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漳州芗城:珠里溪重生记
2025-08-28 10:10:40来源:福建日报编辑:尹小兵责编:

  原标题:珠里溪重生记

漳州芗城:珠里溪重生记

改造后的珠里溪

  要让环境好起来、美起来,离不开科学的规划与治理。漳州芗城区天宝镇珠里溪曾经是典型的“黑臭河”,与珠里村美丽的香蕉海景区格格不入。近年来,当地将河道污染治理与景区建设深度捆绑,形成共享共治的河道长效管护机制。

  昔日“臭水沟”,终于蝶变成今朝“风景线”。

  系统治污

  科学规划破解难题

  珠里溪位于芗城区天宝镇珠里村香蕉海林语堂文化园区内,该河道北起珠坑村,西至319国道,全长667米。

  几年前,珠里溪因水体污染严重,被列入国家农村黑臭水体监管清单。溪底淤泥堆积,岸边杂草丛生,蚊蝇滋生,周边群众不得不掩鼻而行。“又黑又臭,生活污水和垃圾比较多。”珠里村村民戴贵林说。

  除了污染问题,河道还存在严重的防洪隐患。2020年8月11日,台风“米拉克”裹挟着狂风暴雨突降漳州,水位暴涨,珠里溪洪流奔涌,千亩蕉园和附近村落遇险。

  解决珠里溪存在的隐患非一日之功。漳州市生态环境局和芗城区政府以系统思维、科学规划为利剑,精准绘制“源头截污、中段净化、末端修复”治理蓝图。

  在治理方式上,村民生活污水先经三格化粪池,再接入管网送到污水处理站;上游企业污水经初步处理后收集纳管进入污水处理厂;末端则利用人工湿地进一步净化水质,处理后的水还可用于农业灌溉,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我们最先推进的是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升级,通过打通‘毛细血管’,确保生活污水应收尽收,从源头上解决污水直排入溪问题。”芗城区天宝镇河长办工作人员韩艺泉表示,系统化治理措施实施后,珠里溪的水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

  多元投入

  长效机制夯实根基

  生态修复是珠里溪治理工程的关键环节。在推进治理过程中,项目规划充分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巧妙融入林语堂纪念馆和乡村元素,实现功能、生态与景观的有机统一,着力打造具有闽南水乡特色的园林景观。

  面积约2075平方米的烟云湖中,种植的碎花狐尾藻、金鱼藻等水生植物成为生态修复的“主力军”。这些植物的根系如同天然过滤器,有效吸收水中的富营养物质。同时,河道沿线科学构建的生态护岸既稳固了岸坡,又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环境。植物与微生物协同作用,持续增强珠里溪的自净能力,减少对外部清理的依赖。

  自然地形的落差也得到巧妙利用。在平缓处,亲水平台向水面延伸;在陡峭处,生态护岸稳固而透绿。项目设计充分融入周边元素,与景区完美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承载着珠里村文化记忆的语堂故居、孝廉文化广场等历史建筑得到完好保留,并被精心融入滨水空间设计中。当地还修建了7.2公里长的生态栈道,形成了一条集防洪安全、生态功能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滨水休闲廊道。

  在资金保障上,政府、景区、村民三方合力出资,引入第三方公司实现长效管理。“珠里村村民按期缴纳生活污水处理费,另外,还有政府投资和景区收益。”韩艺泉表示,景区的收益反哺治理机制,形成“治理—提升—收益—再治理”的良性循环。

  共治共享

  文旅融合绘就新景

  珠里溪的水清岸绿,不仅得益于系统的工程治理,更离不开长效的共治机制。如今,漫步珠里溪畔,时常可见巡河志愿者的身影。

  8月23日一早,志愿者韩明顺和戴贵林照例沿河巡查,仔细检查生态护岸的绿植生长情况,不时俯身清理零星漂浮物。“我们自发组建志愿服务队,分四人一组不定期巡查,发现漂浮物、水葫芦等,立即联系相关责任人处理,一般两三天就能整改完成。”韩明顺说。

  这一志愿者机制是珠里溪治理的创新之举。韩艺泉说,镇里将河道日常维护责任细化分解到户、落实到人,有效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鼓励村民参与河道日常维护,组建环保志愿队伍。如今,不少村民在茶余饭后习惯沿溪散步,既锻炼身体,也顺便查看河道卫生,自觉成为珠里溪的“守护者”。

  治理成效最终体现在乡村发展和社会效益上。如今,焕然一新的珠里溪,有效串联起林语堂文化园、香蕉海等景点,显著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珠里村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观光,让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生活越过越红火。

  “环境变美了,村里的名气也大了。周末经常有人开车来玩,在香蕉林拍照,在溪边散步。村子更有生机,住着也更舒心。”在珠里村经营小卖部的林勇强高兴地说,他的生意比以前好了很多。

  村民们朴实的话语,成为珠里溪治理最真实的“验收报告”。珠里溪的新生,流淌着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温暖底色,也让当地村民幸福感倍增。(记者 苏益纯 通讯员 刘钦赐 文/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