良港,莆田已初步形成以临港工业、海洋装备产业、港口物流业、现代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能源产业为主体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近日,莆田市发布《海洋经济产业发展2022年度行动方案》,提出今年要通过推动港口建设综合提升、全面推进临港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拓展临海能源产业、积极助推海上牧场升级等八大重要举措,实现海洋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港产城联动发展图景基本明晰、港口与产业的适配度有效提升、港口等海洋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动能明显增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