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舆情智库    
特区立法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厦门经验”
2024-03-21 13:14:48来源:厦门日报编辑:姚鹿责编:尹小兵

  原标题:特区立法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厦门经验” 与时代同步伐 与改革同频率 与实践同发展 30年来,18部法规全国首创,许多先行立法创设的主要制度被国家立法所吸收

  特区立法与特区建设,这两场肩负时代使命的实践,相生相伴。

  作为中国首批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厦门被赋予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探索道路、引领先行的使命。经济特区立法权的授予,成为特区“闯、创、干”最独特的政策优势。

  1994年3月22日,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授予厦门经济特区立法权。从此,这片立法“试验田”开始了一系列的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勇于突破深水区”,变通与创新成为厦门经济特区立法的灵魂和价值所在。

特区立法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厦门经验”_fororder_19635

30年来,厦门盯紧生态领域立法,用一部比一部严格的法规筑牢城市高颜值的法治屏障。图为五缘湾片区。

特区立法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厦门经验”_fororder_30412

30年来,厦门在法治轨道上激发出传统与新兴领域的创新活力,有力助推高质量发展。图为两岸金融中心一带。(组图/记者 王火炎 摄)

  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立足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统一,围绕务实管用破题,制定了一大批不仅具有基础性、支撑性,还在全国具有开创意义和示范作用的法规。

  目前,厦门制定现行有效经济特区法规和法规性决定135部,其中有18部属于全国首创。这些法规聚焦市场经济、生态保护、城市治理、民生保障、两岸融合等重点领域,许多先行立法创设的主要制度,已被国家立法所吸收,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厦门经验”“厦门蓝本”。

  专家认为,这些法规不仅为厦门经济特区的改革发展、制度突破创造了巨大优势、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国家在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的改革试点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压力测试,为填补国家立法空白提供了先行性方案和可推广的路径,为国家层面立法积累了有益经验、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个个全国首部,一项项全国首创,与时代同步伐、与改革同频率、与实践同发展。

  30年来,厦门不辱使命,摸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满足特区发展需要的法制建设之路。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经济特区“试”和“闯”的难度增加、领域拓宽、深度加大。如何以法制先行保障体制创新先行,成为摆在特区立法面前的新课题。

  站在新起点,厦门市人大常委会表示,要继续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省人大常委会有力指导和厦门市委正确领导下,围绕“国之大者”,盯牢民生关切,在更高层面、更深层次探索试验,锚定“政策性特区”向“制度性特区”的功能转向,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持续探索立法引领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服务改革发展

  推动立法与改革有序衔接

  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

  30年来,厦门始终把立法放在改革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全局工作重心在哪,立法工作就跟进到哪。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统一、相衔接,既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又以法破除体制障碍,以法推进改革创新,为加强改革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提供法治保障。

  全国首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法规——《厦门经济特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条例》,吸收借鉴国内外社会治理和纠纷解决的先进理念和实践成果,很多内容具有开创性意义。专家认为,这部法规为国家建立科学系统的纠纷解决体系和其他地方的立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全国首部多规合一管理规定——《厦门经济特区多规合一管理若干规定》,同样为地方推动“多规合一”改革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有成效”的实例。这部法规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破解行政审批改革中面临的制度性障碍,从根本上促进和保障“一张蓝图干到底”。“打造多规合一厦门样本,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获第五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

  全国首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地方性法规——《厦门经济特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若干规定》,构建全链条制度体系,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升土地资源要素保障能力、推进招商引资提供高质量的制度支撑。

  全国首部国土空间信息管理方面法规——《厦门经济特区国土空间信息管理若干规定》,构建起国土空间信息汇集管理的全流程管理体系,促进城市土地规划管理与数字化技术充分结合,推动城市治理效能的升级换代。

  法治与发展相适应、与改革相衔接、与开放相融合,30年来,厦门在法治轨道上激发出传统与新兴领域的创新活力,有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服务生态保护

  筑牢城市高颜值的法治屏障

  厦门拥有经济特区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一部实体性法规是什么?答案是《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

