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福建频道消息:改革开放40年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年年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如今,福建省正在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扎实迈进。近日,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发布福建民生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总结福建省在改革开发40年来取得的变化。
一、居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
改革开放40年来,福建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提升。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2017年的16335元,增长117.4倍,年均增长13.0%,比全国平均增速高0.5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相比,2017年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1.22倍,比1978年的1.03倍高出0.19倍。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71元增加到2017年的39001元,增长104倍,年均增长12.7%,比改革开放前26年(1952-1978年)年均增幅高7.8个百分点。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在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收入来源逐步趋向多样化。
(一)在农村,体制变更促进了农民收入多元化增长
一是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主体。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村工业快速增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416元,比1998年增加6514元,年均增长11.7%,比同期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幅高2.3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从1998年的30.6%提高到2017年的45.4%,是带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是经营净收入呈现阶段性增长。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户家庭经营净收入所占比重呈下降态势。但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以来,现代化农业及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在市场导向作用下,多种比较效益高的名特优新产品,如茶叶、食用菌、水产品等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农民经营效益明显增加。2017年,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6276元,比2005年增加3952元,年均增长8.6%,明显高于1998-2005年年均3.9%的增速。
三是财产净收入所占比重稳步提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土地资源得以盘活,农民充分享受土地流转的增值收益,财产净收入稳定增加。2017年,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90元,比1998年增加251元,年均增长11.1%,比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1.7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从1998年的1.3%上升到2017年的1.8%。
四是转移净收入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农民进城务工队伍壮大,寄带回收入增加;多项惠农政策补贴政策相继落实,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深入推进,带动农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353元,比1998年增加2127元,年均增长13.1%,比同期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高3.7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从1998年的7.7%上升到2017年的14.4%。
(二)在城镇,市场经济活力增强拓宽了居民收入来源渠道
一是工资性收入持续占据居民收入主体地位。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居民就业形势不断向好,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建立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连年提高,工资性收入持续占据居民收入主体地位。2017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3886元,比1998年增加19177元,年均增长8.9%,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61.2%。
二是经营净收入快速增长。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高涨,小微企业、孵化机构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5159元,比1998年增加4798元,年均增长15.0%,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5.1个百分点;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998年的5.6%上升到2017年的13.2%。
三是财产净收入成为可支配收入增长的有益补充。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健全,金融产品创新加快,金融投资渠道拓宽,居民投资理财意识提高,逐步将中长期储蓄转为各类投资,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较快增长;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房产租金收益增加,也促进了居民财产净收入增长。2017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4579元,比1998年增加4351元,年均增长17.1%,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7.2个百分点;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998年的3.5%上升到2017年的11.7%。
四是转移净收入持续平稳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市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覆盖面不断扩大,补贴标准逐步提高,城镇居民转移净收入平稳增长。2017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5377元,比1998年增加4231元,年均增长8.5%,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3.8%。
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消费品市场从供不应求向品种丰富、供应充足转变,城乡居民消费层次从“量”的满足向“质”的追求转变,消费需求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变。
(一)在“吃”上求质
居民食品消费水平显著提高,饮食结构不断改善,食品消费质量持续提高。2017年,福建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分别为8552和5162元,分别是1978年的45.7和66.2倍,年均增长分别达10.3%和11.4%。
