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舆情智库    
厦门全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引领区
2022-03-24 10:21:06来源:厦门日报编辑:尹小兵责编:胡晓萌

厦门全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引领区

  厦门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敞开胸怀拥抱台青。图为第十六届台湾人才闽西南(厦门)对接会现场。(资料图/记者 黄嵘 摄)

  “阿嬷对我讲,往海的那边去,有座城隍庙,我的根在那里……”台湾青年赖淑珍,最近常在午后背个吉他,走在厦门集美后溪城内村的小路上,边弹边唱这首特意为村子写的歌——《城内之歌》。

  被高素质高颜值的厦门所吸引,赖淑珍告别家乡,跨越海峡而来,在城内村一待就不想走了。“没有生疏,却有温暖,不似离家,仿若归家。”

  她和几位台青一起,为这里的红砖古厝写歌,为村巷的鸡鸣犬吠谱曲,为邻居阿嬷年轻时的爱情故事作画。眼见大陆短视频行业飞速发展、厦门惠台政策礼包不断,赖淑珍也动了创业之心,在厦门成立新媒体公司,取名“青青之约”,“寓意两岸青年一起赴乡村振兴之约”。

  挖掘“村史”、探寻“村食”、谱写“村歌”、展现“村风”……这一年,赖淑珍带着百余名两岸青年一起拍微电影、做短视频、创作歌曲,帮助乡村“出道”,讲述两岸融合故事,传承共同记忆。

  在厦门惠台利民政策的支持下,赖淑珍计划今年在两岸招募更多年轻人,特别是台湾青年,“让他们到大陆来看看,看看祖辈心心念念的家乡,究竟是什么样子。”

  青年是两岸的未来。与台湾隔着浅浅海峡相望的厦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闽考察时的殷殷嘱托,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敞开胸怀拥抱一拨拨前来的台青,从场所、资金、住房、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全力支持他们在厦逐梦。这一年,厦门新增2家福建省级台青就业创业基地,将6家台青创业平台纳入“创业大本营”规划。全市两岸青年创业基地达到30个,其中7个获批国台办“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示范点)”。

  越来越多台湾年轻一代,寻根溯源,循着广阔机遇而来,与大陆青年成为“同桌的你”,成为奋斗伙伴。台湾青年徐韬,去年底站在以厦门为主会场的第十三届海峡论坛大会演讲台上,分享创业故事。这个和大陆合伙人一起登上“胡润百富U30中国创业领袖”榜单的台湾小伙,动情地向对岸青年发出邀约,“不跨过这湾海峡,你永远不知道世界有多大。”

  看着台上无限张扬梦想的台青,参加了每一年海峡论坛的老台商吴家莹,想起自己的青葱岁月。当年他同样一腔热忱跨海而来,深耕厦门20多年,从建材起步,生意风生水起。“已经到了两代人、甚至三代人衔接的时刻”,已是厦门台商协会会长的他,如今把更多精力放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上,“厦门这片热土创造了很多条件和机会,让更多新生一代融入两岸融合的时代大潮,成为源源不绝的后续动力,这就是两岸未来的希望。”

  同是最早一批台商,建霖集团总裁陈岱桦,最近正带着员工冲刺今年第一季度的订单。这家发轫于厦门、扎根厦门的台企,从一台注塑机起家,从贴牌代工到创立自主品牌,如今成为卫浴行业的标杆。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建霖不断转型升级、增资扩产,上市一年多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现双增长。

  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也没能阻挡在厦台企发展的脚步,东亚机械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全市在大陆上市台企增至7家。

  吴家莹说:“过去一年,厦门台资企业整体逆势上扬,产值平均增长20%到40%。”

  尽管外部环境风云变幻,厦台经贸交流合作始终稳健前行。2021年,厦门全市新批台资项目688个,同比增长19.2%;厦台进出口贸易额77.8亿美元,同比增长33.9%;新设台湾个体户110户,同比增长13.4%,在厦台湾居民个体户占全省三成。厦门自贸片区打造两岸机电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平台,引进12家知名企业。“源头管理、口岸验放”贸易便利模式扩大至198种台湾输大陆产品。厦门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引进100多家两岸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应用企业。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台资板”挂牌企业增至1497家。

  处在两岸融合发展最前沿的厦门,这一年,全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引领区,努力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发挥更大的独特作用。

  厦金“一体化城市生活圈”正在构建,金门已成厦台跨境贸易的货物中转集散中心,厦金基础设施联通加速推进,通电、通气、通桥工程取得积极进展。

  聚焦台胞台企所需所盼,出台《厦门市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的若干措施》,以及金融、农业、教育、就业创业等领域的一系列促进厦台融合发展的惠台利民措施,稳健深入。

  2021年举办各类重要厦台交流活动50多场,线上线下参与的两岸同胞超10万人次,厦台社会文化交融热络稳固,5名在厦台胞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厦台共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目前,超过12万名台胞在厦门工作、生活,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待遇,众多台胞主动当义工、参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入本地生活。

  老一辈台商陈岱桦始终认为大陆市场未来可期,他常把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动人故事讲给台湾岛内的同胞听,时常带对岸台胞台青过来,认识厦门、融入厦门。犹如一场场接力,新一代台青范姜锋,从“追梦人”到“摆渡人”,创办的服务公司协助7000多名台青到大陆交流,帮助300多名台青、150个项目在闽落地。感受到“第一家园”魅力,范姜锋把厦门称作“台湾青年到大陆逐梦的首选地”,“这里如此精彩,我们怎能不来?”(记者 詹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