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引入金融活水 润泽实体经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近年来,宁德市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专精特新、绿色低碳、“三农”等领域企业的资金支持,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有力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
经济金融同频共振
上半年,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全市上下通过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顺利实现“双过半”,凸显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作用。
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上半年12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市有9项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共5项指标增幅居全省首位。
具体来看,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861.22亿元,同比增长22.2%。其中,人民币短期贷款951.75亿元,增长39.8%;人民币中长期贷款2580.3亿元,增长18.3%,占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达68.6%。
金融信贷支持有力,金融组织体系更趋完善。通过实施“引银入宁”工程,我市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来宁设立分支机构和网点,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相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银行业体系。
与此同时,各金融机构在宁德精耕细作,金融产品和服务推陈出新,强化重点领域资金需求保障,特别是向主导产业、乡村振兴、重大项目等领域“输血供氧”,金融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真金白银”助企发展
进入第三季度,蕉城区漳湾临港工业区各企业赶订单、忙生产,全力冲刺下半年生产目标。走进宁德福浦新合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声隆隆,工人有序作业,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福浦新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铜铝精深加工的工业企业,也是我市铜材料主导产业的配套企业。在工商银行宁德分行给予授信2.5亿元的支持下,该公司现有铝合金线杆、铝合金熔铸两条生产线正加紧进行设备安装调试,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特种铝材36万吨。
处于不同领域、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对融资渠道的需求不尽相同。为此,我市金融部门多措并举,注重发展供应链金融,推进首贷户培植,发展信用贷、科技贷,有效构建“四大产业”金融生态圈,精准助力主导产业链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除了传统信贷,我市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通过信用类产品或创新抵质押方式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如建设银行宁德分行推出“善融贷”“税易贷”等信贷产品;交通银行宁德分行推出“快捷抵押贷”“税融通”等产品;部分金融机构还通过银行承兑、保函、信用证等多元化融资工具,对民营企业进行金融支持。
在支持“三农”方面,我市依托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服务平台,持续激活非标要素融资功能,全面推广渔排养殖贷、茶园契约贷、民宿贷等信贷产品。截至7月底,平台入驻金融机构22家,覆盖各县(市、区)14大类64个品种生产要素,注册认证用户1.32万人,生产要素登记13.75万件,累计线上融资5284笔,线上融资额11.3亿元。
惠企政策干货满满
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减费让利、强化政府融资担保机构增信功能……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政策,让民营企业有了真切的获得感。
年初,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宁德市贯彻落实福建省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实施方案》《宁德市2023年度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三条措施》,提出支持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具体举措。9月12日,我市又出台合力抓工业、全力稳增长的“11条措施”,要求各地每月至少组织一场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活动,并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保障企业融资需求。这些政策干货满满、诚意十足,受到企业普遍欢迎。
根据《宁德市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培植专项行动(2021-2023年)方案》和《宁德市信用贷款专项行动方案》,我市以建设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开展民营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专项行动,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此外,市金融办、工信局等部门还开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融资情况调研”“百行访千企”“水产企业调研”“惠企助企·产融对接”等专项活动,及时掌握我市民营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和金融服务需求,做到“办实事、解实难、求实效”,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浇灌”小微企业。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荣共生。市金融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我市民营企业贷款同比增长40.41%,民营企业贷款占企业类贷款的比重达64.75%,民营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得到有力保障。(记者 龚键荣)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