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惠企利民政策”系列发布会第二场发布会 深化林改,福建如何先行示范
核心提示
2月28日,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惠企利民政策”系列发布会第二场发布会,邀请省林业局有关同志,解读省委省政府日前出台的《福建省建设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2023年,中办、国办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支持福建等省份建设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福建该如何先行示范?实施方案具体提出了建设先行区的十大任务,为“山要怎么分”“钱从哪里来”“树要怎么砍”“单家独户怎么办”四个难题,以及“两山如何转化”新问题,提供了解题思路。
山要怎么分
早在2005年年底,福建基本完成了“明晰产权,确权发证”主体改革任务。
近20年过去了,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承包期到了怎么办?村集体统一经营的林地收益怎么分配?农村劳动力外流,林权如何高效流转?
实施方案一一作答。
注重政策延续和稳定。保持集体林地家庭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开展延包试点,家庭承包剩余期限10年以内的,发包方可依法提前确认延保合同,让林农吃下“定心丸”。
注重经验推广和集成。充分利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股份量化成果,依法依规分配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的林地收益。加快推进三权分置,保留农民林地承包权的同时,鼓励流转林地经营权,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可以申请登记发放林地经营权证。
注重破解新旧问题。多部门协作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善覆盖全省的林权交易平台和流转网络服务平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溢价;出台一系列惠农便民政策,如免收林权变更登记、更正登记、抵押登记等不动产登记费,免收首本林权登记证书工本费。
钱从哪里来
发展林业,少不了资金投入。
如何进一步敲开银行门,盘活万重山?
实施方案提出,将持续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加大对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在依法依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抵押物范围,提高林权抵押率,推广线上金融服务;鼓励林权收储机构采取市场化方式收储分散林权,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完善出险林权快速处置机制,继续实施森林综合保险,创新推广林业特色险种;强化政策支持,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做好林业贷款贴息资金保障,继续开展政银企保对接活动。
树要怎么砍
如何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保障林农对林木的处置权与收益权?实施方案回应了广大林农的关切。
如何满足林业经营者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实行林木采伐限额5年总额控制,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的限制。
如何落实林木采伐“减证便民”举措?全面实行小额采伐告知承诺审批,探索开展人工商品林按面积批准林木采伐试点,减少伐区设计、伐前拨交等环节,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
如何做到采伐管理“透明运行”、采伐审批“阳光操作”?将林木采伐限额指标分配、林木采伐许可申请和审批及采伐监管情况纳入政府公开事项目录清单。
如何清理合法林木采伐的禁限门槛?组织开展对以各种名义禁止或限制合法林木采伐行为的清理工作,确需禁止或限制的,应依法对权利人进行经济补偿。
单家独户怎么办
林权分山到户后,难免导致林地经营破碎化、分散化。
实施方案为推进林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全套解决方案。
股份合作。引导林农以林地林木资源入股,并通过省财政林业新型经营主体标准化建设扶持资金,积极培育壮大家庭林场、股份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等林业新型经营主体。
龙头带动。支持林业企业做强做大,鼓励各类企业通过租赁、入股、合作(托管)等形式参与林业经营,建立联农带农机制。
多元主体联合经营。引导林农、林企、林场等多元主体联合经营,通过优化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配置,促进经营增益。
近年来,各地在破解“单家独户怎么办”问题上的创新实践,也写入了实施方案。如,三明市创新林权资产折资量化的林票运行机制,漳州探索林票、地票、碳票“三票融合”,南平市创新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
两山如何转化
如何不砍树也致富?关键在于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把绿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实施方案提出,福建要在畅通“两山”转化上走前头,通过产业化利用、生态化补偿、市场化交易,更好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在发展绿色产业方面,扶持竹产业、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发展,高层次推进闽台林业融合发展。
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方面,统筹使用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落实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等政策,支持开展重要生态区位非国有商品林赎买、租赁、入股、改造提升等改革。
在拓展林业碳汇方面,建立健全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稳步推进林业碳汇交易,推进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建设,加强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管理,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记者 张辉)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