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华莲路连接南环西路下穿通道的开通,减轻了市区道路拥堵状况。 李艺爽 摄
美丽宜居呈现新面貌
春节前夕,位于新罗区龙门镇的罗龙西路路面拓宽改造工程主车道正式通车。这一龙岩有名的拥堵路段在迎来大改造后,终于告别了逢节就堵的历史。
“总投资1.8亿元,全长约2230米,宽40米,双向六车道,采用改性沥青砼路面。”龙岩市城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完成后不仅将大大缓解该路段路面压力,同时占道经营现象也将得到根治。
“现在河的两岸都有栈道,我和老伴每天饭后就沿着栈道走一圈,真舒服。”退休老人钟琴所说的,便是中心城区龙津河东岸(东风桥—莲花桥)的滨河绿道,栈道于今年春节前正式通行。自此龙津河两岸景观进一步得到提升,中心城区主要人文自然景观以及公园绿地也都可通过滨河绿道全线串联,形成一个不断线的生态休闲系统。
龙岩市在推进宜居美丽龙岩建设上再度发力。在轰轰烈烈的城市交通治堵行动中,拥堵节点改造、“上天入地”等一系列城建工程助力改善龙岩城市交通。
评论
全力打好 两张优势牌
福建日报记者 戴敏
2017年对龙岩来说是收获颇丰的一年,自“长汀经验”之后,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会在武平县召开,林改“武平经验”旋即在全国得到进一步推广。
中央和我省高度重视闽西老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为龙岩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如何打好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这两张优势牌,成为龙岩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龙岩市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近年来,从保护与利用开发两方面着手,促进新龙岩建设。绿色生态方面,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年年被列入龙岩为民办实事项目,“清水翻身仗”“青山修复战”“净土保卫战”三大环保战役如火如荼进行中。
红色文化保护上,龙岩也有大动作。3月1日,全国第一部由设区市制定的保护红色文化遗存的地方性法规——《龙岩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让龙岩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有法可依。
红绿结合,方能发挥最大资源优势。目前,龙岩已提出围绕打造文旅康养之城、全国性养生养老中心,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发挥独特的红色文化优势,深入挖掘古田会议精神内涵,推进古田红军小镇等项目建设,开发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大力发展红色教育培训产业;深入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打响“清新龙岩·养生福地”品牌。
拥有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两大优势的龙岩,打好“红色”“绿色”这两张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新龙岩,值得期待。
龙岩石锣鼓湿地公园 刘艳晖 摄
故事一
最幸福的时刻
福建日报记者 李凌生 通讯员 林斯乾
从2014年被诊断为结肠癌患者,陷入人生最大的困境,到经营着2000多平方米的养鸡场,成为村里脱贫典型,赖喜云只用了三年时间。
从上杭县白砂镇樟黄村驱车沿着土路上山,约20分钟后,就来到山坡顶部,赖喜云的养鸡场就坐落在这里。一大群鲜红鸡冠、金黄毛发的河田鸡在林子里追逐、刨食,不时扑腾着翅膀。
“白天满山跑,一到晚上就自动回到鸡舍。”47岁的赖喜云皮肤有些黝黑,留着短发,说话时脸上总带着朴实的微笑,“我现在每个月还要到医院检查两次。”若不是他拿出厚厚的病历单,很难想象这个说话中气十足、眼神充满自信的中年汉子是一名癌症患者。
