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舆情智库    
漳州镇海卫:百年镇海卫城傲 巍峨屹立碧海潮
2023-09-08 09:46:31来源:福建日报编辑:姚鹿责编:尹小兵

  原标题:镇海卫:百年镇海卫城傲 巍峨屹立碧海潮

漳州镇海卫:百年镇海卫城傲 巍峨屹立碧海潮_fororder_925a0198-f83f-424d-ada2-cc90e0b44174

古朴沧桑的镇海卫古城门陈海山 摄

漳州镇海卫:百年镇海卫城傲 巍峨屹立碧海潮_fororder_cbe57cbc-a04a-4912-a240-1615bcfcca13

从空中俯瞰,镇海卫仿佛一头盘踞在太武山上的神龟。(资料图片)

漳州镇海卫:百年镇海卫城傲 巍峨屹立碧海潮_fororder_3cbd2840-1d15-43b6-9b45-a8dc9b0f65e0

何振田在古城墙前讲述当年抢修城墙的故事。赵文娟 摄

  日前,《龙海区G228线滨海旅游风景道建设实施方案》发布,明确龙海区将建设包括镇海角综合服务区、镇海角驿站在内的5个服务区,完善龙海区滨海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待国道G228线滨海旅游风景道龙海段建成后,镇海卫将成为该风景道上的一处独特景观。

  镇海卫位于漳州市龙海区隆教乡镇海村,是明朝为加强海防、抵御倭寇建设的军事机构,至今已有636年历史,与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并称“明朝四大卫”。

  百年镇海卫城傲,巍峨屹立碧海潮。立于沧桑的城墙之上,面朝邈无津涯的东海,数百年前的场景随风而来:城墙上旌旗飘扬,刀枪锃亮,海上舳舻相接,追逐如飞,来自五湖四海的将士世代相袭,坚守“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海防精神。近年来,镇海卫的文物保护工作一直在推进,这座几经沉浮的卫城,也因纷至沓来的旅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卫城的兴建与沦没

  镇海卫的设立可追溯至明初。当时,日本列岛的浪人、武士横行海上,经常以贸易为名到我国沿海骚扰、劫掠,使得沿海居民寝食难安。海防之议沸沸扬扬,朝中不少有识之士主动筹划海防。“习海事”的谋士方鸣大力主张“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采纳谋士刘基“奏立军卫法”建议,在全国建立卫所,常驻军队,控扼要害。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命江夏侯周德兴在福建沿海要地督建卫所,从福宁、兴化、泉州、漳州四府抽兵一万五千人驻防,建立福宁、镇东、平海、永宁、镇海5个卫指挥司。

  据《漳州府志》记载,“镇海卫城在漳浦县二十三都太武山之南,鸿江之上”,也就是今漳州市龙海区隆教畲族乡镇海村。镇海卫城坐落的太武山脉是东南海岸制高点,城内还有后山、古山、召山、曜山、仓山。卫城以东海为濠,以山为城,不仅视野开阔,还有陆上易守、海上易退之利。

  《海澄县志》有载,镇海卫周长783丈,城脊宽1丈3尺,高2丈2尺,女墙1660垛,窝铺20个,垛口720个,全部采用花岗岩条石密缝干砌,历时13年2个月才修筑完成。一开始,卫城开东、西、南、北四门,其中,南门和北门是双重城门,又称“瓮门”,设计颇有巧思:倭寇从城外袭来时,士兵将倭寇引进瓮城内,紧闭内外城门,士兵就可以站在城墙上来个“瓮中捉鳖”;两重城门之间的空地是医疗队驻扎的地方,士兵在城外一旦受伤,可在城门内就近治疗。

  海风习习,镇海卫默默守护着东南海疆。《镇海卫志校注》记载,嘉靖年间,月港海上贸易活跃,倭寇袭扰加剧。尤其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二月,倭寇攻击漳浦,烧杀抢掠,使镇海卫遭受惨痛浩劫。在一次次抗倭斗争中,镇海卫出现过桂福、徐麟、王麟、杨勋等武臣数次大败倭寇、擒杀海贼的快意场景,也有过军民齐上阵、“三百丁夫同日死”的悲壮景象。直到隆庆三年(1569年),海盗曾一本引千余名倭寇停泊云霄云盖寺、柘林等海湾,闽广会兵驱船进剿,总兵俞大猷、李锡等联兵合围,才基本平息了漳州境内的倭祸。

