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龙岩长汀:三代人接力种“三代田”
2025-09-22 09:27:37来源:福建日报编辑:尹小兵责编:

  原标题:望天田 生态田 科技田 三代人接力种“三代田”

龙岩长汀:三代人接力种“三代田”

长汀县河田镇远丰优质稻生产基地 (长汀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龙岩长汀:三代人接力种“三代田”

稻浪滚滚的河田镇 (长汀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日,走进长江县河田镇全国种粮大户傅木清的远丰优质稻生产基地,千亩稻田迎来了稻谷成熟、稻香遍野的时节。“下个月就可以收割了。今年烟后稻预计亩产1300斤,比夏季稻产量还要高出200斤。”傅木清站在田埂上,望着秋风吹拂下等待收割的金黄水稻,黝黑的脸上绽放灿烂的笑容。

  从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到土地肥沃的“生态田”,再到科技护航的“科技田”,傅木清一家三代人,亲历了长汀从“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到“山美、水美、田肥、人富”的转变,用实实在在的丰收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

  “望天田”

  在贫瘠土地上艰难求生

  “山上光溜溜,田里都是黄泥沙。下雨时,泥沙往河里冲,河床比田还高。”傅木清的父亲傅美春今年85岁,每当提起过去,他布满皱纹的脸上便写满了辛酸。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汀县河田镇的水土流失状况触目惊心。那时的山被人们称为“火焰山”,近70°C的地表烤得红壤裸露;那时的稻田是“望天田”,一场暴雨就能冲得颗粒无收。“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傅美春守着家里的几亩薄田,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却总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

  “那时候一亩田才收三四百斤稻子,五口人根本不够吃。”傅美春回忆说,最让人头疼的是缺水,因为山上留不住水,田里也十分缺水,为了让水田灌满水,全家人不得不轮着“守水”。“白天守,晚上也守,那时候,为了抢水,乡亲们没少吵架,甚至翻脸。”

  即便守住了水,收成依旧没保障。暴雨一来,田里庄稼就被冲得七零八落,甚至颗粒无收。尽管傅美春很努力,挖鱼鳞坑、编茅草帘、修拦沙坝,但要在贫瘠的土地上收获温饱,实在难!

  恶劣的生态环境引起了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83年,长汀被列为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试点。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5次赴长汀调研,持续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到中央工作后,又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进则全胜,不进则退”。长汀开展了大规模、持续的治山治水和生态修复。

  “生态田”

  从水土治理中迎来生机

  随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持续推进,长汀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攀升。生态环境好了,土地也逐渐肥沃起来。这让外出打工的傅木清看到了希望。2006年,傅木清回到家乡,和朋友在河田镇连片承包1000多亩耕地种水稻。“水多了,土也不跑了,我们才有底气种这么多田。”傅木清笑着说。他还添置了收割机、旋耕机等设备,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种粮大户。

  2008年,傅木清牵头成立远丰优质稻专业合作社,带着乡亲们组团发展。“犁田不用牛,插秧不弯腰,收割不用刀,烘干不看天。”这句顺口溜形象地说出了机械化给农业带来的巨大变革。合作社实现了机耕、育秧、插秧、防治、收割“五统一”,种植面积扩展到6000多亩。2014年,合作社建立了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谢联辉院士的植保团队、谢华安院士培育的优质水稻,成了合作社年年丰产的“秘诀”。2022年,“福香占”水稻在河田镇创下单季亩产670公斤的全省纪录,傅木清承包的6000多亩地,年产值超2300万元。

  “相比过去,现在亩产翻了一番不止!”傅木清蹲下身,抓起一把黝黑的泥土,“你看这土多肥,生态好了,想不丰收都难,这就是绿水青山给我们的馈赠。”

  “科技田”

  智慧农业助力粮田稳产

  “多光谱无人机测出来的处方图,就像医生开的药方。哪里有病虫害,植保无人机就精准打药,至少能减少20%的农药用量。”近日,傅桥正操作着无人机,对将要丰收的烟后稻进行全方位巡查。这个“90后”年轻小伙是傅木清的儿子,他带着智慧农业技术,为家里的“种粮梦”插上了科技翅膀。

  傅桥是听着水土治理的故事长大的,深知好生态背后蕴藏的巨大潜力。毕业后,他先在福州农企研学,2016年,他带着“联农带农”的想法回到家乡,和伙伴们创办长汀县十八乡农业专业合作社,目标直指村里的撂荒地。

  在河田镇罗地村,180亩曾经长满杂草的撂荒地,在傅桥的努力下,仅一个多月就成了“智慧粮仓”。田里布满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湿度、温度、水质,田间高清夜视摄像头24小时值守。在合作社智慧农业中心,屏幕上的数据跳动不停。“一旦湿度低于最优值,系统就会报警,我们可以及时精准补水。这是‘监测—分析—响应’的闭环,比老一辈‘看天吃饭’科学多了。”傅桥介绍。

  今年,合作社引入的“优质稻全产业链智慧管理平台”,更是让种植计划与气象、土壤数据精准匹配。“每一株稻子都在最适宜的环境里生长,亩产轻松过千斤。”傅桥说,整个种植模式成熟后,产量会更高。“好生态打底,科技来帮忙,产量自然往上走。”

  如今,傅桥的合作社成了长汀“科技复垦”的标杆。“下一步,我们想把这‘科技田’做成样板,带着更多的年轻人一起干。”他的眼里,闪耀着对未来的憧憬。(记者 罗小春 徐士媛 通讯员 张春槐 严庆锋)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