一是饮食结构改善。居民食品消费实现了以粮食等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主食型”向动物性食物和食粮为主,追求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的膳食营养结构转变,膳食结构更趋科学合理。与1980年相比,2017年福建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明显下降,人均肉类、禽类、水产品类和蛋类消费量显著提高(见下表)。
1980年和2017年福建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主要食品人均消费量对比
二是加工食品消费增加。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提高,糖果糕点、即食产品、饮料等各种休闲零食大量进入市场,食品消费更趋休闲、便利。2017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糖果糕点类支出和饮料烟酒类支出158.9和814.3元,分别比1980年的5.4和15.6元,增长28.4和51.2倍,年均增长9.6%和11.3%。
三是在外饮食成为常态。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观念转变,生活节奏加快和女性职工、双职工家庭增加,居民家庭在外饮食成为日常,各大菜系、异国风味跨越了地域限制,极大丰富了餐饮市场。2017年福建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消费1383和262元,分别是1993年的18.1和14.8倍,年均增长12.8%和11.9%,占食品支出的比重分别由5.5%和2.7%上升到16.2%和5.1%。
(二)在“穿”上求美
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服装市场供应丰富,各种款式、花样、风格服装琳琅满目,居民求美求新意识增强,着装呈现出时装化、时尚化的特点。2017年,福建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服装支出分别为1348和631元,是1978年的47.8和48.4倍,年均增长10.4%和10.5%。
一是衣着消费向成衣化转变。改革开放前,着装以购买衣着面料加工为主,改革开放后衣着面料消费逐年减少,服装消费呈现出成衣化的特点。2017年,福建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衣着面料支出占服装支出的比例分别由1993年的14.9%和33.4%,双双下降到0.3%。
二是服装材质从单一向多样转变。改革开放前,衣着面料主要是棉布,198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棉布消费量为3.2和3.75米,占面料消费量分别为48.8%和82.6%,毛呢绸缎等被视为奢侈品。改革开放后,衣着面料向毛、麻、丝织品、呢绒、绸缎、裘皮制品等多种中高档面料转变。
三是单纯着装向配套穿戴转变。人们对穿着的概念不再是单纯的衣裤鞋帽类,各种追求时尚、潮流的配饰成为穿戴时尚。如围巾、领带夹、胸针、发卡、链坠、首饰、手表等,穿着更注重配套穿戴。2017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配件类支出37.9元,首饰及手表类支出163.5元,而在1995年仅分别为5.4和24.6元。
(三)在“住”上求好
在农村,农民住房面积变大,设施变全,功能变强。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前的土坯墙草顶房、瓦顶房所剩不多且多数空置,排排砖瓦房、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水冲式卫生间、燃气煤气灶具进入寻常百姓家,住房条件改善成为新农村建设最鲜明的写照。2017年,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68.0平方米,比1983年增加57.6平方米;人均住房维修管理支出为451元,是1983年的19.1倍;农村居民家庭独用自来水、独用厕所的普及率分别达93.9%和94.2%;居民炊用燃料中电、液化石油气和管道煤气的使用率达77.6%,比1990年提高54.2个百分点。
在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呈现以下三个变化:一是居民自有住房拥有率大幅提高。改革开放前,城镇工薪阶层以租住公房为主,设施简陋,居住拥挤。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后,商品房大面积建设并开始销售,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拥有率大幅提高。2017年,福建省城镇居民自有房比例达80.1%,比1983年提高61.9个百分点。二是住房条件实现巨大变化。商品房的开发建设,实现了自来水、液化石油气或管道燃气和独立卫生间等基本生活设施普遍入户,居民住房条件实现巨大变化。2017年,福建省城镇居民家庭独用自来水、独用厕所的普及率分别由1983年的66.7%和32.4%提高到了99.6%和96.9%;炊用燃料中使用电、液化石油气和管道煤气的比例高达97.4%。三是住房改善型需求逐步释放。居民收入提高使电梯房、大户型、高档小区及别墅等改善型需求逐步得到释放。2017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3.4平方米,比1983年增加36.7平方米。居住条件改善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房屋装修,从简单的上漆刷粉到风格多样、成套家具、品牌建材的整体设计,居民房屋装修支出迅速上涨。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维修管理支出673元,是1983年的291倍。
(四)在“用”上求新
随着技术进步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普通家庭拥有中高档消费品数量迅速增长,居民生活条件日新月异。2017年,福建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分别为1478和721元,是1978年的61.8和107.8倍,年均增长11.2%和12.7%。
改革开放初期,最能体现居民生活水平的生活用品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截至1980年底,福建省城镇和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自行车101.0辆和16.0辆,缝纫机73.0架和20.5架,收音机64.0台和19.3台,手表214.0只和71.2只。80-90年代,以彩电、冰箱和洗衣机为代表的小家电迅速普及,人民生活开始变得多姿多彩。截至2000年底,福建省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28.07台、冰箱87.80台、洗衣机93.20台、电炊具113.87台,分别比1985年底增加104.07台、77.80台、61.2台和83.87台;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分别拥有彩电73.02台、冰箱19.40台、洗衣机35.55台,比1990年底增加68.02台、18.40台和31.55台。
进入新世纪以后,空调、电脑和移动电话相继进入普通家庭,人民生活更加舒适便捷。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空调171.06台、电脑89.17台、移动电话251.99部,分别比2000年底增加127.53台、77.7台、201.59部;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空调65.31台、电脑33.99台和移动电话252.55部,分别比2000年底增加63.66台、28.22台和232.39部。
(五)在“行”上求便
福建省高速公路和动车东西贯通、南北交错,空中航线四通八达,交通通行时间大大缩短,人们出行获得极大便捷。2017年,福建省交通旅客周转量1086.22亿人公里,是1978年的30.4倍;铁路营业里程3187公里,是1978年的3.16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039公里,是1997年的53.6倍。城乡客运一体化迅速推进,2014年底已实现“村村通客车”。同时,城乡公交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据住户调查,截至2017年底,城镇和农村分别有97.7%和68.8%的调查户能便利地乘坐公共汽车,分别比2013年底提高1.5和13.2个百分点。
从家庭交通工具看,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家用汽车逐步升级,是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又一象征。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36.3辆,比2000年底增加35.9辆;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7.8辆,比2005年底增加17.0辆。
(六)在“享”上求悦
