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南平延平立足地域特色 走出影视产业差异化发展之路
    近几年,在影视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延平积极抢抓风口,竞逐光影赛道:自2023年以来,已有《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幸福草》《猎罪图鉴2》《回来的她们》等20余部影视作品将这里作为取景地。
  • 福州新区:沿江向海 “新”潮澎湃
    十年向新而行,截至2024年福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300亿元,同比增长7.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8%,增速均高于全市20%以上。成为引领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 朱子文化 在福建“活”起来
    对于福建人来说,孩童嬉戏跑过的公园,狼吞虎咽吃下的一碗面,经过祖祠时偶然抬头看到的家训,也许都跟朱熹有关。在这里,朱子文化融于山水之间、烟火味里……
  • 宁德霞浦:以景醉人 以诚留客
    近年来,霞浦县着力推动文旅产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让游客“愿意来、待得住、想常来”。
  • 福马“小三通”暑期客流量破2万人次
    随着福州打造福马“同城生活圈”先行先试第二批政策的落地,福马两地人员交往更热络,经贸合作更密切,文化交流更频繁。
  • 福建:乡建乡创 一场田园追梦
    在田园追梦中,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在大陆找到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答案;在乡村振兴中,越来越多的“福建样本”提供了“基层治理”的新路子。
  • 厦门:“两新”融合 鹭岛争先
    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厦门城市综合创新实力由点的突破迈向系统性提升。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中,厦门三年上升31位,跃升至第72位。
  • 龙岩市培斜村:校村合作带来发展新动能
    今年上半年培斜村接待游客总量18万人次,同比增长5%;实现旅游总收入1800万元,同比增长6%。“培斜热”的背后,涌动着校村合作带来的发展新动能。
  • 近年来,厦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建强高能级科创平台、促进企业协同创新、加强产教科教融合上探路先行,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 从粮食入库登记,到检斤、验质、入仓、结算、储藏、出仓,大埔中心粮库的物联网设备自动进行数据采集和传输,全流程清晰可见……这是漳州市云霄县粮食储备体系迈向现代化、智能化的生动缩影。
  • 在石狮市海洋生物食品园区,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所属的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研发平台稳步开展试运营,所有设备已调试成熟,成为连接实验室与产业的关键桥梁。
  • 从农村校成绩跃升到城区学校师资合理分配,龙岩连城全域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有效破解教师流动体制机制障碍,构建起“县级统筹、学校自主、有序流动”的教师管理新生态,为区域教育公平注入制度性动能。
  • 南平:改革创新 “绿”能澎湃
    立足“绿”的优势,南平明确目标任务:打造绿色产业发展高地、新时代山区深化改革先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对台合作品牌、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样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标杆、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 宁德周宁:碧水“流金”富山乡
    凭借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禀赋,宁德市周宁县充分挖掘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等资源,将生态好水转化为发展“活水”,探索出一条“以水为媒、生态富民”的发展新路。
  • 8月27日,全国首个河湖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福建省(泉州)河湖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在永春县投用,是福建在探索水生态资源市场化、价值化、数字化运营上的创新成果,打通“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转化通道。
  • 近年来,漳州芗城区天宝镇将河道污染治理与景区建设深度捆绑,形成共享共治的河道长效管护机制。昔日“臭水沟”,终于蝶变成今朝“风景线”。
  • 今年以来,泉州把2017年提出的、至今成效显著的“生态连绵带”建设作为落实构建“从山顶到海洋”保护治理大格局的主线,持续提高生态蓝绿本底“含金量”,形成“山—城—江—海”生命共同体示范样板。
  • 今年来,建宁县政府委托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联合相关机构开展建宁梨产业绿色低碳体系创建,通过搭建绿色低碳果园评价体系、开展绿色种植技术评价及产品碳足迹核算,创新提出“建体系+评技术+算碳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