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湄洲岛的“碳”索之路
2023-06-08 10:07:07来源:福建日报编辑:姚鹿责编:尹小兵

湄洲岛的“碳”索之路_fororder_9a07ba7f-29ff-4a86-8f9f-312b3288ebc9

湄洲岛一角

湄洲岛的“碳”索之路_fororder_f7da5d42-0928-4fc2-8326-cd3c62e448b4

湄洲岛北部祖庙景观山体亮化工程

湄洲岛的“碳”索之路_fororder_8deb9be3-ff29-4831-8efc-ee08b9570c18

夕阳下,游客在湄洲岛鹅尾海滩自拍。

湄洲岛的“碳”索之路_fororder_4d52da1c-4b86-440b-9afc-aaa832b6c3ac

俯瞰湄洲岛

湄洲岛的“碳”索之路_fororder_400abdac-e843-4993-8748-40183172c538 (2)

全岛尾水沿着S形的槽沟和水池往下流淌,让水进一步净化。

湄洲岛的“碳”索之路_fororder_10d14282-1037-4759-b111-bcc502fa2aa2

轮渡码头的风雨廊安装了“彩虹”光伏。

湄洲岛的“碳”索之路_fororder_ae6f15e8-28c2-4aea-857c-39973c9b86c1

游客在岛上享受和美海岛风景。

  孤悬海上、偏居“界外”,湄洲岛曾经是“只长石头不长草,海风吹着石头跑”的小岛。

  今天,立足自身自然禀赋、独特的“世界非遗”妈祖信俗,湄洲岛选择了三分靠渔、七分靠旅的发展结构。苦练内功,湄洲岛不断突破自然条件制约,蝶变成“生态岛”;在旅游开发逐步深入的同时,更主动走进“绿色、低碳、智能”发展的新赛道,率先完成全国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双碳”规划,计划于2025年建成全国首座“零碳岛”。

  前不久,它入围全国首批“和美海岛”。“先有和才有美,美又促进了和。”中共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工作委员会书记吴海端为和美海岛做了这样的定义,“因和而美,因美而和”。

  中水“再生”,盘活绿美海岛

  从莆田秀屿区文甲码头乘船,不到20分钟便可登上湄洲岛。

  碧海、蓝天、阳光、鲜花。初夏的湄洲岛,夹竹桃、决明、鸡冠刺桐、月见草……在草木葳蕤间肆意怒放,美得明艳。

  行至莲池村周边,粉色、黄色的美人蕉环抱着花田湖。汩汩碧水沿山势流淌而下,一路经阶梯式人工湿地、步道、亭台……流入村居。向北3公里,另一脉清水蜿蜒汇入岛上唯一的淡水湖——湖石淉。一池碧水周边是绿林花田,水鸟翩然,环湖慢道上骑行者悠然自得,恰似一座海上花园。

  很难想象,这一路上流动的水、花木灌溉的水,都来自污水处理厂。

  湖石淉是湄洲岛中部的低洼处。曾经,它是周边居民生活污水直排、垃圾堆放之处,蚊蝇滋生,异味扑鼻,令人避之不及。从“死水坑”到碧水湖,它的“前世今生”,浓缩了湄洲岛与“水”相关的变迁。

  透过无人机镜头俯瞰,湄洲岛弯弯如眉,南北两端高、中间低,侧面状如哑铃。

  “湄洲岛的独特地形,造成了岛上河流短、落差大,雨季漫、旱季干。”湄洲岛农林水局副局长温重旭介绍说,全岛年平均降雨量约为970毫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河道也逐渐退化。“资源性缺水突出,加上过度利用,岛上曾是‘十河九枯’。”

  制约湄洲岛的不仅是淡水匮乏,还有无处可去的污水。

  由于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岛上部分河道成为臭水沟;河道占用、河滩开垦等乱象比比皆是,成为湄洲岛环境的短板。

  在缺水的海岛,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靠陆地通过海底管道“输血”,生态用水又从哪里来?

