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厦门日报聚焦向全国推广的厦门综合改革试点经验 厚植发展沃土 共享全球机遇 我市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发展高地
厦门市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图为繁忙作业的厦门港。(资料图/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 提供)
改革活力满满的厦门,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全球发展的坐标体系中,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在新一批向全国推广的厦门综合改革试点经验中,创新进出口货物“查验分流”模式、实施新能源车快速出海全链条集成服务、以标准创新推动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出海、构建国际法务运营全链条服务新模式、开展船舶“不停运办证”改革、优化航运全链条综合服务等创新举措,为企业打造了营商环境更优的开放新高地,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迸发,敞开怀抱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
高水平对外开放
新举措释放发展新动能
1月2日12:47,一艘从澳大利亚开来的船舶停靠到远海码头并开始进行装卸作业。此前11:52,我市通过进口货物“查验分流”模式,已经将一票进口原木的查验分流指令传输给码头,码头利用分流指令直接将这票货物从码头转运到厦门携和物流有限公司查验场。
货物快速进口的背后,是厦门推行的进出口货物创新举措——“智能云分流”。通过建立海关、机场货站、码头、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货物分流信息共享,实现免企业预约,码头根据分流信息,需查验的集装箱直接进入查验场,无需查验的直接装船或提离。
“查验分流”模式有效提升了厦门市进出口货物查验效率。海运方面,进口货物从卸船至到达查验场位时间平均压缩至30分钟以内,压缩比例超90%;出口货物减少装卸及运输作业次数50%、压缩作业时间近90%;空运方面,查验效率提升25%,实现企业无感查验。
近年来,国产新能源汽车积极进军国际市场,但由于传统专门用于载运汽车的滚装船运力不足、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自身危险特性等,新能源汽车快速出海遭遇“一舱难求”的难题。
针对痛点,厦门海事局靠前服务,对接企业贸易运输需求,推出散货船舶载运新能源汽车“码头适装、船舶适装、货物适运”安全保障措施,指导适用的船舶、码头取得适装证书,开辟散货船合法合规装载新能源汽车的“包装散运”模式,以“新机制”服务新能源汽车通过散货船常态化海运出口。
对于新能源的重要储能设备——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以下简称“储能集装箱”)的海运出口,厦门海事局于2024年1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发布《厦门港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安全运输指南》,解决了超重、超大型锂电池创新产品海运技术规范缺失的问题。该指南的实施,使得集装箱班轮批量混载储能集装箱相比整船包船模式单航次物流成本降低70%。
受此吸引,一批国产新能源品牌汽车相继选择厦门港作为出口港。2023年以来,厦门港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约11.8万辆。
优化营商环境
吸引资源要素集聚
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我市不断创新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资源要素集聚。
针对船舶转籍过程中因相关证书“逐项办理、互为前置”耗时较长,且“旧证失效,新证未发”不得不暂停运营等问题,厦门海事局、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展开联动,打破行政审批部门壁垒,通过实施“不停运办证”改革举措,海运程序证书办理模式由“串联”优化为“并联”,海事、船检、水运三部门同步受理、同步出证。曾经需要近一个月才能完成的手续,现在最快可当日办结,有效减少了航运企业因证件不足、船舶停运而遭受的经济损失。
厦门在全国范围率先实施的船舶“不停运办证”模式成效显著,部门办事效率提升、船舶运营成本降低。改革带来的“红利”正逐渐成为特区港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截至目前,我市共有71艘船舶享受了“不停运办证”便利,单船平均节约成本160万元。
一批货物,装上“丝路海运”智能集装箱从厦门港出海,从装箱到抵达目的地,将经过哪些地方,何时通过海关查验、何时装船?如今,货主和物流服务企业通过“丝路海运”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平台,就能实时查询它“到了哪里”,做到心中有“数”。
厦门港口管理局全力推进航运全链条综合服务提质升级,创新“平台+服务”机制,推动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打造“丝路海运”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平台,促进航运全要素数据的共享、集成和应用,实现货、车、船、港实时联结以及全物流链实时跟踪监测,航运经营主体贸易往来更加便利高效。目前,厦门港已与广西北部湾港、新加坡PSA国际港务集团等海运航线港口、航商实现数据互联共享。
同时,聚焦航运企业融资难问题,厦门港口管理局创新建立厦门港航第三方公益性评价体系,推行“信用+科技+金融”模式,引导企业将信用记录“盘活”为信用资产,提高产业贷款可得性,撬动金融资源流向港航产业。截至2024年12月31日,“港航信易贷”共为90家港航企业融资30.91亿元。
搭建法务集聚区
构建国际法务运营全链条服务新模式
厦门市海丝国际仲裁促进中心、厦门市海丝数据资产管理运营服务中心、厦门市海丝跨境上市服务中心——近期,一批机构即将在位于厦门海上世界的国际法务运营平台亮相。
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将发挥这些机构及其域内外相关领域专家、企业及机构圈层资源,依托平台进一步链通扩展境内外相关产业与海丝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的服务通道。
国际法务运营平台自2022年9月揭牌运营以来,精准引进头部律所、仲裁机构、涉外律所等法务机构,搭建法务集聚区,开展合规、仲裁、国际标准等争端预防与解决的全链条国际商事法律业务。
以国际法务运营平台为基础,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打造海丝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创新国际商事海事争议解决服务、国际投资贸易法律服务、国际投资贸易综合保障服务和多元化专项服务中心的“3+N”融合服务,提供一体化全链条法务服务保障。
坚持在法治基础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扩大开放中推进涉外法治建设。截至2024年10月,国际法务运营平台聚集了包括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全球首个代表处、“海上丝路仲裁中心”等160家服务机构,累计提供各类服务超过5684件。(记者 吴晓菁 谢嘉迪 林桂桢)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