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渔村闯出“靠海吃海”新路子
澳角村航拍图(资料图片)
满载而归的渔船、游人如织的渔村、香味扑鼻的海鲜……初冬,记者走进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发现小渔村比往年同期要热闹许多。
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来到澳角村调研,为村民勾勒出小康蓝图:“以后农村的政策会一年比一年好。”
时隔23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澳角村,看到乡村发生了巨变,他深感欣慰,感慨地说,乡村振兴还是要发扬优势,做好“海”的文章。
依山傍海,村美民富。从昔日落后的小渔村,到远近闻名的“全国最美渔村”,澳角村的乡亲们一路追波逐浪、向海而行。
乘风逐浪 肩扛船桨奔向大海
10年前的深秋,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
立冬过后,寒意渐显,记者来到这座“行走在大海上的村庄”。
傍晚的澳角渔港,咸湿的海风中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息。伴随着悠扬的汽笛声,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渔民们忙碌地将斗鲳鱼、巴浪鱼、虾蟹等渔获搬运至码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初见许玉冰,文质彬彬的气质,在一群皮肤黝黑的渔民中显得很特别。此时,他正指挥工人将从渔户手中收购的海鲜运往工厂,准备加工成海鲜罐头出口海外。
“85后”的许玉冰是土生土长的澳角人,大学毕业后曾在深圳一家公司任职,那时的他是一名西装革履的商务白领。2012年,他选择返乡创业,投身乡村振兴,成为一名澳角“新农人”。
澳角的故事,要从父辈讲起。许玉冰的父亲许海钦,是村里首批上岸创业的渔民之一。
改革开放初,澳角村是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是个“三不起渔村”——报纸订不起,电话费交不起,煤油灯点不起。
“我11岁辍学,每日扛着船桨,跟随大人去赶海,任凭海风拂面,烈日炙烤。”忆起往昔的讨海生活,如今60多岁的许海钦感慨万千。
“为了妈妈有钱从粮站买回全家分配的口粮,我要去讨海;为了抽屉里的布票不会过期,我要去讨海;为了我们家的饭桌上能有一盘鱼,我要去讨海;为了破旧的房子能够翻修,我要去讨海……”热爱诗歌的许海钦,在16岁时写下了一首诗《我要去讨海》。
风里来,浪里去。
虽艰苦异常,但澳角人始终不屈服,年复一年辛勤耕耘着这片大海。
“20世纪60年代的竹排、70年代的大桡船、80年代的排船、90年代的木质拖网船,如今是大排量钢质船。”在澳角村乡村振兴馆里,一字排开的模型向人们诉说着乘风破浪、吹着号子向大海讨生活的故事。
曾几何时,村里讨海的渔民晚归时只能依靠岸边的灯塔指引家的方向。如今,渔民驾驶着大钢船驶向深蓝大海,有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指引方向,澳角村的老灯塔已然完成使命,成为旅游打卡的热门之地。
“我们跑的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接力长跑。勤劳敢拼的澳角人不再靠天吃饭,将大海变成‘蓝色粮仓’,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机遇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澳角村党委书记林华忠说,目前,全村共有110艘大马力钢质渔船、38家水产品加工企业。
以海为田,耕海牧渔。2023年,澳角村社会总产值达15.5亿元,人均纯收入5.8万元。
上岸上网 人才回归赋能振兴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小渔村如何闯出“靠海吃海”新路子?
10多年前,许海钦将目光投向海产品加工,在村里创办水产品加工厂,成为首批上岸的渔民之一。
然而几年后,因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许海钦的企业陷入发展瓶颈。
2012年,接到父亲的“江湖救急令”后,许玉冰毅然辞职返回家乡。
“粗放的家族式企业管理,不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大学里主修市场营销的许玉冰一接手企业,就迅速找出问题所在。
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过一番深入研究,许玉冰决定脱离海产品粗加工行业的“内卷圈”,转向“水产品精深加工”这条高附加值新赛道。通过开发巴氏蟹肉罐头,填补市场空白,产品出口欧美国家,单款产品年销售额上亿元。
角逐新赛道,人才是关键。
“提高福利、股权激励、绩效考核。”这是许玉冰招揽更多大学生回乡就业、引才聚才的“妙计”。公司如今拥有研究生2名、本科生18名、专科生35名。
成功转型的东山海源水产有限公司,成为澳角村传统水产加工企业焕发活力的典范,目前公司年产值达5亿元,年纳税额1500万元。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澳角村水产供销产业链不断完善,一批加工企业集群发展,水产行业蒸蒸日上。
从“雁南飞”到“燕归巢”,在澳角村,七成以上青年选择留在家乡创业就业,为澳角带来了“爱拼会赢”的活力,也带动全村电商、民宿、餐饮、海上休闲行业蓬勃发展。
几年前,农村电商兴起,许多青年返乡创业者开始涉足电商领域。“80后”吴彬便是其中一位,他与同伴陈秋桐创建新农人渔民阿彬视频号和抖音号,围绕海鲜烹饪、渔民生活、乡村文化等主题,拍摄了上百条接地气的优质视频,收获粉丝好评。
而许玉冰则通过“产品+电商+人才”模式,带领团队以拍摄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方式,让家乡的风景、特产、民俗文化被更多人知晓,持续做强澳角村网络水产。
“目前全村共有117家电商企业,电商产业人才500多名,去年销售额达3.5亿元。”林华忠说,借助互联网,澳角村的海鲜“游”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文旅融合 做足做大海洋文章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福建考察时指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三面环海,村在海上。澳角村,犹如养在深闺的绝世美女,美而不扬。
干过30年“船老大”的陈结定和许海钦一样,是第一批上岸的渔民之一,不同的是,陈结定将目光瞄向民宿,“我看好的,就是家门口的这片海”。
“我们村自然风光秀丽,海面上有龙、虎、狮、象四座小岛屿,惟妙惟肖,组成奇妙的‘海上动物园’,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林华忠说。
做好“海”的文章,除了卖海鲜,还能卖海景。
如何让澳角文化走出去,让游客走进来?近年来,围绕“百姓富、生态美”目标,澳角村着力进行环境改造、生态提升,乡村家园清洁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划分片区,建设垃圾驿站,强化保洁队伍建设,实行“门前三包”、入户收集,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发动群众整治海漂垃圾、生活垃圾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短短几年时间,澳角脱胎换骨,获评“全国最美渔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渔村。
和陈结定一样,越来越多渔民吃上了“旅游饭”。
“全村有民宿41家、渔家乐大排档13家,配备安全游艇8艘、渔家乐体验船10艘,年接待游客13万人次。”林华忠说,澳角村已形成集休闲观光、婚纱摄影、渔家生产生活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
对于澳角村的前景,许玉冰信心满满:企业将向第三产业发展,目前已规划在村口的海湾边筹建一座高标准的星级酒店。“我们希望把澳角打造成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
“下海能打鱼、上岸能写诗”,致富的澳角渔民也有他们的“诗和远方”。
2000年5月,由许海钦、林华忠、沈舜欣等发起,澳角村成立了漳州市首个村级诗社“渔家诗社”,目前已出版各类诗集12册,成为远近闻名的“诗歌村”。
“善良质朴的澳角人,把总书记的嘱托镌刻在大海的胸膛。”许海钦在新创作的诗歌《今天的澳角 今天的大海》里动情地写道,“沿着总书记的脚印,去追赶明天的鱼群,去迎接火红的日子。我们注入波涛一样的力量,一切都在奋进的航道。”(记者 潘园园 萧镇平 见习记者 张子言)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