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福州造”再次领跑氢能新赛道
2024-09-09 10:19:36来源:福州日报编辑:郑滟灵责编:尹小兵

  原标题:“福州高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之三 “福州造”再次领跑氢能新赛道 国内首套110标方海水直接制氢装备即将启动陆上试验

“福州造”再次领跑氢能新赛道 国内首套110标方海水直接制氢装备即将启动陆上试验

东福研究院科研人员观测电解制氢情况。记者 林双伟摄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当前,氢能成为各地争相发展的新万亿级赛道。如何在氢能产业竞速中拔得头筹?福州将解题目光瞄准海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氢矿,通过取之不尽的海水资源直接制氢,将为绿氢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新路径。 

  【我在现场】

  打开“氢”世界的大门,制氢是关键钥匙。

  近日,在位于福州高新区的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全球首套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东福一号”凯旋。而由该公司团队研发的国内首套110标方海水直接制氢装备出征广东,即将开启陆上试验。

  2023年5月,东福研究院在福清市兴化湾联合开展了1.2标方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海上中试,通过“东福一号”,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团队在全球首创的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得到验证。

  如果说“东福一号”是“从1到10”的中试平台,那么110标方海水直接制氢装置则是“东福一号”的迭代升级版,将实现每小时制成110立方米的氢气,这意味着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走向产业化、规模化,让科技成果“从10到100”。

  从1.2标方升级到110标方,数字变化的背后,是道不尽的技术难点。

  首先是体积问题。“‘东福一号’是1.2标方的制氢装置,仅电解槽体积就跟1个集装箱差不多。如果按同原理将装置等比例放大,110标方海水直接制氢装置将非常大,这显然行不通。”东福研究院总经理刘泰生说,装置面积大不仅移动不便,在海上还容易出现安全风险。

  为了破解难题,东福研究院科研团队从去年5月开始技术攻关,经过一年多,终于找到最优方案:采取分体式系统,将电解液循环、海水无淡化传质和制氢单元分离,研发先进的膜组件,提高流量匹配,将体积变小。最终,110标方海水直接制氢装置体积大幅减小,完全适合海上布置。

  技术产业化,还需打造更完善的配套和辅助系统。针对海上装置面临的海水晃动、腐蚀等问题,东福研究院科研团队研发了一套工业化系统,集成智慧供电、自动控制、消防、安全警报等功能,可以实时保障装置安全运行。

  关关难过关关过,东福研究院科研团队8月完成该装置主体设备的研发设计、计算校核、制造等工作,计划本月开展陆上试验,然后投入海上试验。

  制氢关键技术实现新突破,离不开政策的“东风”。

  8月,东福研究院从福州高新区创业大厦搬迁至福州高新区东福研究院园区。新场地内,一系列实验室、研发中心即将投用,企业人才队伍也将进一步壮大,为产品研发提供智力支撑。

  不仅给空间,福州高新区还为东福研究院提供“一企一策”服务。“公司成立两年来,福州高新区主要领导多次上门现场办公,解决了项目审批、场地装修、人才公寓等问题。”刘泰生说,在高新区,他真切感受到“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高效工作作风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一系列政策“护航”下,一条未来氢能产业链加速形成。东福研究院正在研发全球最大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打造“海水制氢+氢氨一体化”技术产业链,即通过海上风电制绿电,绿电直接电解海水制绿氢,同时从空气中提取氮气,与氢一起合成氨,就地转化为可储运的氨燃料,打造全新的氢能产业赛道。

  【共话新质生产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

  在海上风电发展迅速、海水资源十分丰富(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97%)的背景下,利用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和海上风电技术向海洋要氢,成为绿氢制取的重要方向。这就像在大海上建起一座座“氢矿”,产出的绿氢可直接通过海上油气管道等进行远距离运输,提供大量氢能。

  展望未来,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氢能源将在交通、工业、建筑、电力、国防、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这需要科研工作者和一线企业共同努力,开发氢能制取、储存、运输、利用等一系列新技术。(记者 林榕昇 通讯员 陈少君 汪炜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