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巨人”复兴号列车疾驰在兴泉铁路沙县特大桥上。 曹刚 摄
近日,记者走进三明安德凯重工的生产车间里,一段段加热好的钢铁原材料通过自动输送带,进入数字化锻造设备加工成型后,变成组装履带链条的重要零部件。安德凯重工董事长林飏指着墙上“泉三高端装备产业链循环示意图”介绍,从锻件的生产组装,到废料的循环再生利用,4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生产成本持续降低,在闽西老工业基地串起一条“四轮一带”循环产业链。
2022年12月30日,随着一声汽笛穿透戴云山脉的晨雾,兴泉铁路全线贯通。这条北接京九、南抵泉州的“钢铁长龙”,结束了德化、清流及江西石城等8个闽赣革命老区不通铁路的历史,更以464公里的蜿蜒轨迹,在八闽大地上编织出一张山海联动的经济网络。
物流升级激发新动能
今年7月1日,兴泉铁路明溪站开通货运功能。这一举措每年可为区域降低物流成本超亿元,让明溪站成为革命老区对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支点。
福建省盈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厂长黄昌林向记者算了一笔账:“相比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方案使单车物流成本降低12%,时效提升20%,全年预计可为我们节约运输费用近百万元。”更关键的是,企业产品销售半径也从300公里延伸至1000公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在宁化站,宽敞的货场里整齐堆放着砂石、建材等货物。“从每天装一批6个车,到每天两批30个车,铁路运输释放的效能远超我们想象,不仅运得多,还跑得快。”中志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志坚感慨地说。自兴泉铁路开通后,宁化等地货物可以通过铁路运输,接轨鹰厦铁路,远销合肥、武汉、深圳等地,运输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对于泉州的民营企业而言,兴泉铁路带来的“物流红利”更为显著。以2024年7月开通的泉州—西南地区班列(下称“西南班列”)为例,作为福建省首趟“白货班列”,该班列由惠安黄塘站始发,直达重庆、成都,为泉州这座千年商埠串起了一条连接内陆、通达欧亚的钢铁纽带。
“兴泉铁路全线贯通加上西南班列的开通,让泉州向西南地区运送货物的时间从十天半个月缩短至五六天。”黄塘站党支部书记黄小烽介绍,目前,西南班列两天开行一列,运输时长由原来的近170小时大幅缩短至56个小时,货种涵盖纸制品、洁具、饮料、食品等多元品类,覆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泉州联通内陆、辐射西南的重要物流通道。
凭借稳定的时效和显著的规模效应,铁路运输大幅降低了区域综合物流成本,为沿线城市及周边地区企业深度参与国内经济大循环开辟了高效路径,为泉州制造、三明农产品等“福建好货”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有力带动了闽赣与川渝经济圈的产销对接。
“我们切实感受到了铁路运输的优势。”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仓储物流采购副总经理叶志阳表示,自2024年9月尝试通过西南班列运输后,企业便尝到了甜头。“铁路运输价格稳定,不受淡旺季波动影响,真正实现为企业降本增效。”今年4月起,恒安集团将输往川渝的货物全部切换成通过铁路运输。截至8月14日,集团已通过西南班列发运货柜超千个,发货量超10万立方米,货损率仅万分之一。
如今,兴泉铁路的“加速度”仍在刷新。据悉,今年第四季度开始,铁路部门已将西南班列开行时速从80公里提升至120公里,并计划于明年一季度将运行模式调整至每天一列。更快的时效、更优的服务,将吸引泉州乃至福建地区更多的白货货源搭乘,为生产制造企业降本增效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景区串联注入新活力
兴泉铁路不仅是一条经济动脉,更以33个站点将闽赣景区串珠成链,织就山海文旅长廊。沿线地方和城市“抱团”出圈,将生态优势、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一批优质旅游线路应运而生。
清流县红军标语遗址、明溪县滴水岩红军战地医院旧址等红色地标,德化石牛山、安溪清水岩等自然人文景点,皆因这条“钢铁丝线”紧密相连。
“以前,清流去泉州只能自驾或坐大巴。兴泉铁路开通后,游客可以乘坐动车直达清流站,这里距离龙津镇的拔里·集美时田园综合体仅10分钟车程。”清流县龙津镇党委组织委员肖映彬告诉记者,交通的便利吸引厦门、泉州的游客纷至沓来。清流站还动态优化安检通道、加派引导人员,并完善公共交通接驳,让旅客往来更便捷高效。
“兴泉铁路的开通,也方便我们去外地推荐清流美食、名特优产品、文旅产业等,提高清流的知名度。”肖映彬说。铁路带来了游客和商机,更圆了老区人民的期盼。
三明大田县是福建美人茶的核心产区,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40亿元。兴泉铁路开通后,茶叶外运的成本减少了一半。深耕茶叶销售的张香春,每个月都会去上海进行业务交流:“之前从三明去上海,要到泉州或厦门中转,现在可以直接在永安转乘,时间缩短了半天。”
