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厦门高效推进机构改革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 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效率
2020-10-28 10:33:41来源:厦门网编辑:尹小兵责编:胡晓萌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江海苹 通讯员 李忠 罗雪光)今日之厦门,已成中国重大改革先行政策密度最高、力度最大、措施最集中、效果最突出的系统集成地之一,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两岸融合发展的第一家园、中国营商环境最佳城市之一,拥有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众多城市名片……

  这一切,形象地展现了厦门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机构改革后,聚焦新时代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党政机构职能体系,取得的丰硕成果。

  近日,记者从中共厦门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委编办)获悉,厦门已高质量完成中央、省委关于深化地方机构改革的各项部署,构建权威高效运行顺畅的党委领导体系,实现党委对重大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全域覆盖。因地制宜完善了具有厦门特色的政府组织架构,强化公共服务,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为厦门率先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坚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高站位谋篇布局 倾力绘制厦门机构改革蓝图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

  2019年,厦门在地方机构改革中呈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以高度自觉的政治站位、敢于负责的使命担当、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围绕服务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旗帜鲜明将党的领导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科学合理绘制施工蓝图是机构改革工程的关键。厦门强化组织领导,第一时间成立了市委机构改革工作协调小组,统筹谋篇布局,高位谋划推动,为全市机构改革绘制蓝图。

  在改革的关键环节把好关口,凝聚合力。成立人员转隶、国有资产、纪律保障三个专项小组,相关部门支持配合机构改革的组织实施,形成了市委领导、各方联动的强有力机构改革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改革任务。为了最大程度减轻改革阻力,在改革过程中,市委编办积极向中央编办、省委编办请示汇报,在短时间内明确改革重点,缩短方案修订时限。通过召开业务座谈会、政策解读等方式,加强向下业务指导,确保区级机构改革部署安排落实到位。实施改革方案期间,强化部门沟通协调,上下沟通顺畅,形成改革共识。

  改革中,厦门坚持法治思维,为机构改革打好“地基”。出台《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涉及厦门地方性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职责调整问题的决定》《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机构改革涉及市政府规章规定的行政机关职责调整问题的决定》等规定,确保改革各项工作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

  为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市委编办针对“各区重点围绕是否按照规定设置机构、开展‘三定’工作”“市直部门重点围绕部门机构运行是否顺畅、人员转隶是否到位、职责分工是否明确”等一系列问题,还精心组织开展市区机构改革调研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激活内生动力 提升“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活力

  厦门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围绕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强化相关部门招商引资的职能和力量,激活部门内生动力,提升“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的活力,取得显著成效。

  据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机构改革后,我们以‘业务、数据、应用’为主线开展信息化整合工作,将原规划、国土、林业、海洋的25个系统整合为1个系统,通过业务重塑、数据融合、应用整合,打造项目高效审批、资源高效配置、空间高效统筹的自然资源一体化信息平台,89个审批事项全部整合进一体化系统,用一个系统管理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项目建设节约时间,有效促进出让用地早开工、早投建。”

  “一个数据平台”,是市资源规划局在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探索创新工作体系的缩影。

  在全国率先推出极限式“交地即交证”举措;创新开通“服务项目落地绿色通道”;转变工作作风,从“你找我”变“我找你”、从“你上来”变“我下去”、从“跑多趟”变“不用跑”、从“没法办”变“能办成”;当好土地资源“好管家”,打出招商服务组合拳,变“以商选地”为“以地等商”……面对机构改革后的新使命、新工作,市资源规划局不断激活内生动力,走自然资源管理新路子,有效助力招商引资,为厦门引来“金凤凰”。

  不仅是市资源规划局,厦门因地制宜设置部分具有厦门特色的政府机构,也在机构改革后通过整合优化职责,迸发出新的活力,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随着厦门会展产业服务实体经济作用的日益凸显,厦门市的“旅游会展”已成为厦门千亿产业链之一。2019年9月,厦门市商务局加挂“厦门市会议展览局”牌子,进一步发挥政府对会展产业管理促进作用。据统计,2019年,厦门全市共举办展览236场,总展览面积240.03万平方米;举办会议9978场,参会人数达205.04万人;实现经济效益450.94亿元,同比增长12%。举办国际会议17场,在全国排名第八。

  此外,我市还分别在新组建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设立招商处,统筹全市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招商工作。在火炬管委会经济发展处加挂“招商局”牌子,用于加强高新区招商工作。这些机构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我市“快招商、快落地,促进招商项目落地生根”,为我市高质量发展集聚强劲动能。

  优化职能配置 助力厦门“两高两化”城市建设

厦门高效推进机构改革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 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效率

  ▲机构改革后,我市进一步集中了涉水管理职责,实现城乡供水、污水处理、中水利用一体化,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图为集美许溪灌口段经过治理的溪水变得清澈。

厦门高效推进机构改革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 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效率

