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福州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活动在福州举行 摄影 王礼林
国际在线福建频道消息(王礼林):6月8日,在全国第十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人民日报》重刊习近平总书记17年前所作的《〈福州古厝〉序》,“福州古厝”一时成为热词。7月28日,“福州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活动在福州举行。来自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日本、以色列及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部分城市代表和各界人士,齐聚福州,围绕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与利用进行深度交流研讨。
据悉,该论坛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指导,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举办。现场,还举行了郭旃等15位福州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专家顾问聘任仪式、《福州古厝》修订再版发布仪式及发布了《“福州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福州宣言》。
现场发布了《“福州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福州宣言》 摄影 王礼林
据主办方介绍,2002年,福州市知名文物学者、曾任福州市文物局局长的曾意丹所著的《福州古厝》一书出版。该书序言以深邃的思考、生动的笔触,深刻揭示了戚公祠、马尾昭忠祠、林文忠祠、开元寺等古建筑的丰富文化内涵,作出了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文脉的重要论断,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人文环境保护同等重要的关系。在今年6月8日——2019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人民日报》重刊了《〈福州古厝〉序》,这对于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保护好自然遗产,更好传承文明、增强文明自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为了在新时代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福建特举办“福州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论坛”,围绕“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主题,以古建筑保护为切入点,延展到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复兴,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进行交流对话、考察研讨。
现场举行了《福州古厝》修订再版发布仪式 摄影 王礼林
在主论坛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会长郭旃,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联合国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主席伍江,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以色列政府文物管理局保护部原主任乔拉·索拉(Giora Solar),日本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家委员会副主席、日本地方政府文化遗产和历史城镇理事会主席苅谷勇雅(KARIYA Yuga)等国内外权威专家,分别以《古厝保护的普遍性意义和原则中的真实性与“原状”》《历史街区保护与有机更新》 《未被认定为古迹的常规城市建筑保护的困境》《日本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社区营造》为题,作主旨发言。
当天上午,主办方还发布了《“福州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福州宣言》。福州市会同与会32个城市代表和中外嘉宾,就保护文化遗产、保存城市风貌、传承传统文化等重要问题达成一系列共识,承诺并倡议: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统筹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工匠”精神和“绣花”功夫,采取科学的保护方法,通过微改造等多种方式,留下记忆,留住乡愁;秉持保护优先、强化管理的理念,加强地方立法,健全长效机制。
现场举行了郭旃等15位福州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专家顾问聘任仪式 摄影 王礼林
当天下午,主办方还分别在福州鼓楼区朱紫坊38号古民居、台江区上下杭永德会馆、永泰县同安镇爱荆庄、连江县丹阳镇三落厝、马尾区马尾造船厂等5个场地,举办了以“历史·文脉”古厝保护与利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记忆·乡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延续·新生”传统聚落保护与活化、“留存·弘扬”船政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为主题的5个专题论坛。专家们就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船政工业的保护与利用展开深入广泛的讨论和对话。
据了解,福州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20年还将承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目前福州有不可移动文物47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1处;有3个历史文化街区,8个历史文化风貌区,13个历史建筑群,23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6个传统村落,754处历史建筑。
这些年保护文化遗产福州一直在行动。如,福州先后公布实施了《福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管理条例》《福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完成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两山两塔两街区文化遗产保护特区保护规划》等保护规划编制及福建船政建筑等数十处重点文物修复工程,打造了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三大历史文化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