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宁德福安全链条整治互花米草 重现碧海银滩
2025-05-13 09:47:51来源:福建日报编辑:尹小兵责编:

  原标题:“除治+利用+管护”,福安全链条整治互花米草,重现碧海银滩 海岸“治草”记

宁德福安全链条整治互花米草 重现碧海银滩_fororder_a95d24ed-6fc9-44ff-9553-4cec76b25cdd

  初夏,车行福安市,苍翠盎然的红树林点缀着海岸线。海风徐来,白鹭飞掠,一幅人海和谐的生动画卷在眼前铺开。“这两年‘大米草’除了,水质好了,还来了海豚。”福安市溪尾镇溪邳村村民欧增发笑意盈盈。

  欧增发口中的“大米草”指互花米草。这片海域曾因互花米草泛滥而滩涂变硬、物种减少,腐烂的互花米草漂满海面,渔民养殖受影响。

  从互花米草蔓延到碧海银滩重现,福安下了什么功夫?记者近日深入一线,探索当地互花米草整治实践。

  互花米草“退场”

  清晨7点半,52岁的溪尾镇海鱼工作站工作人员赖瑞德骑上电动车,沿着蜿蜒的海岸线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巡护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察看红树林有没有病虫害,二是看看滩涂上有没有互花米草‘探头’。”每趟巡护,赖瑞德需要察看从溪邳村到盐田村6公里的海岸线。

  “边边角角都要检查。”穿上雨靴、拎着锄头,赖瑞德深一脚浅一脚在滩涂中前行,言语间,他发现几株不到20厘米高的互花米草。“别看它现在小,底下的根系已经扎得比较深了。”赖瑞德告诉记者,互花米草耐淹、耐盐,繁殖能力强,成熟的种子脱落后可随风浪、海潮四处漂流,一旦遇到合适的生长环境,就能生根萌芽,加之根系发达,底下栖息的生物无法呼吸,致使滩涂生物种类减少。

  “以前家门口这片滩涂,我们还能养点海蛏、海蛎,一年有约两万元的收入。”随着互花米草泛滥,欧增发发现,滩涂上养殖的海蛏、海蛎不仅长不大,品质还日益下降,“到后期整片滩涂都被‘大米草’霸占,根本养殖不了海产品。”

  互花米草不仅侵占滩涂,也成为不少海上养殖户的心头之患。“腐烂的互花米草在海水冲刷下,容易插在网箱孔上,清理起来费劲。”让溪邳村养殖户陈谢平尤为头疼的是,这些互花米草常常刮伤鱼苗,遇到海水水质不好的时候,鱼苗的伤口就会烂掉。

  “溪尾镇海岸线长18.3公里,滩涂面积6000多亩,但超四分之一被互花米草侵占。”溪尾镇副镇长兰寿弟介绍,作为沿海乡镇,溪尾镇水域面积2.5万亩,许多群众以讨小海、海上养殖为生,互花米草不清除,群众不能安心生产。

  在福安市,下白石、湾坞等6个沿海乡镇、街道不同程度受互花米草影响。2022年,互花米草整治攻坚战在福安市全面打响,溪尾镇互花米草肆虐难题迎来转机。

  “10台挖掘机挖到滩涂底下50厘米左右,深翻深埋,对于长在红树林底下的互花米草,采取手工拔除。”赖瑞德介绍,历时一个多月,花费200多万元,溪尾镇1600多亩互花米草被彻底清除。

  滩涂重现,欧增发重新在家门口养起海蛏。“清除互花米草并不意味着全面胜利。”兰寿弟说,溪尾镇探索“除治+利用+管护”全链条模式,防止互花米草卷土重来。

  在除治11600多亩互花米草基础上,福安还利用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开展动态监测,实行网格化管理,开展日常巡查和清除,确保除治成果长效化。

  红树林“登台”

  踏着泥,进滩涂。脚下是一株株不到20厘米高的红树林幼苗。“这些苗前年种下时还不到5厘米,精心呵护后定能成为‘海上卫士’。”赖瑞德说。

  做好互花米草除治后续文章,溪尾镇分批次在滩涂上种下上千亩红树林,以维护近海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

  种下红树林,赖瑞德的巡护也多了一项内容——察看红树林生长。“红树林生长缓慢,每次巡护都要格外细心。”在一次巡护中,赖瑞德发现一大片红树林叶子蔫了,于是马上上报。没多久,镇里就请了农科院专家前来把脉。

  钻入红树林,农科院专家发现,红树林枝干处有白色粉末掉落,诊断为飞蛾侵蚀,并给红树林开了“药”。“根据专家‘处方’,镇里用无人机喷洒药物,一段时间后,枯叶掉了,长出新叶。”赖瑞德说。

  随着一棵棵红树林在滩涂中“站稳脚跟”,溪尾镇水质日益向好。舟行江上,碧海中一口口网箱点缀其间。生蚝养殖基地内,陈谢平提起一串生蚝向记者展示:“你看,个头饱满,这几年水质好了,生蚝肉质肥嫩。”靠海吃海,目前,溪尾镇总养殖面积达260公顷,产值9000多万元。

  海豚被誉为“近海生态系统健康指示物种”。近年来,在溪尾镇附近水域,赖瑞德发现海豚愈发频繁光顾。“4月16日,我拍到白海豚在这附近玩耍。”赖瑞德将拍到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获得众多网友点赞。“巡护岸线这几年,我养成了用手机记录分享的习惯。”他说,这些记录是溪尾海域生态向好的最好见证。

  红树林不仅战胜互花米草,还成为一道风景线。据介绍,溪尾镇以红树林生态湿地为核心,开展互花米草除治地生态提升点建设项目,投入200多万元建设溪邳村桥下休闲区及溪邳村海上栈道连接平台、观景平台、塑胶栈桥等,做起渔旅融合文章。(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陈雅芳 李郁 文/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