  2017—2019年,湖石淉经历了建成投用、水质提升的两期建设,全岛11个行政村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实现控源截污。

  最大转变出现在2020年,湄洲岛入列全国第一批55个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水体治理、岸线绿化、中水回用、智慧节水……总投资3.3亿元,系统规划、一体推进“湄洲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建设。

  以全岛为单元、河流为脉络、村庄为节点,湄洲岛打造起“中水回用工程”,包括贯穿南北的生态补水管线,湖石淉生态水系整治,白石片、港楼片、下山片等3个水循环区域,以及25条河和23个池塘被分为宝湘街、湖石淉、黄金沙滩、祖庙文旅、城镇宜居等5条水脉;同时提升防洪能力,加强清淤疏浚,清除河道垃圾,恢复自然河道,增强水体流动性。

  在环岛西路,污水处理厂已完成技改扩建,污水日处理量将从5000吨提升到1万吨,为发展做好准备。

  “全岛平均每天产生4000多吨污水,通过管网统一收集到污水厂,处理后的尾水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流入尾水暂存池。”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副主任叶远飞介绍说,尾水经过抽水泵房加压,送达岛屿南部的高点,通过自然下泄,经过S形的槽沟到达几个水池;槽沟下铺设有滤料,水池边种植不同水生植物,让水进一步净化。

  层层净化过的中水,作为岛上绿化灌溉、道路清洗、渠道池塘补水、群众农业浇灌之用,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每年可循环利用中水约150万吨,占全年居民和企业用水总量的一半。”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资源局的郑金杰说。

  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利用,让黑臭水体消失无形;中水利用、雨水收集,让主要河道得以“细水长流”;河流、湖泊、湿地等水体的恢复自然连通,全岛被一张“水网”串联起来……湄洲岛“盛水的盆”功能逐渐修复,“盆中的水” 循环活化,充满生机。

  淡水来之不易,节水已成为湄洲岛人民的共识。通过供水管网改造,湄洲岛供水厂管网漏损率不断降低;高标准创建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新建的安居小区正在建设2个供水管道,“优水优用”、再生水作冲厕用水……节水型单位和节水型小区建成率达100%。

  垃圾分类全覆盖、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绿化率提升至60.66%,周边海域水质优良率达到100%,11个行政村“绿盈乡村”全覆盖。湄洲岛向更净、更美加速前进。

  在湄洲岛西海岸的西亭澳,500多亩的红树林郁郁葱葱。

  “这片红树林是10多年前人工栽培的,有了回用的中水,这两年长得特别快。”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资源局局长唐亚咮说,红树林种植之后,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更丰富,更多白鹭在这里栖息,明年计划再种植1000亩。

  这片红树林所在之处,已建成湄洲岛红树林生态公园。

  依海而生的木榄、秋茄、海莲、红树等虬枝交错、树冠相连,满目葱茏;白鹭等鸟类在红树林里栖息觅食、翩跹飞舞;木栈道沿着海岸铺设,“海上森林”触手可及……一派水天一色、绿意盎然的生态美景。

  绿电赋能,引领低碳转型

  红树林生态公园内这条不同于普通的栈道,它是呈现阳光橙、草地青、森林绿、天空蓝的风雨廊,延绵数十米,如同为红树林生态公园镶上了一条彩色飘带。

  风雨廊顶部去年铺设的BIPV光伏系统,作为最新一代的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它将太阳能发电产品有机集成到建筑上,光伏本身成为建筑的一部分,与自然风光完美呼应,被称为“彩虹”光伏。

  系统由120多块BIPV光伏发电玻璃组成,总装机容量约15千瓦。“据测算,这处光伏每年发电1.95万千瓦时,而红树林生态公园每年用电需求约1.16万千瓦时,多余的光伏电能还可用于周边路灯、夜景等,实现清洁电能全额消纳。”国网湄洲岛供电公司总经理王瀚青算了这样一笔账。

  一座海岛公园,在莆田市首次实现了全天候的清洁电力自平衡和近零碳排放。

  光伏系统不仅扮靓了红树林,还出现在轮渡码头的风雨廊、妈祖祖庙旁的餐厅屋顶、酒店的车棚顶……以“绿”为核心的清洁能源替代,引领湄洲岛的能源结构发生蝶变。全岛共建成23个光伏发电项目,累计装机容量约1300千瓦时,年发电量约169万千瓦时,加上来自忠门的风电,目前湄洲岛每2千瓦时电中就有1千瓦时来自清洁能源。

  在绿电的运用上,湄洲岛甚至走在全国海岛前列。去年7月,多端互联低压柔性微电网项目投运,将岛屿北部的5个变压器台区在直流侧互联形成环网,在直流侧就直接接入轮渡码头“彩虹”光伏,把光伏发出的直流电就近提供给周边的居民,且优先保障直流充电桩用电。

