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福建:两岸融合示范 共筑第一家园
2023-09-15 14:39:42来源:福建日报编辑:姚鹿责编:尹小兵

  原标题:两岸融合示范 共筑第一家园

  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大举措,肯定了福建在对台工作全局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大陆坚定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的诚意善意,可谓“含金量”“含情量”十足。

  新征程,新起点,新远航。

  近年来,福建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建成两岸往来最便捷、合作最紧密、政策最开放、服务最贴心、交流最活跃、情感最融洽的第一家园,在两岸走近走亲、携手圆梦、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中持续发挥独特作用。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

  对福建而言,努力在全域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既是重大历史使命,也是重大政治责任。下一步,我省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落实《意见》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强化责任担当,勇于先行先试,持续做好“通”“惠”“情”文章,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

  以“通”促融

  两岸往来最便捷、合作最紧密的第一家园

  碧波万顷、鸥鹭翔集。南安山美水库,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的水源地,连日来一拨拨台湾及金门乡亲远道而来,只为喝一口源头水。

  2018年8月5日,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启动,“两岸一家亲、共饮一江水”从愿景变为现实。5年来,工程累计向金门供水近3000万吨,金门缺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以水为媒。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是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一个生动缩影。

  “两岸要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可以率先实现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福建的对台先行先试作出明确指示。

  能通先通,应通尽通。近年来,福建努力探索更多应通尽通的路径模式、惠台利民的政策举措、心灵契合的方式方法,加快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出台《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施意见》,成立“省委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工作推进小组”,不断完善政策落实、台胞权益保障等机制……推进闽台各领域融合,福建铆足了劲。

  闽台乡亲同心奋进,两岸“新四通”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向马祖管道供水福州陆上侧工程完成,累计向台湾船只生活补水310吨。金马通电项目福建侧工程开工建设,已具备向金马船运供气条件,向金马通桥项目已形成规划和工程技术方案。

  拧紧“合作链”,闽台合作的三大主导产业捷报连连。

  电子信息产业从“填屏补芯”布局阶段升级为“增芯强屏”攻坚阶段;石化产业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完善,古雷炼化一体化一期项目建成投产;机械装备业朝智能化、高端化发展,闽台精密机械产业园年产值超10亿元。

  对台农业合作始终位居全国前列。到目前,我省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2994个,合同利用台资45.4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数量和规模继续保持大陆首位。拥有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数量居全国之冠,连续6年在大陆台创园发展建设第三方评价中包揽前六名。

  全业态覆盖使闽台金融合作跃上新台阶。福建已累计上市8家台企,约占大陆的20%。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实现“一地挂牌、两地展示”,两岸首家全牌照合资证券公司金圆证券在厦门开业。

  畅通台胞往来通道,进一步拉近“生活圈”。目前,台胞入闽超过1400万人次。福建率先实现与台湾地区主要港口、海上直航全覆盖,常态化开通17条海空航线,每周往返高峰时达430个航班,建立了由“小三通”海上航班、“大三通”客滚航线、空中直航航线组成的两岸最便捷最经济的海空立体通道。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福建有天然优势,是台商台企进入大陆市场的最佳门户。”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蒋佩琪说。

  数据显示,到今年6月,福建累计引进台资项目超2.3万个,在闽台企超1万家,实际利用台资超320亿美元,每年实际利用台资、新设台资企业数量均居大陆各省份前列。闽台贸易额累计超1.4万亿元,闽台经贸合作态势总体向好。

  以“惠”促融

  两岸政策最开放、服务最贴心的第一家园

  “我们一家现在有了熟悉的朋友圈,更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来福州工作3年,台胞尹永明去年搬入台胞公寓后,“家的感觉越来越浓”。

  位于福州晋安区岳峰镇桂溪社区的香槟小区,是福建最大的台胞聚居公寓。去年福州面向台胞推出公租房以来,已受理4批次申请,241户360多名台胞陆续入住。

  从安居到乐业,从追梦到圆梦,如今越来越多台胞被福建不断释放的善意和利好吸引,正以“新居民”身份,融入“新家园”。

  血脉相连,亲望亲好。

  近年来,福建不断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和制度,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各级各部门联手打出“组合拳”,念好“惠”字经,加快建设政策最开放、服务最贴心的第一家园。

