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湄洲岛:文化遗产地 火爆出圈中
妈祖影视城渔家闹喜表演 佘琦辉 摄
妈祖影视城火流星表演 佘琦辉 摄
气势宏伟的湄洲妈祖祖庙建筑群 林春盛 摄
妈祖影视城《海岛往事》演出现场 郑晨光 摄
湄洲岛上共享电动小蓝车深受游客追捧。 高度成 摄
到妈祖影视城看“满城烟火”,在祖庙景区参加晨拜妈祖活动,在海边感受初春暖阳……今年春节、元宵节期间,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春暖花开、景色宜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据统计,正月初一至初七,湄洲岛接待入岛游客23.65万人次,其中市外游客超过20万人次,占比约85%。
湄洲岛以妈祖文化和滨海风光著称,拥有“妈祖信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旅游品牌。湄洲岛党工委书记吴海端表示,新的一年,湄洲岛将持续在优化文旅发展空间布局、培育多元融合新兴业态、推动文旅产品提质升级、提升文旅配套要素品质上下功夫,走好文旅融合特色之路,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度假目的地”。
文旅融合 焕新出彩
夜幕降临,湄洲岛妈祖影视城内流光溢彩,人潮涌动。“荡寇风云”“灵著湄洲”“渔家闹喜”……一个个实景复古演艺项目轮番上演,为游客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妈祖影视城是电视剧《妈祖》拍摄基地,占地60多亩,建有恩泽楼、忠德祠、平安堡等景点。去年8月,全国首部妈祖文化主题实景演艺项目《缘起湄洲》在这里启幕,依托影视城完整的宋代渔村风貌,运用现代科技和开放式点位,融合舞蹈、马术、特技等演艺门类,并融入妈祖文化、非遗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让游客体验渔村古堡风情,沉浸式感受妈祖文化。
腊月廿六至正月十九,妈祖影视城举办热闹非凡的“满城烟火闹元宵”活动,每天上演39场精彩演艺、20余项元宵活动和非遗项目。“从节前开始,妈祖影视城便持续火爆出圈,日最高接待游客达上万人次。”妈祖影视城《缘起湄洲》演艺剧场总经理蔡涛说。
不只是《缘起湄洲》,湄洲岛与三湘印象旗下观印象公司联合打造的妈祖文化沉浸式互动体验剧《印象·妈祖》,以及由北京中数文化科技公司开发的大型沉浸式数字光影秀《首见妈祖》也在去年先后登场,形成覆盖海岛北部、中部、南部的文旅演艺消费新场景。它们与岛上原有的海峡两岸音乐季、民俗歌舞秀《祥瑞湄洲》、平安塔灯光秀等,一同构成湄洲岛地方特色文旅IP。
开春以来,湄洲岛依托独有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出“莆阳开春·春暖湄洲”主题系列活动,精心策划举办新春祈年典礼、妈祖巡安、“接妈祖·闹元宵”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其间还举行游灯、猜灯谜、分丁饼、摆棕轿、妈祖供品非遗展示等妈祖信俗活动,丰富上岛游客的新春旅游体验。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诗和远方’出新彩。”湄洲岛管委会副主任陈志军表示,湄洲岛通过挖掘利用独特的妈祖文化资源,打造更多人们喜闻乐见的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和旅游活动内容,解锁文旅新玩法,激发文旅市场消费新活力,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数智赋能 安心畅游
在湄洲岛,外观时尚、轻便小巧的共享电动小蓝车深受游客追捧。“骑车环岛畅游,那种边骑边欣赏海景,随时停下来打卡美景的感觉,真的太棒了。”来自江西的游客黄女士说。
小蓝车即北斗三号共享电单车,因其蓝色外观而得名。目前,湄洲岛有1200辆搭载北斗三号系统的小蓝车,日均骑行2.8万人次。其运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结合电子围栏、RFID定点停车技术及配套监管服务系统,实现入栏结算、停车指引等功能,并实时掌握车辆行驶轨迹、电池电量等信息。同时,通过系统可将全岛所有小蓝车及126个智能停放站纳入智慧网络,实现精准规范停放。
小蓝车只是当地“北斗+文旅”创新实践的一个缩影。湄洲岛构建的“数智湄洲一张图”系统工程,已接入交通监管、智慧文旅、智慧消防等多个业务系统,部署北斗终端设备超过2000台,形成覆盖海陆空的立体化数字底座。在湄洲岛智慧中心大屏上,从游客骑行数据到海岸线船舶定位,从景区人流热力图到民宿房态更新频率,实时跳动的数据流对应着12类关键指标,构建起数字孪生海岛。
住宿是旅行中重要的一环,湄洲岛迄今已发展旅游民宿662家,民宿密集程度居全国前列。岛上部署的PMS系统与北斗时空数据无缝对接,上演“未至先暖”的服务革新。游客预订成功的刹那,系统即启动全链路响应,根据渡轮靠岸时间倒排保洁作业时序,在游客抵达前2小时完成房态自检。
近年来,湄洲岛在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全域旅游上先行先试,持续建设智慧景区,构建智慧交通体系,打造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等。如今,不断完善的海岛“智慧大脑”,极大提升了全岛信息化、智能化服务管理水平,让游客越来越安心、省心、舒心。(报业集团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李美显 许双萍)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