  在旅游旺季,宫周片区朝宫街的旅游线路人口密集、用电变化大。当出现用电突增时,柔性微电网起到了“智慧指挥”的作用。

  当5个台区之一的负载过高时,在微电网的自动控制下,可以接受邻近低负载台区的互济功率,让轻载的台区带重载台区的部分负荷。“今年大年初四,祖庙附近的朝宫街用电负荷急剧上升,通过微电网的功率互济,北部2号台区的负载率从原本的97%降低到了70%,避免了变压器重载的问题。”王瀚青说。

  以绿电赋能,实现全电项目在海岛旅游、生产、生活等场景深度覆盖。

  “零碳”烹饪从理想照进现实。目前,湄洲岛已完成全岛218家民宿与21家企事业单位的全电厨房改造,年替代电量超过167万千瓦时。

  在湄洲岛海景酒店的全电厨房里,厨师长赵先财正在颠勺炒菜。不见明火,烟气减少,更少了鼓风的噪声。可谓是“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

  “夏天没有空调的厨房本身就是个烤炉,在全电厨房,我们觉得没有那么难熬。”他告诉记者,虽然少了传统的烟火味,但是电炉灶的定时、控温等功能让他切身感受到效率的提升。从清洁角度看,全电厨房更清爽整洁。他说道:“油烟更少,油渍也少,锅底不会积灰。更重要的是,从低碳环保角度看,不消耗液化气,没有废气排放,对环境有益。”

  低碳,还体现在交通工具上。记者在岛上3天,所见车辆皆是“绿牌”。

  公交、网约车是新能源车,招手即停的是电瓶车,人们还能骑着共享自行车、电单车“慢慢游”。“禁止燃油车上岛。”网约车司机老李是原住民,“现在我们换车都要求是绿牌了。”

  截至2022年,湄洲岛全岛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达94.6%,消纳清洁能源335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13100吨。

  全域开发,奏响文旅新乐章

  湄洲岛不仅是朝圣岛,也是生态岛、旅游岛,“吃住行游”,到湄洲岛旅游的游客感受着别样的海岛绿色消费新体验。湄洲岛正从传统景点、景区向多元化全域旅游转变,为不同需求、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游客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环境。一个越来越好的湄洲岛呈现在游客面前。2022年湄洲岛实现旅游收入25.5亿元。

  今年“五一”期间,前三天湄洲岛游客接待量达10万人次,仅5月1日单日游客接待量就达到近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今年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数突破百万人次,较去年提前15天达到该数量。

  5月7日,湄洲岛入围福建首届品牌价值百强榜单,位列福建旅游目的地品牌榜首。

  5月25日晚,湄洲岛黄金沙滩上,海滩音乐节激情正酣。吹着海风,喝着小酒,游客随着歌声动情摇摆。不远处,东海面的“海上卧佛”在灯光装扮下,呈现出白、绿、蓝、黄、青、紫的形态,让人饱了耳福又饱眼福。今年以来,“海上卧佛”“光”景上新,与北部祖庙山、东中部三佛山、南部鹅尾山3个景观山体亮化工程结合,将环岛东路全线串通起来,创意打造鹅尾“梦幻森林”、点亮“卧佛寻禅”、提升“平安塔秀”等网红打卡点,进一步丰富“夜游湄洲”新业态。

  “湄洲岛的旅游生态是越来越好了,这个发展速度让我都想不到!”岛上的佑见民宿主理人林奕飞感受到旅游业的强劲复苏势头。

  如今,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在湄洲岛遍地开花,目前全岛民宿超过200家,今年预计再增加旅游民宿100家,全岛将供给近6000个民宿床位。

  “为加快湄洲岛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今年‘五一’期间,湄洲岛对岸的文甲码头妈祖城浪情湾公共停车场投用,提供了近6000个停车泊位,同时还提供免费接送车辆,在临时停车场和文甲码头间往返接驳,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游客进岛的交通压力。”吴海端说,岛岸一体联动机制已成效初显。

  “预计在今年7—9月的旅游旺季,湄洲岛游客人数将突破300万人次。”吴海端说,“我们将继续探索‘旅游+’‘+旅游’融合发展道路,将‘生态花园’建设成为绿色全域旅游示范区。”(记者 张颖 陈旻/文 林熙/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