  机构改革新组建的市农业农村局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图为翔安区新圩镇面前埔村改造后,村容整洁景色怡人。(本组图/本报记者张奇辉摄)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生活在厦门,市民常年可以看见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享受优良的空气。今年1月22日,厦门被住建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成为福建省唯一获此荣誉的城市。今年1-7月,厦门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六。

  机构改革以来,市委编办不断优化职能配置,同步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实现政事分开,加快形成更健全、更智能、更高效的现代市政基础设施体系,书写高颜值厦门建设管理新篇章。

  机构改革后,市委编办科学界定,按照“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整合优化政府部门职责,整合城市水管理职能,将分散在市水利局的农村供水管理职能、市建设局的农村污水管理职责和节约用水管理职能划入市市政园林局,进一步集中了涉水管理职责,实现城乡供水、污水处理、中水利用一体化。

  去年以来,改革后的市市政园林局着眼围绕“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岛内——抓好市政提升,加强大供水系统建设改造,改善提升排水防涝、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凸显城市特色,提升生态建设水平,抓好筼筜湖片区提升,加快东坪山片区的发展提升。岛外——加强市政道路和市政管网的规划建设,推动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跨岛、跨区域联通,完善污水垃圾处理系统。 2020年3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厦门排名第三。

  串点成线,打造八条乡村振兴动线;典型带动,示范村“一村带一片”;上下联动,试点示范村挂钩帮扶工作……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新组建的厦门市农业农村局也在厦门上演了连台好戏: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着力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和动线建设,“点线面”结合,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乡村振兴的“脉动”更有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正在成为乡村的生动图景。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厦门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505亿元。目前全市有现代农业招商项目110个、总投资221.34亿元。2020年1-6月,乡村振兴千亿投资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38.60亿元。

  从“整合”实现“融合” 组建综合执法队伍破解执法弊端

 

厦门高效推进机构改革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 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效率

  通过机构改革,我市五大领域执法职能进一步归并和整合,大幅度减少执法队伍种类,有效破解执法力量“碎片化”难题。图为执法人员对渔民进行休渔宣传。

  近年来,我市市场监管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全市“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线上线下互通”的“1+X”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新模式初步建立,“一网联动、随机抽查、协同监管、综合执法”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2017年7月,以“建立一套跨部门综合执法机制,开发一个跨部门综合执法平台,打造一支跨部门联动执法队伍”为核心的综合执法“厦门模式”入选国务院批复的“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可复制推广经验”,由商务部、发改委等国家九部委联合印发文件在全国复制推广。2020年,跨部门综合执法典型事迹材料入选市场监管总局《市场监管执法稽查典型事例选编》,并于7月面向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进行了线上巡讲。

  这仅是厦门市推进五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探索实践的冰山一角。2019年,市委编办按照中央、省委部署要求,深化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五大领域综合执法改革,推动执法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从源头上解决执法体系“头重脚轻”、基层执法力量薄弱、“执法力量下不去、查不到、管不好”等问题。

  改革前,厦门市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五大领域共有执法队伍27支,涉及1080项执法事项。市区、部门之间执法队伍、执法范围、管理形式差异较大,队伍分散,情况复杂,存在执法体制不健全、力量配置不平衡、效用发挥不充分等现象。

  改革后,我市五大领域执法职能进一步归并和整合,大幅度减少执法队伍种类,执法队伍精简率达到52%,有力推进行政执法系统从“条块分割”向“统筹整合”改革,从“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转变,有效破解执法力量“碎片化”难题。

  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整合了环境保护和国土、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的相关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执法职责,组建了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以市生态环境部门名义统一执法,实现“一个领域一支队伍管执法”;在文化市场领域,将岛内思明、湖里两个区的文化市场领域相关执法职能交由市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支队行使,统一实行以市级为主的执法体制,有效减少执法层级,避免了多头执法、交叉执法、分散执法。

  调整鼓浪屿综合执法体制,强化管理职责,优化提升对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组建“鼓浪屿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在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相对集中行使市市场监管、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管理、园林绿化、名胜资源保护管理、文物保护、文化旅游等行政处罚权,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职责交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困境。

  创新机制,协同联动,破解执法模式“各自为战”难题。我市采取“制度+科技”手段,建立完善跨部门综合执法机制,打破传统的部门“物理”整合思维定式,在不整合机构的前提下,将市市场监管、商务、农业、海洋发展、卫生健康、市政园林、医保、文旅、烟草专卖等9个部门纳入跨部门综合执法范畴。开发建设厦门市双随机事中事后监管综合执法平台及手机App,集聚各大领域监管执法力量,集中开展专项执法活动,实现“一次检查、多项体检、全面监管”,有效解决了原先执法力量薄弱和执法部门“各自为战”“单打独斗”难题。跨部门综合执法机制建立以来,共开展专项联合执法行动160次,立案查处162件,移送公安部门5件,罚没款总金额970万元,依法查办了一批警示作用较强、影响力较大的典型案件,取得了良好的执法效果和社会效应。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