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舆情智库    
福州打造垃圾分类3.0模式 推行分类新机制
2023-05-22 10:10:21来源:福州晚报编辑:姚鹿责编:尹小兵

  原标题:推行分类新机制 争创循环产业标杆 福州今年打造垃圾分类3.0模式

福建福州打造垃圾分类3.0模式 推行分类新机制

红庙岭打造循环产业标杆。 记者 原浩 摄

  今年是福州城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四周年。经过全市上下四年多来的共同努力,我市垃圾分类工作水平在住建部考核中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一档,成为垃圾分类先进城市。

  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于5月22日启动。以此为契机,福州本周将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着力打造垃圾分类3.0模式,进一步促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全国首创“三端四定”显成效

  2019年9月,福州在全国首创垃圾分类“三端四定”模式,建立垃圾分类处理闭环体系。

  前端分类收集设施完善。目前,福州城区共建成垃圾分类屋(亭)5387座,配有5069名分类管理员。福州布局270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城区已建成100座环保驿站,选取20家重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深度参与,同步开展高低值可回收物回收,进一步促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

  中端分类收运体系规范。福州城区全面推行小区“公交站牌式”收运和沿街商铺“摇铃上门”收运模式。600余辆分类运输车全部统一分类标识,部分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和“右侧盲区预警系统”,垃圾桶安装定位芯片,实现全流程作业智慧监管。垃圾转运站设立干湿转运机位,不分类不进站。按照“见不到场所、看不见垃圾、闻不到异味”的标准,福州已建成5座城市管理综合体。红庙岭设卡检查,严禁垃圾运输车滴撒漏,不分类不进场。

  后端分类处理设施完备。2017年以来,我市投入近53亿元,在红庙岭建成焚烧、餐厨、危废、厨余、大件等体系完备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实现各类垃圾分类处置。2020年底,福州在全国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目前,红庙岭已完成填埋场覆土复绿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正制定“双碳规划”,推进二期填埋场垃圾筛分治理项目,积极打造“安全、环保、生态、智能、美丽”的示范园区。

  打造垃圾分类3.0模式

  市城管委环卫中心有关人士介绍,当前,福州五城区小区和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基本全覆盖,已建成10个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1个省级分类示范区、1个省级试点县(市)、12个省级示范乡镇,打造了3个国家级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

  目前,福州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准确率为85%左右,回收利用率达45%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87.7%,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今年,福州将全面推进社区和物业垃圾分类主体责任落实,全力打造福州垃圾分类3.0模式。”市城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我市将持续巩固提升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坚持党建引领四级联动推进垃圾分类,继续开展“一月一主题,一季一高潮”垃圾分类系列主题宣传活动;集中开展农贸市场等垃圾分类大检查大整治,提升餐厨和厨余垃圾收运量,应收尽收;推进城市管理综合体和可回收物智能分拣中心建设,进一步深化“两网融合”。

  当前,福州正逐步推行分类管理新机制:全面依法依规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社区和物业自治,落实社区、物业垃圾分类主体责任;强化科技赋能,打造智慧督导小区,推进智能桶边督导新模式;再创建1个省级分类示范区,打造一批行业分类标杆,结合城市精细化管理平台建设,推行分类积分机制。

  “我们持续提升红庙岭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当前,红庙岭正推进填埋二期筛分治理和新建飞灰填埋库区综合治理项目,加快实施第二轮渗沥液项目,加快推进智能+专家监管模式。”市城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州市努力把红庙岭打造为循环产业标杆,争创国家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示范园区、国家级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等。

  福州垃圾分类年记

  ●2019年5月1日起,福州城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

  ●2020年,福州“调高标准、加大力度,提升水平、全面展开,打造2.0版垃圾分类福州模式”,并向县区延伸;

  ●2021年,福州将垃圾分类纳入市委市政府的九大专项行动,推进分类全域覆盖高标准落实;

  ●2022年以来,福州持续巩固提升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

  ●2023年,福州着力打造垃圾分类3.0模式。(记者 赵铮艳 通讯员 许流钦)

福建福州打造垃圾分类3.0模式 推行分类新机制

鼓楼区试点小型新能源压缩车进小区智能化收运垃圾。记者 叶诚 摄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