以兴泉铁路为纽带,大田让茶叶走出大山,也让无数旅客走进大山。2023年11月,张香春成功推动上海一家企业与大田县前坪乡政府合作,打造融合美人茶生产、观光和康养基地等多个板块的“茶旅融合康养项目”,预计每年接待游客能力可达1.5万人次。
大田县不但以美人茶为主导,开辟了特色农产品和文旅、茶旅、森林康养等生态旅游项目,还持续完善茶舍、民宿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游客的多元体验。2024年,大田全县国内旅游人数384.50万人次,同比增长14.7%;国内游客旅游消费32.02亿元,同比增长14.9%,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兴泉铁路贯通后,从五湖四海来体验德化白瓷的游客更多了,我们陶瓷生活馆每天接待的游客量明显增加。”在顺美陶瓷总经理郑鹏飞看来,铁路的开通为德化的文旅插上了一双翅膀。兴泉铁路将泉州沿线的德化瓷、安溪茶、永春香串联成“瓷茶香韵线”,为泉州文旅市场注入新活力。
围绕“山海闽西南·一路山海一路歌”主题,三明正以泉明山海协作为契机,在泉州等地开展文旅宣传推广活动,推出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两地还建立职工疗休养山海协作机制,人员往来频繁。今年以来,三明赴泉州疗休养133批次1467人,泉州到三明疗休养53批次2022人。
一串串数字背后,是山区群众对便捷出行的迫切需求,更是兴泉铁路打通“山海阻隔”的民生实效。清流的红色文化之旅,大田的绿色康养之旅,德化的白色陶瓷之旅……兴泉铁路让游客“坐着动车游多彩八闽”成为可能,也让沿线县域的文旅资源真正“活”了起来。
产业联动构建新格局
“大动脉”贯通了,“血液流动”更通畅,“造血功能”也更强了。随着兴泉铁路的辐射和带动,区域协作明显加强。近年来,三明市积极把握沪明对口合作、泉明山海协作和对口支援等多重机遇,持续深化区域共建,加快构建“优势互补、产业共兴”的协作新格局。
2023年11月,省委、省政府明确泉州与三明建立对口协作关系。山海携手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首批入驻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的8家铸造企业之一,安德凯重工之所以从泉州来到三明,正是看中了这里的资源优势——三明作为老工业基地,具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是全省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
“每个月,我们要消耗3000至5000吨不同规格的特种圆棒,在三钢周边布局机械装备产业,不仅可以享受到运费、原料等方面优惠,还能够享受全流程、一站式的配套支持服务。”三明安德凯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飏介绍,相比此前,每吨钢材的运费成本可以节约65元。
安德凯入驻后,又陆续吸引了恒升底盘、华力重工、明泉重工、南益机械等企业入驻,从锻件的生产组装,到废料的循环再生利用,这几家机械加工企业凭借各自优势,围绕“四轮一带”产品逐步形成相辅相成的循环产业链条。
产业园不仅是企业集聚的载体,更是未来工业发展的共创平台。三明和泉州两地聚力打造一批山海协作特色园区平台,推进2025年首批泉明山海协作特色小微产业园合作共建签约,4个小微产业园成功签约。
两地共谋产业协作新高度,促进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纺织等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配套。整合两地创新资源,共建科技创新联合体,为山海产业融合提供支撑。
沪明合作也在不断结出硕果。“6月25日在浙江义乌推介会上,我们与上海花儿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下了75万公斤的西际蜜橘订单,75万元订金已打到农户账户上。”三明市三元区西际村党支部书记余扬炳介绍。近年来,三明市农业农村局持续在上海、泉州、义乌等地举办“绿都明品”系列推介活动,通过高频次、高精准度的展销活动,推动农特产品依托兴泉铁路这条交通大动脉走向全国。
为进一步打通三明农产品入沪通道,三明积极组织参加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五五购物节”等重大活动,推动560多款农特产品进入上海48个重点销售渠道,其中25款入选2024年度上海市“百县百品”推荐目录,农产品在沪销售额累计突破5亿元。与此同时,农业科技合作稳步推进,新建3个农业科技工作站,成功引进旱稻、茄子、西红花等35个上海优质农业新品种,实现“上海种子”在三明大地“开花结果”。
从山区县通动车到白货班列联通西南,从特色产业“出圈”到文旅市场升温,兴泉铁路正以钢铁之躯,架起联通内陆、辐射沿海的“经济桥梁”。这条铁路的意义,远不止于缩短了几小时的行程,更在于它打破了地理的阻隔、资源的壁垒,让山区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沿海的开放基因激活内陆市场,推动沿线城市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报业集团记者 陈楠 谢玉妹 肖晓敏 通讯员 张海根)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