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5日,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从东海之滨来到雪域高原,从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手中接过接力棒,把西藏昌都作为第二故乡,开始续写壮丽援藏新篇章。
一年以来,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认真研究梳理重点项目任务,摸清昌都市情和对口支援需求,全面厘清援藏工作思路,编制福建省第十批三年援藏规划,集中援藏干部人才智力优势,发挥援藏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续写“福建经验”“福建模式”,得到昌都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为昌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初到昌都 遇到疫情新问题
刚刚进藏,援藏工作队就遇上了疫情。全队上下秉承“进了昌都门,就是昌都人”的援藏情怀,充分发扬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克服高寒缺氧、身体不适等诸多困难,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
协调各方支援抗疫。援藏工作队先后协调福建有关部门派出3批62名专家组成的援藏抗疫医疗队,携带6台核酸提取仪和12台扩增仪驰援昌都,助推核酸检测能力增加到每天2万管;积极协调援藏干部人才派出单位和闽籍爱心企业人士捐款、捐赠防疫医疗保障物资累计1143万元。
医疗队员帮助方舱医院里的孩子们绘出五彩梦想
积极投入一线抗疫。援藏队员参加疫情志愿服务,深入社区、村居入户开展信息排查累计达1500多人次,4个对口支援县工作组全力投入各地疫情防控工作中;援藏医疗队员累计完成高、中风险区域16.8万人次核酸检测,完成2千余万人次的全员核酸检测;福建对口支援的昌都市妇幼保健院被列为医疗救治定点医院,援藏医护人员全力救治重症感染者,用心守护群众健康。此外,20名“组团式”教育援藏教师牵头组织当地初中学段课程教研,通过“云课堂”等方式助力昌都“停课不停学”。
此外,援藏工作队还积极做好疫情防控能力培训。昌都疫情缓解后,援藏抗疫医疗队主动请缨延期返回,发挥公共卫生专业优势,开展医护人员培训120人次,有效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在国家优化疫情防控政策情况下,18位援藏干部人才医疗队员主动放弃年休假,分两批次留守昌都做好春节期间医疗服务工作,有效保证当地医疗资源满足需要。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援藏队员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用实际行动答好疫情防控这道“附加题”。
融入昌都 不断开创新局面
援藏以来,援藏工作队凝心聚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保障和改善民生、产业支援促进就业、智力支援、文化教育支援,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切实把涉及民生的事情一件一件办好办实。
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援藏工作队精心组织昌都青少年、医改相关人员、农牧民、宗教界代表人士等各类社会群体400多人次赴闽开展“三交”活动,通过举办夏令营、结对共建、文化交流等形式,不断丰富交流载体、拓展交流主体,推动闽昌“融”的领域更加多元。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对口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援藏工作队统筹推进11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实施各类民生项目13个,改善农牧区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供面向昌都籍高校毕业生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业岗位1800多个,拓宽群众就业渠道,让西藏昌都各族群众真正感受到对口支援的成效。
同时,援藏工作队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潜力,围绕多元合作共赢、群众利益联结共享为出发点,从培育特色产业入手,把产业带动当地农牧民就近就业作为对口援藏的优先目标,使10000多名群众实现了增收,大大提升当地农牧民幸福感。
抓好智力支援。援藏工作队累计帮助引进短期援藏专业技术人才37名,推广新业务、新技术55项;协调48名内地专家学者进藏授课58场次,指导培训本地干部人才3746人次。并补齐了昌都医疗短板,以“创建二甲妇幼保健院”为重点,先后成立昌都市妇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中心、宫颈癌乳腺癌筛查中心,妇产科病区及新产房正式投入运营,儿科病房正式开科接诊;“大骨节病治疗中心”在边坝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着力提升昌都群众健康的获得感。
“闽昌名师工作室”挂牌成立
聚焦教研引领,打造学科建设基地。援藏工作队围绕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改善教学设施、深化教学改革、结对帮扶关爱等方面,巩固拓展“组团式”教育援藏成效;持续打造“闽昌名师工作室”品牌,对接内地优质资源,采取援藏教师结对帮带、到闽跟岗锻炼等方式帮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昌都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干在昌都 积极发展新事业
