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舆情智库    
漳州:织密“清洁网” 守好碧海银滩
2024-04-17 16:15:35来源:闽南日报编辑:姚鹿责编:尹小兵

  原标题:海漂垃圾治理工作全省年度考核排名第一,成绩背后是漳州持续用功——织密“清洁网” 守好碧海银滩

  “省厅奖励漳州500万元……”日前,“闽南日报”微信公众平台转发一则表扬漳州海漂垃圾治理的文章,点击率突破3万,引发一番热议。

  原来,漳州因2023年度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年度考核在福建省排名第一,获福建省财政厅奖励资金500万元。

  亮眼成绩的背后,体现了漳州保护海洋生态的决心,这离不开漳州连续四年将海漂垃圾纳入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的持续用功。

  构建海漂垃圾收集—打捞—运输—处理体系

  春季的东山岛,阳光明媚、海清沙白,不时能看到一群“海洋清道夫”在忙碌:船只在蔚蓝大海上开展打捞作业,环卫工人在沙滩上清理垃圾。他们用辛勤劳动守护着碧海银滩。

  这支“保洁队伍”是漳州市依托漳州环境集团组建的专业化海上环卫队伍。为确保岸滩垃圾与海漂垃圾随产随清,我市打破县域界限成立了漳州市统一的环卫队伍。截至2023年底已配备清理人员400多人、打捞船舶44艘、转运车辆10辆、小型运输机械25辆,统一清理收集海漂垃圾运送至垃圾焚烧场规范化处置,提升海漂垃圾常态化、专业化处理能力。

  “我们在‘岸上巡’‘海面清’的同时,实行‘云上管’。”漳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巡查监管,已经成为漳州市常态化开展海漂垃圾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环。

  现今在漳州市的海域上空看到无人机盘旋,可能不是在拍美景,而是在“找垃圾”。2023年,漳州市海上环卫队伍成立海漂垃圾无人机小分队,建立海漂垃圾空中巡查常态化机制,及时发现并完成海漂垃圾问题整改。此外,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在我市沿海地区安装20个视频监控点,纳入“生态云”监管平台实时监控海漂垃圾的治理成效。

  “为让海洋‘颜值’持续在线,漳州市着力构建起完整规范的海漂垃圾收集—打捞—运输—处理体系,形成全链条的海漂垃圾治理工作格局。”漳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作为滨海城市,近年来漳州市高度重视垃圾治理工作,连续4年出台年度《漳州市海漂垃圾综合治理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当年度漳州市沿海各地海漂垃圾治理工作任务和目标,对所有大陆和有居民海岛海岸线实施常态化清理,不断提升公众的临海亲海体验。

  2023年,漳州市共出动打捞人员11.3万人次,清理海漂垃圾2万吨;2024年1-3月,漳州市共出动打捞人员2.58万人次,清理海漂垃圾5300吨。

  注重渔民、党员、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参与

  与此同时,注重社会力量参与是漳州市海漂垃圾治理的重要做法。

  在古雷开发区霞美海上养殖集中区,渔民驾驶渔船往来作业时,“海上垃圾桶”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中。这个区域目前一共设置了5个海上垃圾收集点,渔民出海劳作归来,可将垃圾投放到此,再由当地海上环卫队定期转运上岸,进行分类处理。

  “垃圾不上岸,源头减存量。”漳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除引导渔民自觉投放海漂垃圾外,针对海上传统“泡沫+木质”养殖设施容易老化产生海漂垃圾的问题,漳州市积极推动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将传统养殖设施改造为环保型的塑胶材料,从源头上减少海漂垃圾的产生。截至2024年3月,漳州市累计完成塑胶渔排改造10.04万口,塑胶浮球筏式养殖14.24万亩,新建深水抗风浪网箱96口。

  越来越多靠海为生的渔民认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不少热爱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也加入到海漂垃圾治理中来。如今,在龙海区白塘湾、诏安县梅岭镇诏安湾、东山县马銮湾等地,时常能够看到漳州市各地的党员干部、群众的身影,他们以开展主题党日、净滩公益活动等形式,组织清理海漂垃圾活动,提高社会对海漂垃圾治理的关注和支持,发动更多社会公众参与到海漂垃圾治理工作中来。

  在综合治理、多方参与的作用下,海漂垃圾分布密度持续下降,海岸带环境卫生质量持续改善。数据显示,2023年,漳州市海漂垃圾分布密度为191平方米/公里,同比2022年下降46%;漳州市海漂垃圾覆盖度为1.44‰,优于福建省级下达的2.3‰的目标。

  就这样,在漳州市的沿海地带就像撒下一张清洁大网,从入海口到各海域海岸线、从环保工作者到党员群众,每一天都有保洁卫士守护着洁净蔚蓝。(记者 郑斯楠)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