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条件带动了居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居民通过购买文娱用品、参加各种文娱活动来愉悦身心,电影、话剧、歌剧、音乐会、演唱会等文化消费支出高速增长,美容美发、足浴、按摩、KTV等多项服务性消费为人们缓解压力放松自我提供更多选择,也是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表现。2017年,福建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1043和264元,分别是1978年的53.4和88.3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分别达11217和5180元,而在1978年仅为8和3元。
同时,旅游消费日渐兴盛,周边游、乡村游、主题游热度不减,出境游领略异国文化风光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时尚,也是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表现。2017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团体旅游、景点门票支出和旅馆住宿支出603.2元,是1995年38.6元的15.6倍。
(七)在“育”上求成
社会进步使人们更加重视子女教育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幼儿早教、儿童各类才艺培训班、课外辅导班、成人再教育、兴趣班等成为时兴,居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2017年,福建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分别达1441和910元,分别是1985年的142.3和200.9倍。人均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高学历群体持续扩大。2017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75.10万人,是1980年3.86万人的19.5倍;在校研究生数4.76万人,是1980年261人的182.4倍;人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7.5年提高到2017年的10.4年。
(八)在“体”上求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保健意识不断提高,2017年福建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由1978年的3和0元分别增加到1235和907元。居民健身需求增加,全民健身工程深入推进,城乡居民生活区域的体育设施不断完善,新建扩建健身路径、体育公园进度加快。据住户调查,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分别有84.9%的城镇调查户和68.3%的农村调查户所在社区有健身器材,比2013年提高8.2和18.9个百分点。同时,人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福建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82年的68.5岁提高到75岁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时间的分配和使用更倾向于享受生活。越来越多人将琐碎的家务琐事交给卫生工和保姆,时间和收入的分配上更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2017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家政服务支出86.7元,而在1995年仅为6.5元,年均增长12.5%。
三、居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基础设施不断健全,民生服务全面推进,居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尤其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致力于积极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公共服务朝着更加健全、更加优质、更加公平的方向稳步推进,民生环境持续优化。
一是社区环境更加舒适。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社区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城镇,社区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据住户调查,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已有超过95%的城镇调查户所在社区饮用水经过集中处理,社区主要道路以水泥或柏油进行路面硬化,社区垃圾集中处理,社区道路设置有路灯。在农村,农民生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截至2017年底,超过9成的农村调查户所在社区主要道路设有路灯,社区主要路面以水泥或柏油进行路面硬化,社区垃圾能集中处理;77.2%的户所在社区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
二是消费环境更加便利。商贸市场体系不断健全,集市、超市、便利店迅速扩张,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成效卓著,人民生活更加便利。据住户调查,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分别有92.5%和47.4%的城镇住户和农村住户到最近集市的距离在2公里以内,比2013年提高4.9和8.3个百分点。当前,互联网和大数据正在推动城市向更加智慧的方向发展,人民生活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购物日趋常态化。2017年,福建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网购支出640和122元,比2009年增长19.9和83.3倍,年均增长46.3%和74.1%。
三是通信条件更加顺畅。特别是进入1990年代,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创新和网络的发展带来了通信方式的变革。从信函、电报到固定电话、传呼机,再到大哥大、智能手机。通过网络,以电脑和智能手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方式,正在把通话、视频等多功能通讯方式合为一体,大大缩小了时空距离,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方式。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分别有98.2%的城镇调查户和94.6%的农村调查户所在社区已经接入宽带,福建省设有移动电话基站23.12万个,比2002年增长28.8倍。
四是教育资源分布更加均衡。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免学费制度全面执行,同时,教育资源分布更加均衡。据住户调查,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分别有99.1%的城镇调查户和81.5%的农村调查户所在社区上幼儿园或学前班便利,有99.7%城镇调查户和76.7%的农村调查户所在社区上小学便利,均比2013年有所提高。
五是医疗服务惠及面更广。我国医疗技术显著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更加优质,医疗领域改革有序有效推进,医疗服务重心下沉,惠及面更广。据住户调查,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分别有87.8%的城镇调查户和88.1%的农村调查户所在社区设有卫生站(室),分别比2013年提高1.9和6.3个百分点。
六是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基层文化机构和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层文化活动补助力度加大,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据住户调查,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有71.1%的农村调查户所在村有政府组织的文化服务。据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统计,2017年,福建省在农村乡镇、村共放映电影18.05万场次,比2009年增长47.8%。(供稿 文/图 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