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厦门科特派把城市资源送下乡
2025-03-21 10:20:33来源:福建日报编辑:郑滟灵责编:尹小兵

  原标题:厦门市科技特派员把城市资源送下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技术推广等服务 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3月,各地抢抓农时忙生产。在厦门,有一群人走进农业生产一线,同农户干在一起。他们是厦门市科技特派员。

  厦门城镇化率超90%,农村人口少,耕地紧缺,但也有农村距离城市近的先天优势,以及人才、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厦门市科技特派员立足本地实际,将城市资源送下乡,成为厦门乡村振兴的一股中坚力量。

  让城市资源畅通下乡

  在厦门市同安区新民街道科技特派员办公室里,科技特派员黄慧萍打开电脑文件夹,准备更新对接项目的进展。半年以来的调研走访记录,铺满了她的电脑屏幕。

  黄慧萍所在的厦门市科技特派员同安2组在莲花镇军营村等高海拔山区走访调研时发现,此地夏天在20摄氏度左右,土壤、气候、水源都适宜种植反季节食用菌。于是通过招商引资,将厦门菌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平菇种植环境控制技术引入军营村。

  2024年,菌惠民公司投资300多万元在军营村的一片荒地建设了50亩大棚,解决了当地约100人的就业。“在项目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大棚内搬运不便。”黄慧萍说,自己是机电专业的老师,认识很多机电设备专家,于是把他们发展为“平台制”科技特派员,一起为企业提供大棚传输的改进方案,提高了平菇搬运效率,节省了约10万元的人力成本。

  厦门市科技特派员实行“下派制”和“平台制”,“下派制”以岛外四区30个镇街的需求为导向,选派市、区两级科技特派员进驻各个镇街,全脱产开展为期1年的科技服务;“平台制”依托厦门市科技特派员综合服务网,由“下派制”科技特派员根据乡村各类服务需求,发展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的科技特派员。

  截至2024年,厦门市已累计下派467名科技特派员到岛外各个镇街,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提供科技服务;“平台制”科技特派员达到1406名,不设学历、职称门槛,广纳真才实干、热心服务“三农”的技术人才,满足当地多样化现实需求。

  让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在黄慧萍的工作文件夹中,有一项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棚架式果蔬采摘机器人设计与应用”项目。

  “项目研发的采摘机器人底盘稳固、身型小,适合福建多丘陵山地地形。”黄慧萍说,‌该项目构建了“企业需求—高校研发—田间验证”的闭环,目前正在试验阶段,未来三年内计划把该技术推广到闽西南果蔬主产区30%以上地区。

  2021年至2024年,厦门市陆续策划“科技特派员专项创新服务载体项目”,助力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服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现已累计支持34个项目,无偿资助1210万元。“采摘机器人”载体项目就是黄慧萍在2024年促成的四个载体项目之一。

  鹧鸪是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后亭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后亭村拥有厦门唯一一个规模化鹧鸪养殖基地。科技特派员张锦弘联合后亭村农村集体合作社,于2024年成功申报“生态养殖鹧鸪示范基地”载体项目。

  “我们联合研发团队开发‘AIoT鹧鸪智慧养殖系统’,邀请集美工业学校相关专业教师参与科研。现已在生态养殖鹧鸪示范基地部署了温湿度传感器、自动喂料机、疫病监测摄像头、空气处理等设备,实现养殖环境实时监控、精准饲喂、疫病预警。”张锦弘说,“有了这套智能系统,未来养殖鹧鸪的门槛将会降低,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

  因地制宜,厦门科技特派员通过创新载体项目,为乡村特色产业插上“智慧”翅膀。

  让技术服务直抵田间

  作为厦门农村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农业占比最高的行政区,同安区是厦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

  邵金龙是厦门市科技特派员同安3组组长。为了将分散、闲置的土地资源利用起来,两年多来,他带领12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五显、汀溪、洪塘、大同4个镇街47个行政村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工作,并联合百利现代农业科技园等本地农业企业进行新品种农作物培育、推广等,重点开展特色番茄、辣椒、茄子、苦瓜新品种的推广工作。目前成功推广新品种14个,推广种植面积730亩,实现本地农业企业与本地农户双向奔“富”。

  “让科技之花开满同安的田间地头,这是我身为科技特派员的责任。”邵金龙说,他们针对示范户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以及进行现场实操指导,构建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快速转化通道。

  据悉,厦门市科技特派员制度从2018年推行,截至2024年,开展政策宣讲,新型农民、渔民、种植技术等培训服务4847次,参加培训农民、渔民6.3万余人次;试验、引进推广新品种335个,2024年服务企业家数量共391家,开展培训164次,共计5289人次参与。(见习记者 傅韬旭 报业集团见习记者 林梓健)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