在藏期间,援藏工作队还成立了“小组团”援藏13个,针对特色产业、重点项目、援藏任务,建立“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个牵头人”的工作机制,彰显“小组团”援藏特色。
依托福建资源,聚焦昌都实际,培育特色产业。援藏工作队支持建设左贡夯达产业园,洛隆泉洛特色产业园,八宿县生态经济果林、海螺水泥,边坝林麝养殖基地、藏香加工厂等重点项目,积极打造藏香、核桃油、藏香猪、葡萄酒、青稞精酿啤酒等“小而精”的特色援藏产业。
提升就业创业质量。援藏工作队积极联系福建省组织、人社、国资等部门,协调放宽就业援藏岗位专业、学历、开考比例等条件,做好昌都市区外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就业联络站建设等对接,持续做好西藏籍高校毕业生赴闽就业招录。充分发挥“家门口”就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八宿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八宿宿达扶贫汽车运输服务有限公司、拉鲁卡荞麦加工厂等一批项目带动当地农牧民就地就近就业4000余人次。
援藏工作队围绕昌都市清洁能源、文旅产业、高原农牧业、绿色矿山等重点领域,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3+4”产业布局,积极帮助本地优质产品开拓市场,持续推进援藏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为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夯实基础;加大预算绩效监管,注重紧抓年初年中年末等重要时间节点,统筹开展项目预算事前绩效评估、事中绩效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等工作,加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力度,充分发挥绩效结果的导向和约束作用,着力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福建漆画大师在昌都市八宿县指导藏族学员制作唐卡漆画
同时,援藏工作队推进闽藏传统工艺跨界融合,持续打造唐卡漆画文化援藏品牌,深入推进文旅融合,以“唐卡漆画”为媒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指导成立昌都市唐卡漆画艺术协会,建设形成“唐卡漆画”工作室4个,“唐卡漆画”基地1个,解决就业人数达60余人。
医疗方面,援藏工作队借鉴福建“三明医改”经验,帮助昌都市建立医改政策体系和实施路径,打造县域医改的高原样板。以左贡县为例,县域就诊率提升近60%,基层就诊率提升40%,群众人均住院费用下降11%,左贡县医联体在2022年荣获全国基层卫生健康优秀创新案例。
奉献昌都 奋力书写新答卷
2023年,援藏工作队聚焦“四件大事”“四个创建”,围绕援藏重点任务,累计实施援藏项目72个,协调落实援藏资金超过4.6亿元,全部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改善了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有力推进了闽藏合作交流发展。
“西藏昌都市妇幼健康培训基地”正式签约落地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一年以来,援藏工作队组织昌都市财政、水利、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文化等系统基层干部,以及基层党务工作者、村(社区)第一书记等赴闽培训32个班次1221人次。在对口支援的四个县当中,洛隆泉洛扶贫特色产业园已入驻企业18家,完成投资2亿多元,带动就业400人次。左贡引进厦门国企积极推动核桃油产品生产加工,核桃采摘环节带动2000多户超1万人就业,实现农牧民增收200多万元。八宿新建350多亩生态果园项目完成投入221万元,藏香猪特色产业培育项目存栏藏香猪2223头。边坝林麝养殖基地成为全区首家合法人工驯养林麝基地,初步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高原林麝养殖经验,累计采麝香508克,价值约18万元,带动群众增收7万余元。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昌都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领队吕国健说:“入藏以来,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充分弘扬伟大‘援藏精神’,克服疫情等不利影响,不断创新援藏思路,拓宽援藏广度、细化援藏精度,全力拼经济、拼发展、拼作风,一个‘拼’字贯穿援藏工作始终,拼搏奋斗的精神已经融入到每个福建援藏干部人才的骨子里,在藏东大地上,时时跳动着奋进的脉搏,处处涌动着建功的热潮,为昌都市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福建力量。”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面对今后两年的“征程”,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饱满的激情,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奋斗,凝心聚力开启援藏新征程,踔厉奋发谱写援藏新篇章。(文/图 刘志雄 赖伟源)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