  先行推进实施中央“31+26+11+22”条和福建“66+42+28”条惠台利民政策措施,率先公布225项落实同等待遇清单。推动设立闽台融合发展研究基地,陆续出台《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若干措施》《促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系统完备的惠台利民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台胞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2002年,来自苗栗的陈柏叡“西进”大陆,到北京大学攻读医学。8年后,他随爱人入闽发展,成为福州市事业单位聘用的首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台胞。前年,他评上了副高职称,成为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副主任医师。

  “我是幸运、幸福的福建女婿。”来大陆21年,求学、工作、娶妻、生儿育女、落地生根,陈柏叡坦言好政策带来好机遇,让他深深融入这片土地,“愿两岸灯光一同璀璨,共筑美好第一家园”。

  和陈柏叡一样,越来越多台青来闽追梦、筑梦、圆梦。目前,福建各类台青就业创业基地逾80家,前来实习就业创业台青累计超4万人。450多名台湾乡建乡创人才参与福建500多个村庄的项目建设;一大批台青在福建担任教师、医生、科技特派员、社区营造师,有的还获评“非遗传承人”“劳模”“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奖章”……

  涉台营商环境暖心,台企发展有底气。省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支持台创园建设,已累计投入3亿元。50余家台企获批注册为陆资企业;长庚医院获评“三甲医院”;为台农台企提供授信累计超11亿元;出台“助力台企发展28条”等措施支持企业增资扩产,政策覆盖面、台企受益面持续走前头。

  “从台胞享受医保、购房、子女入学等同等待遇,到许可台企同等参与新基建、支持台企开拓内需市场,各种惠台政策措施愈加具体、细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我们愈加感受到家的暖意。”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吴家莹说。

  以“情”促融

  两岸交流最活跃、情感最融洽的第一家园

  “数了三百六十五个光阴,海潮传报彼此相牵讯息,有青山相依,让春风相迎,说好一起努力同心前行……”

  初夏的鹭岛,迎来一年一度的海峡论坛。当大陆歌手单依纯和台湾歌手陈立农一同唱响论坛主题曲《我们相信》,两岸乡情、亲情与友情相互交织、相融。

  在两岸交流往来的时代大潮中,海峡论坛是其中一朵美丽的浪花。朵朵浪花,情谊深长,连起那一湾浅浅的海峡。

  近年来,福建持续深化闽台社会人文交流,深入推进实施亲情乡情延续工程,增强祖地文化对台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着力提升闽台交流质量体量能量,活动数量、人数、密度均走在大陆前列。

  已举办15届的海峡论坛成为两岸参与机构最多、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民间交流盛会,累计吸引34万人次线下参与。

  累计3万名两岸青年登台亮相,让海峡青年节成为两岸青年交流交往交心交融的“金字招牌”。

  有了龙头引领,福建“一市一品牌、一县一特色、一部门一精品”的两岸交流格局水到渠成——

  每年200多场大型涉台活动轮番上演,两岸同胞心贴得更近、情融得更深。20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在大陆独领风骚,两岸同胞在回顾历史、品味文化中亲上再加亲。寻根谒祖、族谱对接、朝圣祭祀、同名村交流、乡镇村里对接,闽台情缘随交流融合绵延。

  “在台湾你看不见世界,但在大陆能让全世界看见你!”2009年“登陆”发展的台青范姜锋,常常与岛内朋友分享这句话。如今,他和同伴在厦门创立双创基地,协助台青来大陆交流,从“追梦人”变成“摆渡人”。

  “这里的土地会黏人,我的心已被牢牢黏住了!”台青曾芝颖在各种两岸交流场合,总爱把这句话挂嘴边。从改造“空心村”,到设计移民文化馆,再到筹办乡创大赛,她在福建找到了圆梦舞台。

  融合发展,纽带在“情”。一个“情”字,让两岸同胞心与心贴得更紧,在第一家园达成心灵契合。

  ……

  《意见》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意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可行性和操作性,有望为台胞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更广发展空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认为。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闽台同胞满怀憧憬与期待。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全面建成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伟大征途上,福建正昂扬奋进。(记者 刘深魁)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