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虚实折叠演绎百年船政 AR剧本漫游冶山春秋 数字浪潮下,闽都文化新意无限
在中国船政文化城内 ,小朋友通过“数字多宝阁 ” 了解船政文物的故事。记者 林双伟 摄
从《寻梦闽都》打造虚实交融的光影之旅,到《最忆船政》折叠剧场重构历史现场;从非遗漆艺的数字化重生,到文博考古的火热体验……当下,福州文化数字化浪潮澎湃,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纷至沓来。
记者近日走访福州景区、文化文博场馆,尝试从三种数字文化新体验出发,探寻福州如何通过数字与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激活山海福地的文化基因,解锁文旅经济新的增长极。
新业态:数字技术创新文化表达
4月23日,记者走进中国船政文化城,国内首座折叠渐进式剧场——《最忆船政》演绎剧场正在上演精彩表演。结束观影的游客王女士一家感动落泪。“演出太精彩了,科技场景十分震撼,观众就像坐在一艘大船上,在时空隧道中穿梭,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孩子们也看得津津有味,说要回去查阅船政相关的知识。”王女士说,一家人意犹未尽,准备到旁边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参观。
海军史专家、《最忆船政》总监制陈悦介绍,该剧运用大型机械结构3DMapping秀、360度全息纱幕投影、雾幕及地面投影等多媒体组合技术,在传统舞台叙事和艺术表达基础上,构建出一个全新的数字艺术层级。“整座剧场好比一本立体书,构成一幕幕场景的机械装置和设备都‘折叠’在书里。随着书页翻开,场景依次展开,构建多次折叠的震撼空间。”
自2023年12月23日首演以来,《最忆船政》以宏大的历史叙事、独特的舞台形式及情感饱满的演出,赢得广泛好评,已接待观众近10万人次,被评为2024年福州文旅消费TOP10新场景、2024年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应用场景体验点等。
艺术创意与科技手段的相互融合,为演艺精品的诞生提供更为绚丽的舞台。三坊七巷重点打造的唐朝诡事录·西行国潮沉浸剧场,位居美团福州地区虚拟现实(VR)产品销量排行榜首位。
“我们将VR技术与唐朝诡事录IP结合,让观众化身为狄仁杰的弟子,与剧中人物苏无名、卢凌风并肩作战。”剧场工作人员陈秋萍介绍,为了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计划引入更多高科技互动元素,如增强现实(AR)和VR技术,还将投入本土化、地方化的沉浸式VR内容的创作中。
近年来,福州大力推进前沿科技与闽都文化的完美融合,一系列创新性的数字文化体验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寻梦闽都》虚实结合,演绎了闽都文化的独特魅力;无限之海—沉浸式AI数字艺术展,则为来自各地的游客带来福建特色的海洋文化数字光影互动体验。
新模式:文博精品“触手可及”
“我是数字人沈先生,字仲康,侯官县人,我是脱胎漆器的创始人。”在位于鼓楼区朱紫坊的沈绍安漆艺博物馆,脱胎漆器创始人沈绍安以数字人的形象出现,为大家娓娓道来漆艺的传承故事,让游客眼前一亮。
记者在现场还看到,屏幕上,通过数字化技术动态还原漂漆流程,视觉呈现上颜色更亮眼,还融入了互动、点化纹路的过程。
“数字化技术能够更精准、全面地记录和保存漆艺图样,避免其在时代变迁中流失,并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推动传统漆艺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沈绍安漆艺博物馆馆长施丽玲介绍,它促使博物馆更加积极地拥抱新技术和新观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展览和收藏模式,而是主动参与到文化创新的实践中,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动力。
数字技术也推动着博物馆从“橱窗解说”到“时空漫游”的策展革命。福州市博物馆的“数字多宝阁”里,清康熙黄釉青花葫芦瓶在屏幕上旋转,轻点屏幕,它便会“开口说话”,文物的高清图片、身份信息一览无余。闽侯县博物馆的考古体验游戏一体机则让观众们沉浸式担任起考古队员的角色,操作半人高的机器,“挖出”古洋遗址的文物碎片,历史故事仿佛在指尖重生。
修缮后的梁厝街区梁敬玖宅,成为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展示馆,是福州呈现世遗精彩、展现中国形象、弘扬闽都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时空之门”,游客可以在元宇宙的漫游体验中,通过VR全景欣赏中国、福建的代表性世界遗产,重温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福州印记”。
新场景:感受城市文化独特魅力
古老的历史文化地标遇上数字科技,会焕发出怎样的文化魅力?
每到周末,冶山春秋园变得更加热闹。“找到了,可以合成铁块。”在AR元宇宙剧本游“冶山守护者”里,玩家小李化身守护者,在冶山多个景点完成任务。
“这是福州首个景区常驻式AR元宇宙剧本游,将冶山各景点元素以剧情形式串联起来,通过AR技术还原历史文化场景,实现历史可触碰、景点可交互。”鼓楼区文旅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数字技术与闽都文化深度融合,让市民感受城市文化场景不断“上新”。
2024年底开放的福州市少儿图书馆新馆,融合传统阅读与现代科技,设有全息投影营地、玩学益智乐园等互动空间。琴棋书画体验机前,小朋友们手持毛笔,在屏幕上自由书写、随性练习,体验完整的书法创作流程。在VR科普体验角,小学生丁琴琴戴好VR眼镜,“翱翔”在宇宙间,欣赏各大行星。
市文化馆运用智慧教室、智慧黑板、电子班牌、唱吧、朗读亭、大数据屏、艺术慕课屏等数字化设施,打造沉浸式文化空间。晋安文化记忆馆将古厝的传统美学与裸眼3D、全息投影等现代展示技术完美融合,创新性地打造文化物产记忆墙,生动呈现晋安版《清明上河图》。市图书馆云阅读小程序为读者提供了约3.8万册电子书及丰富的期刊、经典讲座视频等数字资源。
此外,“剧游南台”“渔火雄江”等项目被评为福建省数字文旅应用场景示范案例和优秀案例。(记者 燕晓)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