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厦门:优化环境资源配置 护航高质量发展
2024-07-09 10:25:26来源:厦门日报编辑:郑滟灵责编:尹小兵

  原标题:我市在全国首创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基础的环境准入集成改革 优化环境资源配置 护航高质量发展

厦门:优化环境资源配置 护航高质量发展_fororder_b4f72e46-2f9d-408f-b735-431f0095ba4d

厦门市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有效调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图为五缘湾片区。(记者 黄嵘 摄)

  “材料少、流程简、速度快,环评审批进度比预期快了1个月。排污许可只需网上进行备案登记即可,又节省了40个工作日,这为我们开工建设争取了非常宝贵的时间。”7月8日,通达(厦门)精密橡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郑宝琨对厦门市环评审批制度直点赞。

  2023年,厦门市在全国率先启动排污权交易与排污许可制度的深度衔接,创新打造“一站式服务+一证式管理+一体式监管”模式,从审批提速、管理并轨、制度完善三方面着手构建全新的排污权交易体系。同时,首创“三证合一”融合改革——创新统一环评、排污权、排污许可污染物排放量测算技术方法,通过排污许可证承接环评与排污权管理要求,实现“一次申请、三证合一”,形成高效、有序、便民的审批服务体系,以高效能服务助力高质量绿色发展。

  厚植创新土壤 激发企业活力

  通达(厦门)精密橡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塑料、硅胶、橡胶、金属等数码、通信产品机构件的生产加工,现有工程包含位于海沧的两个厂区。2023年10月,通达(厦门)精密橡塑改扩建项目的环评通过海沧生态环境局审批,按照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公司提交审批申请后,当场就取得了环评批复。

  “2024年4月初,公司又报了通达精密电子产品结构件扩产项目环评,同样即来即办。环评改革以后,我们今后的项目可以实现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这对我们企业来说,确实是既省费用又省时间,获得感满满。”郑宝琨开心地说。

  环评、排污权与排污许可制度融合改革落地开花结果的背后,离不开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这一“创新土壤”的奠基。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基础上,率先全国开展环评审批、排污权交易等5项制度融合改革,不断推动环境资源优化配置,以高水平生态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形成深化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的最新成果。

  “从2019年开始,厦门市就在‘多规合一’基础上,统筹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等管理要求,以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抓手,逐步形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市生态环境局环评处处长詹源介绍。

  如今,厦门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日臻完善,助力精准施策:将全市域划定为134个管控单元,根据每个单元的资源禀赋和生态要求,全面梳理437个国民经济行业,出台精准细化的准入清单实施细则和全域覆盖的管控单元管理清单,实施“一单元一策略”精准管控,实现建设项目“照单准入”。

  与此同时,厦门市不断深化数字应用,为项目落地提供了高效精准的服务,增强经济发展活力。“通过自动建模、矢量提取技术,我们将239个矢量图层、107713条环境准入条件进行数智赋能,建设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系统,为建设项目提供全周期服务支撑,实现智能研判和选址导引,推动招商‘选’资。”詹源表示,“大数据赋能分区管控”典型案例还获评第六届数字中国峰会优秀案例。

  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社会效益

  基于诸多改革成果,厦门市勇闯环评审批制度改革的“深水区”和“无人区”,不断优化环境准入,彰显集成改革效力。

  目前,厦门市区域环评实施“一本制”,实现片区规划项目共享成果,豁免环评审批;环评与入河入海排污口实行“一站式”审批,将排污口论证纳入环评,实现一次论证、一键提交、一证批复。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社会效益。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胡军拿出一份最新数据——截至目前,厦门市企业通过分区管控应用系统自主研判选址避免盲目投资,累计避免无效投资8.4亿元。通过流程再造,单个项目申请材料由15项逐步减少为5项并由系统自动生成,审批时限缩减70—124个工作日,节约第三方服务费用约1.5万元—82万元/件。改革实施以来超过2400个项目受益,累计节约审批时限7.2万个工作日,节省费用超亿元。

  此外,分区管控成果明确各单元产业发展定位,通过储备排污权优惠保障,重点支持半导体、新能源等产业落地。目前,已指导10112个项目优化布局或调整工艺,推进厦门时代等龙头企业减污降碳,助力厦门市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记者 王玉婷 许晓婷)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