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泉州:以“三绿”行动擘画“绿满南安”新图景
2025-03-12 11:09:16来源:泉州晚报编辑:郑滟灵责编:尹小兵

  原标题:以“三绿”行动擘画“绿满南安”新图景

  在第47个植树节到来之际,南安市向市民发出一份春绿邀约——我为南安种棵树。该市计划通过此次植树活动新增170万棵新树,创造绿化面积超5万亩,让“绿满南安”成为这座千年古郡最美底色。

  近年来,南安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林长制为抓手,不断深化“林长+”协作机制,统筹推进“扩绿、兴绿、护绿”行动,2024年完成植树造林1.08万亩,获评2025—2027年度省级林下经济重点县,交出一份“绿满南安、生态富民”的高分答卷。

  扩绿提质

  织就生态新肌理

  在石井镇蔡仔山东侧,原来的平地、废矿石堆等不同区域,种上了乔木、灌木、草等不同植物,“挂网喷播”让石山冒出绿草,“客土回填”让岩层蒙上“皮肤”,“边坡修复”让布满碎石的山坡与绿植“紧紧相拥”。

  近年来,南安市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强力补短板。聚焦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先行区项目,植苗16万株,修复图斑19块、面积784.52亩。成立“三区两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造林绿化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专班,因地制宜,采用不同复绿方法,在布满碎石的山坡进行边坡修复与绿植,以“客土回填”让岩层披上新“皮肤”;在原来的平地、废矿石堆等不同区域,种上乔木、灌木、草本等不同植物,让石山冒出绿草、岩层披上新绿,共指导矿山图斑修复109个、面积6000亩。

  此外,南安市还通过全面实施国土绿化项目,打出“扩绿”组合拳,优先推进沿主要交通干道两侧等重点区域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建设,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24年,该市完成森林抚育面积30532亩,完成目标任务的105.4%;建设泉州市级邻里绿美家园项目3个、乡村绿化提升行动项目12个,完成乡村绿化美化宜居项目20个。

  兴绿富民

  立体发展酿共富

  “‘南安蜂蜜’是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要加强蜜蜂产业跨界深度融合,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日前,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专家组成的调研组前往南安市调研指导蜜蜂产业发展,并详细解答了养蜂户在养蜂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与专家的密切联系,体现南安市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高度重视。为激活林业产业“新引擎”,南安持续深化“五林经济”模式,探索立体发展方式,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教授级专家的技术合作,培育牛樟“种植—加工—转化”产业链,建设牛樟智慧种植基地500亩、林下种植中草药丁香罗勒300亩,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5家。截至目前,该市林下中草药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值1.5亿元,林农人均年收入达3.85万元。

  此外,南安市积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三权分置”机制,推进采伐“放管服”改革,培育扶强壮大林业企业,推进林业三产融合,聚焦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深化林文医旅融合,释放发展新动能。截至2024年,该市共培育木本油料林1.3万亩、珍贵用材树种2.5万亩、木材储备林6908亩。成功招商签约项目8个,签约总金额56.61亿元;开发清境桃源、天柱山、“云端花城”等森林康养度假地、生态观光旅游景点、游玩路线。

  护绿固本

  “科技+机制”护青山

  “通过19个高空鹰眼、162个热成像探头组成的数字化系统,对部分重要寺庙、风景旅游点等关键部位进行实时监控,排查风险隐患。”在南安市林业局防火监控室,相关工作人员向笔者介绍道。

  据了解,南安市积极推行新技术应用和专业化管理,着力打造“地空天”一体化的森林资源监管体系,共建全省护林员巡护管理系统平台;每个乡镇(街道)至少配置1架便携式无人机,全市重点部位建设19个高空鹰眼、162个热成像探头组成的数字化系统;不断建强专业护林队伍,每年投入554.4万元聘用专职护林员176名,并运用绩效管理模式,实现巡林护林专业化、精细化。2024年,该市累计无人机飞行1399架次,拍摄飞行图像21134张,拼接影像资料245幅;护林员总巡护里程130万公里,每人每天平均巡护里程19.26公里。

  与此同时,南安市全面落实林长制,持续深化“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工作举措,强化依法治林效果。2024年,协调解决森林违法图斑整治等重难点问题17个,立案涉林案件198起。(黄志鑫 黄钊伟 郑伟铮)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