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泉港:以“千万工程”之笔 绘“城乡共美”新图
诗画乡村美美与共 (林建祥 摄)
游客在山腰街道锦川村采摘葡萄 (陈嘉纬 摄)
初秋时节,漫步泉港乡村步道,只见干净整洁的村道旁,花木繁茂葱茏、山涧溪流潺潺,农家小院风景别致,特色产业千帆竞发……
近年来,泉港区按照“县域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推进”的思路,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推动乡村治理更加合理有序,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推动乡村实现共富共美,“千万工程”经验的生动实践百花齐放,新时代泉港的“乡村蝶变”正在加速推进。
环境有“颜” 扮靓乡村风景
走进界山镇东张村,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映入眼帘。曾经荒废的闲置土地,如今已变身为集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休闲农舍,成为乡村振兴一道亮丽风景线。
“近年来,我们村积极响应国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号召,结合乡村环境整治,将闲置土地进行整合,与专业文旅公司合作,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农舍。这些农舍不仅保留乡村传统风貌,还引入现代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乡村体验。”东张村党委书记陈志成说。
据介绍,自休闲农舍项目启动以来,该村已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不仅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增加村民收入来源。“我们通过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让村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也吸引不少外出务工的青年回乡创业。”陈志成说。
东张村的“蝶变”正是泉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以干净为底色、以美丽为形态、以产业为基础,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先手棋”,以镇域为单位全面梳理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状,持续开展农村建设品质提升行动,推动“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有效转化,真正让绿水青山的“好风景”变成金山银山的“好钱景”。
在此基础上,城乡旧貌悄然换了新颜,连续三年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评成绩居全市前列;打造了惠屿村全国“和美海岛”、樟脚村省级美丽休闲乡村、桃(涂)红岭绿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线等一批对外展示窗口。
产业有“型” 绘就丰收画卷
正值葡萄与莲雾丰收的黄金季,在山腰街道锦川村生态采摘园内,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缀满枝头,与周围大棚里形态饱满的莲雾交相辉映。游客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摘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这里的葡萄和莲雾味道特别好,很鲜甜,我还特地买了一些送给朋友。”游客庄惠坤说。
近年来,锦川村巧妙利用村里周边低效农用地和水系,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特色发展之路,采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形式,流转土地65亩,种植11种水果,包括葡萄、莲雾、红心芭乐、牛油果等,推动精品水果绿色化、优质化种植,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现在是高峰期,每天都有几十人来园里采摘。”锦川村党支部书记庄丽云介绍,每年预计增加村财收入20万元。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泉港区以休闲农业、蔬菜生产、名特优果、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五大基地”建设为引擎,培育壮大“土特产”;加快形成果蔬、畜禽、水产、茶叶、农产品加工等5个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推动花卉苗木、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
截至目前,该区打造包括惠屿村“中国最美休闲渔村”等11个国家级特色村以及2个市级农业产业强镇、14个省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培育1家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泉港辣椒、白潼杨桃、惠屿鲍鱼等3个农产品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区村集体收入超20万元的村(社区)达100%,其中超50万元村38个、超百万元村15个。
治理有“为” 打造善管模板
最近界山镇鸠林村村民李大爷脸上总是挂着满意的笑容。事情要从几个月前说起,李大爷一直对村里的一项道路维修工程心存疑虑。工程款项不透明,让他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在村干部的提醒下,李大爷通过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轻松查询到那笔款项的详细用途和明细,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李大爷感慨道:“现在村里的事务公开透明,我们老百姓心里踏实多了!”
据悉,该村自2022年起开始试点运行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以透明换取信任、以监督赢得民心,有效提升了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平台集成村级资产资源处置、项目建设、惠农政策落实等多个功能模块,村民可通过手机APP和村务公开栏实时查询相关信息。”鸠林村村委会主任陈义清介绍说。
平台看公示、群里看消息、诉求群中发、举报一键达,如今已成为鸠林村不少村民的“新时尚”。
近年来,该区坚持问题导向,以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为支点,整合党建、综治、民政等9部门服务职能,同步绘制网格地图,建立网格中心横向协作和信息传递机制,生成“区、镇、村”三级办事清单,为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提供稳支撑。截至目前,共推动领办民生“微实事”117件、向上争取资金1558.5万元。(陈嘉纬 刘晓明 张婷婷)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