  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针对筼筜湖治理,创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治湖方针,开启了鹭岛生态的蝶变之路。30年来,厦门牢记嘱托,盯紧生态领域立法,用一部比一部严格的法规筑牢城市高颜值的法治屏障。

  1994年3月,全国人大授予厦门经济特区立法权,那年7月,厦门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随后数次进行修订,并于2009年重新制定,系统总结了厦门生态环境保护中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和成熟经验,更针对环境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规范,全方位完善相应的制度设计,守护好城市高颜值。

  1997年、2020年,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厦门市筼筜湖区管理办法》《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20字治湖方针,不断打造筼筜湖区保护升级版,用法治守护“城市绿肺”。2022年出台的《厦门经济特区河湖长制条例》,通过立法把20字治湖方针推广到全市河湖水体治理工作中,切实提升河湖水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厦门市砂、石、土资源管理规定》《厦门经济特区园林绿化条例》……30年来,厦门先后制定30多部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相关法规,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法治化、良性发展的轨道,为厦门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荣誉提供了有力制度支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服务民生保障

  护航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立法,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30年来,厦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要求新期待,持续加强社会民生立法。

  全国首部实现城乡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的法规——《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就统一城乡低保标准、简化规范低保申请审批程序、提高救助标准等方面作出规定,强化政府兜底功能,让更多困难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全国首部医疗卫生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专项立法——《厦门经济特区医疗卫生人员职业暴露防护若干规定》,构建具有厦门特色的保障医务人员全流程安全防护体系,体现立法决策的精度、温度和深度。

  全国首部地方文化保护专项法规——《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有效衔接保护、传承与发展各环节,系统构建全面、科学、有效的闽南文化保护体系,用“硬手段”为闽南文化“软环境”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法治支撑。

  《厦门经济特区邮政条例》在全国首创通过立法明确智能投递设施免费保管期限,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纷纷聚焦,新浪微博话题“厦门立法处罚私放快递柜行为”累计阅读量超1亿次。媒体认为该条例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邮政业营商环境提供了“厦门方案”。

  从基本养老、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到法律援助、未成年人保护、老年人权益保护、基层卫生服务,30年来,厦门以一件件惠民法规织密民生“保障网”。

  服务城市治理

  擦亮城市文明法治底色

  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地方法规、贯穿法治实践,30年来,厦门运用法治手段精准解决城市文明领域突出难题,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国首部社会文明法规——《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将社会文明规范上升至地方性法规,缩短文明习惯养成时间,开创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社会文明的新格局。

  全国首部斑马线交通安全专项立法——《厦门经济特区斑马线交通安全管理规定》,针对斑马线上较为突出的行人浏览电子设备等不文明行为增加禁止性规定,是“小切口”立法解决社会治理领域“大问题”的生动实践。

  《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首创对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理进行全链条制度设计,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样本”。

  厦门现行的地方法规中,约四分之三涉及社会文明。志愿服务、无偿献血、社会信用、道路交通安全、建筑外立面管理、城市综合管理等一批法规,为厦门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支撑。厦门,走出一条具有特区特色的文明法治之路。

  服务两岸融合

  推动国家对台大政方针落地

  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特区立法承载重大历史使命。

  30年来,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大胆创设各项促进、保护措施,积极做好涉台立法,把国家赋予厦门的对台优惠政策制度化、法治化。

  大陆首部台胞投资保障地方性法规——《厦门经济特区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在投资、优惠待遇、企业设立、出入境管理及居民待遇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规定,对吸引台商来厦投资兴业,促进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大陆首部以台湾青年为对象群体的地方性法规——《厦门经济特区鼓励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若干规定》,积极回应台湾青年现实关切,创造更优制度空间,推动落实同等待遇以惠促融。

  《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条例》《厦门经济特区促进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条例》《厦门经济特区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条例》……一批涉台法规,先行先试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加快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助力厦门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记者 詹文 通讯员 陈贤贵 庄华明)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