在村民眼中,赖喜云是当地的励志典型。23岁那年,赖喜云在一家水泥厂做工,一次事故让他失去了右手两根手指。他没有自暴自弃,一直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挑战。开过货车,经营过小炒店,虽不算富裕,但日子也算过得和和美美。
2014年冬天,因为下腹部有轻微疼痛,赖喜云进医院检查,结肠癌的诊断结果如晴天霹雳震懵了4口之家。“一次性就花掉了30万元医疗费。”赖喜云说,因为治病,家里的积蓄一下子被掏空,还欠下10多万元外债,整个家庭一夜致贫。
2016年,赖喜云一家被建档立卡为省定贫困户,除了各级政府的扶贫资金,他所在的白砂镇政府还根据政策为其争取到医疗、教育等相关补助。
针对因病致贫现象,上杭县出台实施健康扶贫保险。根据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生病住院时,除享受以前的医疗保险政策保障外,还可享受商业医疗保险。赖喜云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大大降低。另一方面,通过贫困户子女享受“四免一补”、国家助学金等政策,他的两个女儿获得不同程度的教育补助资金。
白砂镇扶贫办主任钟育芳告诉记者,赖喜云脱贫意愿非常强烈,身体好转后积极投入生产,当地政府和挂钩干部与其充分沟通后,为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白砂镇为赖喜云牵线搭桥,引进华润五丰农业公司与其合作,发展林下养鸡产业。为解决启动资金问题,扶贫部门还帮助赖喜云申请到5万元免息小额信贷以及50万元低息创业贷款。2017年6月,赖喜云在公司的指导和支持下,建成河田鸡养殖场。
如今,赖喜云的大女儿卫校毕业后进入龙岩一所社区卫生院,小女儿正在读高一,每逢节假日,两个女儿都会到鸡场帮忙。在赖喜云看来,一家人共同为未来奋斗,是最幸福的时刻。
故事二
最幸福的时刻
福建日报记者 李凌生 通讯员 林斯乾
从2014年被诊断为结肠癌患者,陷入人生最大的困境,到经营着2000多平方米的养鸡场,成为村里脱贫典型,赖喜云只用了三年时间。
从上杭县白砂镇樟黄村驱车沿着土路上山,约20分钟后,就来到山坡顶部,赖喜云的养鸡场就坐落在这里。一大群鲜红鸡冠、金黄毛发的河田鸡在林子里追逐、刨食,不时扑腾着翅膀。
“白天满山跑,一到晚上就自动回到鸡舍。”47岁的赖喜云皮肤有些黝黑,留着短发,说话时脸上总带着朴实的微笑,“我现在每个月还要到医院检查两次。”若不是他拿出厚厚的病历单,很难想象这个说话中气十足、眼神充满自信的中年汉子是一名癌症患者。
在村民眼中,赖喜云是当地的励志典型。23岁那年,赖喜云在一家水泥厂做工,一次事故让他失去了右手两根手指。他没有自暴自弃,一直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挑战。开过货车,经营过小炒店,虽不算富裕,但日子也算过得和和美美。
2014年冬天,因为下腹部有轻微疼痛,赖喜云进医院检查,结肠癌的诊断结果如晴天霹雳震懵了4口之家。“一次性就花掉了30万元医疗费。”赖喜云说,因为治病,家里的积蓄一下子被掏空,还欠下10多万元外债,整个家庭一夜致贫。
2016年,赖喜云一家被建档立卡为省定贫困户,除了各级政府的扶贫资金,他所在的白砂镇政府还根据政策为其争取到医疗、教育等相关补助。
针对因病致贫现象,上杭县出台实施健康扶贫保险。根据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生病住院时,除享受以前的医疗保险政策保障外,还可享受商业医疗保险。赖喜云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大大降低。另一方面,通过贫困户子女享受“四免一补”、国家助学金等政策,他的两个女儿获得不同程度的教育补助资金。
白砂镇扶贫办主任钟育芳告诉记者,赖喜云脱贫意愿非常强烈,身体好转后积极投入生产,当地政府和挂钩干部与其充分沟通后,为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白砂镇为赖喜云牵线搭桥,引进华润五丰农业公司与其合作,发展林下养鸡产业。为解决启动资金问题,扶贫部门还帮助赖喜云申请到5万元免息小额信贷以及50万元低息创业贷款。2017年6月,赖喜云在公司的指导和支持下,建成河田鸡养殖场。
如今,赖喜云的大女儿卫校毕业后进入龙岩一所社区卫生院,小女儿正在读高一,每逢节假日,两个女儿都会到鸡场帮忙。在赖喜云看来,一家人共同为未来奋斗,是最幸福的时刻。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