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福建福安优化绿竹笋栽培技术 延伸竹产业链条
2024-08-15 14:26:15来源:福建日报编辑:郑滟灵责编:尹小兵

  原标题:福安优化绿竹笋栽培技术,延伸竹产业链条 万亩竹林拔节有声

福建福安优化绿竹笋栽培技术 延伸竹产业链条_fororder_0c1c2d56-929a-4e80-9304-486bff9b93cb

福安“百里绿竹长廊” 李郁 摄

  “从来没吃过如此鲜甜的笋!”“第一次生吃鲜笋,像水果一样甜!”……在上月举行的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上,福安绿竹笋以其“鲜、甜、脆、嫩”的风味俘获了大众味蕾,从上千件参赛产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博览会最高奖——优质产品金奖。

  这般鲜甜的绿竹笋产自福安“百里绿竹长廊”。近年来,当地优化绿竹笋栽培技术、延伸竹产业链,竹业年产值达6亿元。

  专家进了村 绿笋满林间

  “走!挖笋去。”拂晓,溪柄镇黄兰村竹农钟伏荣顶着头灯,带上编织袋,拎着铲子入了竹林。踩着黄褐色的泥土,每走几步就有一棵冒尖的绿竹笋。扒开落叶,斜铲泥土,手腕用力一撬,便得到一根筷子长短的绿竹笋。不一会儿,编织袋就装得满满当当。

  “黄兰村共有竹林8000多亩,过去绿竹笋只挖一茬。如今,农技专家到村里教授村民科学种植,绿竹笋产量提高20%左右。”黄兰村村委会副主任刘铃光介绍。

  在竹笋大家族中,绿竹笋因鲜脆甘甜的口感备受青睐,但产季集中,过时不候。近年来,福安市与福建农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省林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围绕竹业生产技术进行攻关,3项技术获福建省科学进步奖,1项获梁希科技进步奖,1项获宁德市科学进步奖。同时,福安还制定了《绿竹笋丰产培育技术规程》等省级地方标准。“《绿竹笋丰产培育技术规程》的应用,让绿竹笋笋期延长2个月,亩产量从2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左右,亩产值超1万元。”福安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杨旺利介绍。

  如何让丰产培育技术在竹农中快速推广?福安以示范户、示范片为突破口,建起科普示范基地6个、科技示范片16个,培育科技示范户200多户,并安排科技特派员深入指导,让绿竹笋成为竹农增收新亮点。

  黄兰村建立了冷藏库。收购完当天最后一单绿竹笋,收购商薛雨清回到村内,清洗、浸泡、入库。拉开冷库大门,盛着竹笋的篮筐码得整整齐齐,等待发货。“绿竹笋常温下只能存放两天,有了冷库后,保鲜期可以延长至10来天。”薛雨清说,高峰期,每天有近3吨绿竹笋从这里销往上海、浙江等地。

  “外地客户要吃到和本地人一样口感的绿竹笋,保鲜技术是关键。”杨旺利说,目前,福安市林业局已携手浙江农林大学,在鲜笋保鲜技术上取得阶段性成果,该技术推广后,福安绿竹笋就能“鲜”到各地。

  链条延得长 发展有力量

  拉丝、分段、打磨、烘干……距黄兰村数公里外的福安市川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伴随着机器的运转声,一根根毛竹“变身”竹签、竹勺等日用竹制品。“每天竹子加工量有100多吨,其中超70%的产品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市场。”企业负责人何苏平介绍。

  近年来,福安扩种竹林的脚步从未停歇,逐渐形成沿104国道、赛江两岸的“百里绿竹长廊”,总计5.5万亩。

  绿竹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福安大力引进和培育竹制品加工制造企业,延伸产业链。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和竹屑能卖给下游企业进一步粉碎加工成颗粒炭。”何苏平介绍说,“我们企业每年消纳5万多吨原竹,年产约2万吨竹制品,产值2000多万元。”

  近年来,川和农业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与周边300多户竹农建立合作关系,并与甘棠镇观里村携手建设农产品仓储中心,不仅增加村集体收入,还为50多名村民创造了家门口就业机会。“年龄大了,在家门口每月有5000多元的工资,很满足。”观里村村民张亦利笑意盈盈。

  目前,福安拥有像川和农业这样的竹木制品企业10家,产品从过去单一的竹凉席、竹枕头向竹工艺品、竹日用品等多个系列转变,年产值超2亿元。

  “我们的产品仅20%左右内销,其余都出口。”何苏平说。

  去年,国家发布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这让何苏平对打开国内市场有了信心。“‘以竹代塑’将提高绿色竹产品的使用比例,对企业打开国内市场是一个新机遇。”何苏平说。(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陈雅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