  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政府下令裁镇海卫,并入漳州卫。1661年,新登基的康熙帝下诏宣布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大规模迁界内地,镇海卫所辖范围皆为弃土,城内民房被毁,军民饱受迁界之苦。康熙七年(1668年),裁漳州卫。从此,镇海卫成了一个历史名词。但是,因镇海卫城战略位置至关重要,清廷依旧设重兵驻防,并添设四座炮台、二十门大炮。

  卫学的兴起与繁荣

  在明朝军屯制度下,所有军籍都是世袭,他们与当地百姓一起耕读、抵御贼寇,这种“且耕且战,自筹粮饷”的军屯制度,实现了朱元璋所说“吾养兵百万,要不费百姓一粒米”。

  卫所管辖着大量不属于司府州县的田地和人口,军士子弟的教育问题遂显现出来。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制诏:“天下府、州、县各立学校,军卫亦一并设学。”但卫所系统在明初属草创,在地点上大多位于边疆或者僻壤,出于各种原因,并非所有卫所都能设立卫学。

  镇海卫建立之初并未设置卫学,随着镇海卫规制的不断完备,军事防御、生产生活、商业贸易等逐渐稳定,卫所长官开始考虑子弟的教育问题。

  明宣德七年(1432年),福建提刑按察使司佥事林时槐建议,镇海卫有才智之士应该去学校接受教育,并遵照常例参加科举。明正统年间,经礼部勘合,镇海卫子弟可依附漳浦县学,但镇海卫与漳浦县距离遥远,求学弟子深感路途不便,巡抚成规向上申请镇海卫自愿私设学校,这是镇海卫学最初发端。

  明景泰四年(1453年),镇海卫周瑛中举,这是镇海卫建置后诞生的第一个举人,后来郑普、陈珠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相继中举,激发了当地长官的办学积极性。明成化七年(1471年),按察使司佥事周谟在镇海卫创建文公祠,聘请老师上课。嘉靖二年(1523年),巡抚御史王以旂应指挥同知徐麟之请,向吏部请奏建卫学,镇海卫学正式成立。

  当地长官建设了文庙、明伦堂(孔庙正殿),置办祭器,设立书院,并向上申请政策,确保生员、贡生廪粮常态化。在课程的设置上,镇海卫学以儒学为主,具体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科。

  在崇文重教的氛围中,镇海卫学人才辈出,形成了“旧有镇海卫学,实著闽中。理学经济之儒,指不胜屈;文章气节之士,史有成书”的盛景。据《镇海卫志》记载,明朝镇海卫共出进士36位、举人85位、贡生72位,培养出了理学家陈真晟、周瑛、何楷等,故镇海卫有“武功慑海疆,文教冠闽中”之誉。

  作为明代卫所制度下的教育机构,镇海卫学的命运也与镇海卫共同浮沉。《龙海县志》记载:“康熙元年(1662年),卫学迁移,教官奉裁。”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漳浦知县汪绅文在镇海建义学(旧时的免费学校,资金来源为地方公益或者私人筹集),召集学生,捐俸延师,镇海文教薪火重燃,又增设鸿江书院,海疆边城再次响起朗朗书声。

  卫学的设立与发展,不仅满足了官舍军余的教育需求,还增进了军民对卫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起到了教化安民的作用,许多被调离原籍、迁徙到他处的镇海军员后代都以“镇海卫人”自称。

  村民世代守护古城墙

  镇海卫城轮廓如龟形,城南有象鼻山长伸入海。从空中俯瞰,镇海卫城仿佛一只盘踞在巨象头上的神龟,居高临下地望着万顷碧波,后人曾赋诗“白象渡江似龟形,五星奎聚镇鸿城”描述这里的地理风貌。

  村民何振田告诉记者,村里的祖祖辈辈流传着一个说法,镇海卫就像是个圆桶,守护我们的祖先,聚着我们村里的运气、人气,不能让它散开。

  怀着对卫城的感恩与敬畏之心,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守护着城墙上的一砖一瓦。

  今年71岁的何振田,当了大半辈子的垒墙师傅,曾是镇海村南门社第七生产队队长,管理着生产队200多号人。有技能傍身,又有号召力,何振田自是义不容辞地揽下镇海卫南门的维护组织工作。每当南门有石块脱落或墙体倾斜,他就马上敲锣打鼓,组织生产队成员一起来修缮。

  “1973年,南城门西侧因年久失修,加上老树根扎入城墙导致墙体变形,发生了严重倒塌,石砖、碎石散落一地。当时,我们先把散落的石砖搬开清理碎石,再根据标号把石砖复位,一块一块地重新铺地基,一顺一丁地把墙砌好,缝隙用碎石填充,30多人用了4天时间才把城墙恢复原貌。40年过去了,都还没有松动。”如今,站在镇海卫南城门下,何振田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年抢救古城墙的细节。

  600多年来,镇海卫的城门都是由附近村民自发维护,才得以历经沧桑保留至今。

  2013年5月,镇海卫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卫城的保护修缮工作由龙海区文旅局牵头,聘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执行,先后进行了东城门、南城门抢险性加固工程,城门遗址本体保护修缮工程。

  镇海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少远介绍,为了最大程度保持卫城原貌,避免人为因素破坏,根据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有关规定,将城墙内外各向外延伸20米设为严控线,界线内不能有任何建筑物。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护下,镇海卫城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原貌。城隍庙、东岳庙、孔庙、妈祖庙、南门古街、父子承恩坊等古迹仍静静伫立,向来来往往的人们无声地讲述着这600多年的兴衰更迭。攻炮城、跳火、抬神明海边巡境等从明代军营活动演化而来的风俗也延续至今。

  历史与现代交织下的古城

  从镇海卫城南门出发,沿着东南方向的小路步行约20分钟,便来到有“福建小垦丁”之称的镇海角——放眼望去,绿油油的草甸尽头,两座红白相间的灯塔静默矗立在蓝天大海之间。

  从2016年起,《一路繁花相送》《破冰子》等近10部影视剧在此取景,遗留下来的秋千架、老巴士等设施,为镇海角增添了许多浪漫情调。镇海角渐渐在社交平台上走红,每年都有许多摄影爱好者和年轻人来这里拍照打卡,沉睡的镇海卫城也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

  “镇海卫600多年的历史,不应被淹没和遗忘。”之前,镇海角和镇海卫之间的“人气差”,常常让镇海村的民宿从业者郭忠平感到遗憾。为了让更多游客了解这座古城,郭忠平想了个办法:在民宿一楼餐厅播放有关镇海卫的宣传片,旅客在吃早餐的时候,就能了解到卫城故事。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民宿也陆续效仿这种做法,去镇海卫参观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郭忠平常常主动当向导,带着客人逛镇海卫,将古迹背后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向导,首先要读很多史料,足够了解才能讲好故事。”郭忠平说。

  如何传播镇海卫文化,给游客留下良好印象?龙海区文旅局副局长郑晓鹏介绍,2020年开始,7辆观光电瓶车穿梭在镇海角,将城门景点和网红景点串联。随着民宿数量增加,隆教乡成立民宿产业发展中心,每月召开一次安全会,从定价、市场运营、商业区等方面统筹考量,规范经营。此外,当地还结合镇海卫文化,在主要路口摆放卫城士兵卡通雕塑,在通往镇海角的道路两侧民房墙体上,喷绘主题彩绘,让游客的照片里留下更多卫城元素。

  2022年,凭借“明朝四大卫”之一镇海卫和“福建小垦丁”镇海角,镇海村入选第六批全国传统村落名录,发展乡村文旅大有可为。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心文博副研究馆员王丰丰认为,镇海卫城址作为明代重要的海防城址,集历史文化、军事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现状空间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十分突出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未来,可在专项文物保护规划引领下,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体系,同时积极探索活化利用途径,利用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古街巷和传统民俗文化打造特色体验项目。(记者 赵文娟 通讯员 龙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